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正柴火妞谷物种植家庭农场位于天津宁河区廉庄镇,占地520亩,秉录环保、绿色、乡情理念,立足小站稻产业优势,发展稻渔、稻禽立体养殖,拓展农业功能,创新"农业+"模式,走出了一条有区域特色的种养结合、农业多元化的家庭农场路子。农场不断植入新技术与古法种植相结合的种植理念,主要生产蟹田稻、小麦、素颜鲜胚米、非转基因玉米、非转基因大豆、禽蛋系列产品、杂粮、蔬菜等。农场在一二三产融合方面不断探索,成功举办了插秧节、开镰节、螃蟹节等特色活动,  相似文献   

2.
扶持发展家庭农场,相对于国外农业经营组织的一项普遍制度安排而言,在国内则是当下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一个崭新课题。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到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家庭农场已成为当下各界热议和关注的一个焦点,怎么认识家庭农场、如何培育家庭农场,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  相似文献   

3.
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到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家庭农场已成为当下各界热议和关注的一个焦点。怎么认识家庭农场、如何培育家庭农场,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准确把握家庭农场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正走进浙江省浦江县同乐家庭农场,1100平方米玻璃温室大棚里,几万株种苗安静的生长着,它们的造就者石新法站在一旁,眼里有说不尽的骄傲。这是一个敢想敢闯的人,他曾经爬到山顶跌落,却从未止步不前,他是一位真正的"农人工匠"。  相似文献   

5.
微天下     
中国江苏网【江苏首张家庭农场执照落户无锡小夫妻当上农场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无锡锡山区羊尖镇诞生了江苏省首张家庭农场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这将为各地探索家庭农场道路提供一个"无锡样本"。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立即引来多方关注。家庭农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主体形式,目前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政策法规和具体的管理方法都不完善,在推广发展中面临较多问题,制约着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要确保家庭农场可持续稳定发展,各方利益的平衡与保障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还需要在生产组织方式上创新、制度上创新,使农场主和农户共享发展成果。"家庭农场"是一个起源于欧  相似文献   

7.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鼓励和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实践当中家庭农场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其中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家庭农场经营在我国的当下有着比农地股份合作社、农业企业更为明显的优势。然而,我国目前发展家庭农场经营问题重重,我们应在家庭农场的相关理论指导下重新设计我国家庭农场经营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的农村正在发生一场人力资本革命,最近到一些省农村考察,看到最明显的现象是家庭农场的出现。过去一谈到家庭农场总认为这是美国、加拿大、丹麦、荷兰、法国、德国的,他们都是家庭农场。但是现在我们有了,土地确权以后,土地流转以后,家庭农场出现了,而且家庭农场在培养接班人。一些地方40多岁的农民,他们通过各种短训班学习某种技术,并且着力培养第二代,第二代什么课都要上,进农业学校或者专门为他们开设的农业接班人的班。这是一个新的变化。农村出现了"城归",城里打工的人现在回  相似文献   

9.
<正>山西隰县联社支持当地玉露香梨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采取了"三个到位"等有效金融服务措施,为家庭农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6月末的"中国金梨之乡"山西隰县,玉露香梨刚刚被家庭农场的主人小心翼翼地套上果袋。隰县的塬、坡、沟,成片成片的梨园枝繁叶茂,长势喜人,迎接着又一个丰收之年。阳头神乡竹干村,村民李林祥全家出动,在自家的玉露香梨家庭农场进行疏果,梨园里不时传出欢快的笑声。李林祥信心满满地说:  相似文献   

10.
<正>家庭农场的概念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里被正式提出,释放出我国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发展家庭农场的政策信号。"家庭农场"是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品,是国外流行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国外的家庭农场因拥有相对集中广阔的土地、先进的设备、成熟的经营管理,而呈现出高度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中外在土地政策、户籍管理等方面虽有较大差异,但国外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特征和发展经验仍值得我们学习和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中提出"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这次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指导意见》,这无疑能有效推动我国家庭农场的有序发展,也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又一得力举措。我们今天所用的"家庭农场"一词的含义与国际上通用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在国际上,家庭农场是泛指由农户家庭经营的农场,不论其农场规模大小,重在家庭经营。而我国目前所用的"家庭农场"一词,是特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  相似文献   

