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证券市场上谈到资产重组,在大家心目中总是兼并收购、买壳上市、借壳上市等资产经营活动。无疑.兼并收购、买壳借壳等活动确实能够提高上市公司的实力,从而在资本市场上塑造出一个个大型企业;但是,如果盲目地通过兼并收购构造出松散的企业集团,那么,大则大矣,效益却不见得就好。  相似文献   

2.
一、买壳上市及其优点 买壳上市,又称借壳上市。这里“壳”是指股市上的上市地位,也可能有股票上市但没有业务的公司。所谓买壳上市是指公司通过购入已挂牌上市的企业来取得上市地位,然后通过“反向收购”的方式注入自己有关业务及资产,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 在香港有些上市公司因为种种原因,经营没落、失去业务而变得虚有其表、形同空壳,但仍保持着上市的资格。失去业务的原因很多,如高科技公司因技术跟不上潮流而停业,开矿公司因储备不足或产品价格低落而放弃,生产公司因成本太高、竞争无力而停工等。一些有意上市的公司便象海滩上的寄生蚧利用空壳寄居一样,买下这些公司的上市地位,顶替上市。买壳上市是公司并购的一种正常形式,亦是股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并购重组出现在80年代中期,而第一例纯市场意义的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则是1993年10月深圳宝安收购上海延中事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上市公司重组可谓愈演愈烈,一浪高过一浪。进入9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重组已成为深化国企改革,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产,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最重要手段,由于早期中国证券市场实行国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分割的市场制度,致使上市公司重组大多发生在少数几家股份全流通的上市公司中,1993年9月,深宝安收购上海延中成为新中国第一例市场收购案,当年还发季了“万申”事件,“天飞”事件。1994年4月,“恒棱”事件又写下了新中国证券市场重组史上两个第一的记录,即第一例国有股转让,第一例完整 意义上的买壳上市。与“恒棱”事件同期发生的还有“康凤”事件,这两个案例第一次从实践上打破了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的认识误区,为以后一系列重组案开辟了道路,提供了经验,成为相当一部分受额度控制不能上市的企业,通过收购国有股,法人股间接上市的一条可行思路,在此之后,国有股,法人股转让的控股权转移重组,已逐步成为控股权重组的主流模式。1994年9月证监会以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作为上市公司配股的基本条件,而《公司法》则规定连续三年亏损的公司将被取消上市资格,这使得大批绩差公司不但失去了配股再融资的资格还面临被摘牌的危险。“保配保壳”成了控股股东和地方政府的一个难题。1996年上海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改造上市公司,并在市经委下成立了“重组办”,列出了一批“壳”公司名单,97年众城实业,联合实业,钢运股份国有股,法人股的场外转让就是市政府推进上市公司重组政策的具体体现。97年下半年,一批上市公司重组更将国有股转让和无偿划拨与上市公司的资产彻底置换结合在一起,直接借资产重组实现优质资产间接上市,将地方政府参与下的行政性重组推向了极至。97年底“十五大”提出“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等一系列政策之后,一批因受政策限制而被长期排除在证券市场之外的民营企业开始了以买“壳”方式间接上市的尝试。98年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共15家,99年达到了27家,占当年股权转让案例的20%,除收购上市公司外,规模小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也成为上市公司收购的主要目标,99年几乎70%以上市公司为收购主体的并购重组案与民营企业有关,民营科技型企业民成为重组浪潮中的主力,并创造了一些颇具实践与创新意义的运作模式,98年5月,龙头股份等五家纺织类上市公司“集体婚礼式”的重组,又将增发新股与上市公司重组结合在一起,此后又陆续出现了清华同方与鲁颖电子的吸收合并,申能股份国有股回购等一系列重组运作模式的创新,可以说,到了99年,许多成熟资本市场上的重组模式已被移植到了中国证券市场上来,多种重组模式的涌现使得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结构调整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和发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浙江各地根据省政府企业上市领导小组提出的目标要求,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把握时机,开辟多条渠道推进企业上市。国内 A 股、海外上市齐头并进,上市势头良好。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有62家公司的股票在境内外上市,还有9家已通过证监委发审委核准。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企业抓住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机遇,通过收购重组实现买壳上市成了新亮点。  相似文献   

