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粮食安全的测度:一个指标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粮食安全程度在波动中提高。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不是单一领域的因素,生产、消费、流通、贸易等领域都可能引起粮食安全风险。所以,粮食政策不应是单一性质的,而应是一揽子、带有组合性质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受国际粮价持续上涨的影响,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根据我国的粮食供求现状分析,影响我国粮食发展的因素包括资源约束、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物流体系等。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对内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革涉农补贴模式、建立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完善粮食流通储备体系。对外要大力推进国际协调,优先保证粮食作为食品的根本属性。适当利用全球资源配置,建成灵活的粮食进出口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3.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变得更为复杂,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加工储运等多个领域,其内涵和外延也更加丰富。在众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中,粮食供给因素、粮食生产的结构性因素、粮食流通因素及粮食的需求因素是主要因素,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产生较大影响,需要我们在制定粮食安全战略时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立足“大食物观”构建了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和Markov链对中国粮食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2010—2021年中国粮食安全水平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缓慢,生产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消费安全、流通安全5个子系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生产安全对粮食安全水平的提升贡献率最高。(2)全国、粮食主产区、非主产区粮食安全水平均表现出“绝对水平提升、相对差异缩小”的特征,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更严重的多级分化现象,非粮食主产区初始粮食安全水平分布较为集中但后续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3)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各省市粮食安全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但这种相关性正逐渐减小。(4)粮食安全水平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呈现稳态性,不同粮食安全水平类型之间转移概率较低,各地区在总体粮食安全水平中的分布位置比较稳定。基于研究结论,从重构粮食生产空间、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完善粮食流通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中国粮食生产和人口增长简况的分析,本文探讨了中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了中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的两大趋势,一是主要粮食产区北移,并在空间上趋向集中;二是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空间距离拉大,实现粮食安全对粮食流通特别是物流体系的需求明显增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中长期增进粮食安全的潜力,提出中国实现中长期粮食安全面临五大挑战,即: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日益难以为继;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发展争夺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粮食生产比较利益低下、成本和机会成本上升的问题迅速凸显;粮食增产很容易面临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能力和投入意愿不足的困扰;支持粮食增产的改革和制度创新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6.
粮食的生产和流通是影响粮食安全的两个重要因素,目前粮食生产的问题不大,而流通环节的制约因素越来越突出。我国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开始起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其低效率和高成本正成为妨碍我国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而农产品期货市场以其独特的经济功能、科学的交易体系和严格的交割制度,可以促进高效、畅通、节约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的理论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调节粮食供求的蓄水池,粮食储备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现有研究为基础,从规范的视角对中国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安排进行了评述,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粮食储备规模、储备体系、储备布局和储备运行机制都存在亟待优化的政策问题,最后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城镇化道路以外延快速扩张和数量增长为主要方式,但随着我国资源环境消耗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加强,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粗放利用、粮食产后损失浪费严重、粮食生产兼业化和老龄化、水土重金属污染等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不可协调性矛盾凸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有推进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传统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契机,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从外延粗放扩张向内涵提高的集约型发展转变,从数量增加向质量提升型的转变,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并提出建立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机制,依托新型城镇化发展建立高效粮食生产经营体系,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依托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实现"智慧粮食",依托绿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形成粮食绿色消费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粮食安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粮食流通是粮食安全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一环。文章选择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考察了在世界市场体系框架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流通状况,对粮食的流向、流量和流通费用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分析,认为粮食流通成本过高对当时的粮食安全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用。它造成了粮价的大幅波动,因赈艰不能及时运到也大大影响赈灾救荒的效果。同时,还导致国产米谷与洋米麦的竞争失败,使得粮食产区相对过剩而引发“谷贱伤农”,给粮食安全带来长期的隐患。  相似文献   