12.
家庭农场的定义应该是:以家庭为单位,自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实体。家庭农场应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在组织上是由同属于一个家庭的成员组成,而没有其他家庭的成员参加。这是家庭农场的前提条件。第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实体。这两个特征必须同时具备,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就不是家庭农场。  相似文献   

13.
正家庭农场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规模性经营,以规模性生产经营实现家庭农场较强的营利性。家庭农场能否存续下去,土地制度至为关键。如果土地的流转大部分是短期的,家庭农场就难有专心经营的积极性,家庭农场主也不会在短期承租的土地上做长期的投资,这对于农业生产也是不利的。倘若解决了土地制度这个问题,那么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核心问题也就解决了。  相似文献   

14.
<正>家庭农场的概念日趋渐热。如今的家庭农场,其意义更在于一"新"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耕种模式。在欧美国家对家庭农场的定义中这是一种农民家庭租赁、承包或者经营自有土地的农业经营形式。在国,家庭农场主制度已经沿用百年,在一些产量大洲,中等规模,并有年以上的家族农场比比皆是。更简单来说,它类似于中国农村"养殖户"的2.0版本。  相似文献   

15.
<正>拥有一个自己的家庭农场,已是许多新农人的田园梦想,相信不远的将来,家庭农场会逐渐发展、成长、繁荣起来。但如何打造一个具有鲜明"自我"特色的家庭农场,却是热情之后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这里评介一些台湾家庭农场的"自我"特色。首先,是"自然天成"的耕种方式。"不老部落"家庭农场地点:台湾宜兰大同乡由重回故土的7户泰雅族原住民创建。农场的房屋都是用木头、茅草等自然材料搭建,与当地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他们坚持沿袭人与自然的古老法则耕种、纺  相似文献   

16.
正农垦企业全面兴办家庭农场,经济效益越来越好,但是由于管理跟不上改革的步伐,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本文就家庭农场收益分配谈些看法。一、家庭农场收益分配的现状经过多年的调整,目前家庭农场基本上有三种承包方式,一是独户承包经营,二是联户承包经营,三是统管机务承包组经营。由于承包经营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家庭农场分配方式的不同,家庭农场分配方式也相应有三种:"完全控制型""半控制型"和"非  相似文献   

17.
国有农场长期以来实行的"农场统一经营和家庭农场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双层经营的一个层次,家庭农场实行的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这种承包方式对解决农场负盈不负亏和吃大锅饭问题起到巨大的作用,提高了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相应地出现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本文就加快转变家庭农场经营方式,推动农场企业化经营等问题谈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农民选择前往城市打拼,但有人却反其道而行,徐海亚就是其中之一,她是一个瘦瘦小小的70后,放弃了城市的优渥工作,选择回乡务农。2013年,徐海亚注册成立浙江省三门县首家家庭农场——稞地家庭农场,经过6年的努力,她的农场里,空中西瓜、板栗南瓜、水果玉米、养心菜、樱桃小番茄鳞次栉比,全程可追溯、无农药,真正实现了安全"从农田到餐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重庆6个县18个乡镇54个村1236个农户的实地调查发现:农村空心化是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背景下,由农民意想发家致富的浓厚观念、不断扩大的城乡利益差距、不断降低的农业经济效益、滞后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城乡二元制度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目前已经扩散到社区、产业、金融、教育、技术、市场等多个方面;治理农村空心化问题应以缩小城乡差距为政策突破口,以发展家庭农场为基础,以建设"美丽村庄"为目标,多种手段相协调、多种政策相配合,加速"小农经济→家庭农场→美丽村庄"的有序转化,建设能使职业农民就业创业安居乐业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20.
国有农场兴办家庭农场已有十多年了,建立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进步。现行的家庭农场概念是“在大农场的管辖下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固定上交利费,统一分户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家庭农场本身不具有法人资格。随着“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的建立,原有农场的经营和会计核算办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新的家庭农场核算办法实施十几年来,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它对家庭农场经营体制的巩固、完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现行家庭农场的核算办法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