5.
股票市场错误估价对并购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剩余收益模型,对美国近20年来企业并购活动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国际企业并购活动的时机、并购方式和支付方式,与资本市场上股票定价之间具有高度依存关系。同时显示企业在做并购决策时充分利用股票这一投融资工具的作用,有助于推进并购行为,降低并购成本和选择合意的并购对象。当股市处于牛市时,上市企业倾向于采用换股方式来收购目标企业,而敌意收购较少,所以收购活动的数量和金额会有提高;当上市公司估价准确程度差别较大时,敌意收购也变得相对较少。本文的结论可供我国参与企业并购重组的证券从业人员和企业管理层参考,为我国国资改革实践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并购活动历来是我国证券市场最活跃的部分.作为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它一直为市场各方所关注.中国证监会日前发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对保护上市公司全体股东利益,大力鼓励上市公司并购市场的发展,充分发挥收购活动在证券市场的功能,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记者近日走访了有关业内人士,他们一致认为,这个管理办法一旦实施,有可能开创我国证券市场收购、兼并活动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7.
赵静 《新财经》2011,(7):88-89
在中国企业反向收购上市的过程背后,隐藏着一条"买壳""贩壳"的中介利益链。此次事件提醒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要选择优质的第三方金融服务机构。在中国企业反向收购上市的过程背后,隐藏着一条"买壳""贩壳"的中介利益链。这个利益链的最上端是急于上市的中国企业,最下端则是希望在"中国概念股"的炒作中分一杯羹的短线资金。在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8.
广东民营企业上市的特点、问题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广东民营企业上市步伐逐步加快,目前广东民营上市公司家数已位居全国前列。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民营上市公司的规模和业绩还不理想;二是民营企业改制上市步伐相对滞后;三是部分民营拟上市公司的改制质量还有待提高;四是民营企业买壳上市风险不容忽视。对此,本文建议政府要加强对民营企业上市的服务和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实降低企业改制上市成本和买壳上市成本,同时也要抓住CEPA和深圳创业板即将推出的机遇,多渠道推进民营企业上市工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比金融危机前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活动,发现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企业明显收缩了并购活动规模,认为这可能是金融危机冲击的突然性、企业长远规划能力不足和对并购手段运用不够娴熟等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10.
在香港收紧对中国内地中小企业买壳的要求之后,借道OTCBB以反向收购的方式在美国取得上市地位,成为内地企业一个可行的选择。但这些兴冲冲奔赴美国资本市场的企业必须认识到,买壳并不是目的,能否在二级市场成功融资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2014年10月24日,中国证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决定》,此次并购重组新规大幅取消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行为审批,成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简政放权、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要求,适应当前国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上市公司“私有化”是指上市公司大股东或重要股东回购该公司所有流通股,从而取消上市资格,往往由上市公司唯一控股股东发起,以现金收购全部流通股,让上市公司变成非上市公司。提出私有化的企业常有两个特征:一是现金充足和市值完全低估;一是集团旗下有多家上市资源,希望整合。本刊就上市公司“私有化”问题做了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13.
海外上市是中国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融资渠道。截至至2005年末,已有400余家“中国概念”企业在全球七大交易所上市交易,累计募集资本总额超过300亿美元。然而,许多科技型企业由于海外资本市场高门槛、高融资成本、耗费时间长等的限制,并不能通过IPO途径进入资本市场上融资,因此,能有效避开IPO的诸多壁垒的境外买壳上市方式,成为科技型企业海外上市的捷径。如高科技企业世纪永联、杨凌博迪森、山东盛大纳米等,无一例外不是境外买壳上市融资的成功案例。正文对科技型企业如何利用境外买壳上市融资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经理人的代理问题是收购企业价值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问题在于,什么样的收购企业会承担更大的代理风险?通过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发生于2001-2005年共301家收购企业在并购前后企业特征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对并购活动中经理人代理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凡是容易引发代理问题的收购企业在并购前一般具有如下特征:较高的自由现金流量、大型的企业规模以及国有控股的企业性质。而在并购前企业高的负债水平、经理人对本企业的高持股比例以及良好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助于减少并购中的代理问题,从而提高并购后企业的价值。本文为企业外部投资者监督、控制经理人不合理的并购决策,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徐念榕 《江苏经济》2001,(12):54-55
并购重组是上市公司进行优化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手段,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被广泛采用,浪潮一浪高一浪。1993年9月的“宝延风波”拉开了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并购的序幕,1997年以后渐成风气。通过收购并购,有些上市公司确实改善了经营状况,提高了业绩。但虚假重组和恶意重组在资产重组中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些重组被庄家用来进行二级市场的炒作,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为了规范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行为,还资产重组以本来面目,从2000年6月开始,证监会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打击虚假重组、鼓励实质性资产重组的措施。2000年年底,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有关部门的领导人透露,中国证监会支持上市公司进行实质性的资产重组,推进资产重组从协议收购向要约收购发展,有关《上市公司收购暂行规定》正在制定之中。可以预见,要约收购这一市场的收购方式将是未来并购市场发展的客观趋势,我国资产重组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王晓迪 《中国经贸》2012,(18):27-29
企业并购一直是资本市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并购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出可以提高并购价值的因素,来帮助并购方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结论表明,影响上市公司并购价值创造的因素主要有:目标公司的选择、员工抵制程度、资源整合程度、支付方式和收购比例。  相似文献   

17.
在市场条件下,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总的来说是因为成功的重组活动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盈利。中国企业资产重组存在着具有中国特点的重组动因,其中体现了中国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和市场经济初期的特征,其包括企业并购重组的政府动机;低成本扩张动机;赶超式扩张动机;追求多元化经营动机;追求企业发展,降低竞争费用动机;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动机;企业管理阶层利益动机;“买壳”上市动机;获得分拆重组利益动机;资产置换动机。  相似文献   

18.
自党的“十五大”对资本运作给予充分肯定且提到战略的高度积极推动以来,买壳上市就打破了1993年10月“宝安收购延中”事件以来的长期沉寂,成为近两年特别是1998年中国股票市场最引人注目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据资料显示,1997年我国股票市场发生重大重组事...  相似文献   

19.
史振宇 《辽宁经济》2004,(11):61-61
企业并购概念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收购现象的出现逐渐在国内流行开来的。并购即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on)。其中,兼并是指一个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一种行为;收购是指企业取得对其他企业的一定控制权的一种行为。两者通常并提,简称为并购,是出于兼并与收购有着相同的动机与逻辑,都涉及企业所有权的改变,并且收购又是兼并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  相似文献   

20.
汪海兰 《浙江经济》2014,(17):46-47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市较早地推动了当地企业的上市融资和现代资本运作,上市公司数量众多、上市区域范围广泛,形成了较为瞩目的"绍兴板块"。从1994年第一家公司上市,20年来已有上市企业52家,累计募集资金近500亿元,数量和筹资额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近年来,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绍兴市逐步推动上市公司从"量"的扩张切换为"质"的提升,积极引导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活动。从2004年第一家上市公司实施并购以来,10年来已有35家上市公司开展129次并购,交易金额达198亿元;其中跨境并购20次,交易金额41亿元,并购重组工作全省领先并作为经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