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前出现的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贫富悬殊的现象,主要是机会的不平等造成的。机会不平等主要表现为生存与发展机会起点的不平等和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不平等。要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必须从机会平等着手,一方面,重视解决生存与发展机会起点的不平等;另一方面,重视解决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2.
张力实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5,(18):6-6
上世纪初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导出了判断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创立了基尼系数。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基尼系数为一,表示绝对不平等。在这一区间内,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就越趋于平均:反之.则越趋于贫富不均。此后,基尼系数就成为人们观察分析一个社会收入分配问题的主要指标。有关国际机构还订立了标准: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最佳平均状态,0.3~0.4表示正常状态,0.4为警戒线,0.4~0.5表明收入差距过大,0.6以上则表明收入悬殊使社会处于危险状态。 相似文献
3.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正在经受当下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事实挑战.文章将机会不平等因素引入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模型中,利用反事实函数,通过Shapley分解,获得如下新的认识:(1)经典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机会不平等理论具有一致性,这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2)如果不考虑机会不平等因素,那么经典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成立的;但事实上,机会不平等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在不同的所有制条件下都存在.(3)在我国,如果机会不平等对收入分配的负向影响大于公有制对收入分配的正向影响,那么所有制的优势将无法得到有效体现,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也将难以遏制.因此,只有切实地消除或减少各种机会不平等因素,才能充分地发挥公有制在收入分配调节中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再不能偏重物质主义,而任由机会平等一再沉沦。政府当以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创造机会公平的平台,使社会各阶层之间流动畅通,让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改变命运。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CHIP数据分析了2002—2018年间处于劳动年龄人群的收入机会不平等情况及其变化趋势。近二十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导致机会不平等的环境因素发生了变化而不是因为子人群的结构变化。其中,地区、出生时的户籍类型的影响有所下降;个体特征(性别、年龄)的影响逐渐加剧;父母特征(教育和职业)的影响一直保持高位甚至有上升势头,教育代际传递对不平等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分户籍看,出生时拥有农村户籍的人群内部存在的机会不平等相对更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出生组人群内部存在的机会不平等程度逐渐上升。本文认为,出生于不利环境的弱势群体越来越难突破不利环境的约束实现更高努力进而改变命运,因此需要对他们给予适当支持,为他们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提供畅通渠道,促进机会均等推动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LRS)以及2014年CHARLS生命历程调查数据,分别在Barry、Roemer和Swift三种情境下,测度老年人健康不平等和环境、努力、人口学特征因素的相对贡献,并探讨了其变化趋势和成因。结果表明:三种情境下,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测度和分解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环境因素对健康不平等的贡献最大,环境和努力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较弱。2011—2018年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程度下降,2011—2015年环境因素对适应负荷不平等的贡献度增加。出生地区、儿时的健康与营养以及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是最重要的三个环境因素。睡眠和饮酒是最重要的两个努力因素。因此,改善儿童时期环境因素、干预老年时期生活方式均能有效缩小老年人健康差距。 相似文献
7.
8.
10.
11.
机会平等是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解决贫富差距的前提。机会平等规则保障个体自致性发展起点和过程的平等,是实际平等,但不等于结果均等。克服制约机会平等的“身份制”、“官本位制”和先赋因素,确保公民特别是徒民阶层的教育、就业和保障机会的平等,是从根本上消除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13.
利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匹配数据,基于广义双重差分模型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社会信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居民社会信任水平,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凭借“普”“惠”的特性,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缩小收入差距(经济公平)、释放发展机会(机会公平)促进社会信任水平的提升。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西部居民及农村地区居民社会信任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男性、学历高、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居民在使用数字普惠金融过程中受益更多。因此,大力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于提升当前普遍较低的社会信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2015年数据,利用1999年高校扩招这一政策冲击,研究高等教育扩张对阶层间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校扩招总体上缩小了阶层间相对教育机会不平等,在变换了出生队列分界年、度量指标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回归结果仍然成立。扩招引起的阶层间教育机会不平等缩小仅发生在省属高校,扩招对教委直属或部委所属高校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没有显著影响,而在地区所属高校中扩招反而扩大了教育机会不平等。进一步分析发现,扩招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程度与家庭经济能力、人员和信息流通以及家庭教育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机会平等导向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优化设计思路,即转移支付应补偿处于不利环境的地方政府,但不应补偿公共服务供给努力程度不足的地方政府。在此基础上,运用Roemer和Moreno-Ternero的机会平等分析框架,以及中国2000—2006年地级市的数据,评估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的机会平等效应,并对实现最优机会平等目标的转移支付配置方案进行测算。实证结果显示:(1)现有总转移支付有效降低了地方自有财政收入的机会不平等程度,但与最优配置方案相比,总转移支付过度向东部地区倾斜,其政策效应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2)专项补助的机会平等效应最高,税收返还的机会平等效应最弱,一般财力性转移支付的机会平等效应提升最为明显。(3)与最优配置方案相比,税收返还的区域配置最不合理,一般财力性转移支付的区域配置相对而言最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机会不平等与收入差距——对城市住户收入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HIP数据,运用基于回归方程的不平等分解方法,本文发现,劳动者所处地区、所工作行业、性别等机会不平等因素对收入差距的贡献超过40%。工具变量法的回归分析还表明,由于家庭背景差异,贡献率最高的教育回报背后也存在着机会不平等。本文的政策含义是,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消除社会不公,政府应该努力给每个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7.
罗默注重分析剥削与财产的关系,剥削被定义为与财产的不平等所有权相联系的结果的不平等,然而剥削本身并非一定不正义的,因此他放弃了从剥削的视角对社会正义的考察,转向对公平分配理论的分析。罗默对经济学以及政治哲学领域内涉及公平分配一些基本理论进行分析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机会平等为核心的分配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18.
19.
社会正义是当代西方规范性政治哲学的讨论主题.正义的核心是平等,正义理论所寻求的是对社会成员的平等关注.然而,平等关注的含义却极具争议,尤其当它涉及收入或财富分配时.对平等关注的不同解读产生了不同的分配理想.本文将从两个基本问题的角度,即"什么之平等"以及"平等本身是否可欲",来概括介绍西方社会正义领域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