10.
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紧密相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历来是政府及社会关注的重点,学术界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从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消费等方面,对既有的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并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希望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便利、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多地少,仅用占世界1/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多的人口。党和政府一直重视粮食安全和粮食流通问题。尤其我国1998年以来,从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到推进“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的改革措施,放开销区粮食收购市场,及开展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试点,我们一直在探索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路子,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都提出,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2004年2月中央发布了“一号文件”强调,决定从2004年开始,国家将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并且提出了对粮食主产区实行直接补贴和实行减免农业税及农业特产税的政策。2004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并且通过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草案)》,宣布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会议指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搞活粮食流通,促进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放开收购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处于波动性紧平衡状态。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约束、粮食结构矛盾及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并就应对我国现阶段粮食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稳定粮食耕种面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稳定国内粮食供给,开展多元化国际粮食贸易;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减少粮食消费基数;利用非粮食物资源,分化粮食消费需求;完善粮食加工体系,提升粮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3.
<正>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中存在的问题,大多属于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后出现的新问题。粮食政策的设计应从分析一些矛盾入手,把粮食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加以通盘考虑,以寻找解决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粮食安全是实现全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多重风险挑战叠加共振,削弱了国际社会抵御和应对粮食危机的能力。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来看,粮食危机的生成因素涉及器物、制度与政策三个向度。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地缘冲突频发、气候变化加剧削弱了全球粮食系统的器物基础,机制碎片化趋势降低了国际制度的治理效能,贸易保护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粮农政策扩张致使诸多国家忽视粮食安全困境下必要的国际合作与共同利益。面对当前全球粮食危机,中国作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宜在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深入推进各项粮食安全行动,动员各方加大资金、技术等器物资源投入;加速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转型,维护联合国粮农三机构的中心作用;倡导普惠包容的粮农政策,引领塑造互利共赢的全球粮食安全合作氛围。  相似文献   

15.
工业化、城市化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粮食安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一国的粮食安全由粮食的生产能力、流通能力和消费能力三大因素构成。工业化、城市化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国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但工业化、城市化需要相关行业支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顾农业承受能力,牺牲农民利益的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战略,是当今“三农”问题日趋严峻的政策性原因,也是中国粮食安全的直接诱因。其负面影响表现在:对耕地的大量占用,使粮食种植面积锐减,造成粮食总产下降;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大量吸引,使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和弱质化,造成粮食单产不高;工业化、城市化使粮食消费能力增强,如生产供给没有相应提高,将后果严重。因此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城乡统筹,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尽量减少耕地流失,增加“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力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控制人口增长,缓解粮食供求矛盾。  相似文献   

16.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难度加大,着力提升“以我为主”的国家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历史回顾,发现我国粮食产量的提升是在生产不断“北移”并越发向少数主产区集中的过程中实现的,同时人口持续向南部、东部聚集,粮食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离程度扩大,粮食流通的压力持续加大。在这种背景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把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加强粮食综合流通能力结合起来,促进供求更好匹配、产需更好衔接。  相似文献   

17.
共和国粮食收购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和国粮食收购政策的演变先后经历了粮食自由贸易、粮食计划收购、粮食收购"双轨制"、粮食收购市场化四个阶段。它的主旨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关键是把握处理国家和农民的关系,规律是逐渐发挥价值规律在粮食流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康楠 《经济月刊》2012,(12):32-34
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5亿人口,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同时还是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为此,《经济》杂志推出粮食安全专题,从粮食耕地保护、科技种植、流通体系三方面阐述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相关的政策解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粮食安全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世界粮食安全的主要组成部分。在WTO框架下深入研究粮食安全问题,具有深刻的经济学意义。该文在研究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北省粮食供求关系,预测了全省粮食贸易前景,探索了粮食发展途径,提出了调整结构、刺激生产、引导消费、搞活流通、绿箱保护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粮食流通政策经过多年的改革已经日趋成熟和完善,通过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等途径,粮食流通政策对内需的增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文章在建立粮食流通政策变量指标的基础上,运用实证方法对粮食流通政策的内需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粮食流通政策对内需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