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政府信息公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远不能扫除原来的所有障碍,需要制定、完善法律体系和配套制度来保证.系统方法是一种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整体与部分、状态与过程辩证统一起来的科学方法.运用此方法,分析了政府信息公开法律体系构建的可行性,阐述了政府信息公开法律体系和配套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法律规范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是我国环境法领域和行政法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已对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进行了许多立法创新,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如公开的主体范围拓展不够、公开的内容微观不足、救济制度有待完善、问责制度应当健全。  相似文献   

3.
美国联邦政府的政务公开制度包括两大方面:政府信息的公开和政府会议的公开。规范前者的法律是《信息自由法》和《隐私法》,规范后者的法律是《阳光下的政府法》和《联邦咨询委员会法》。两者都与政务公开和公民的知情权有关。本文通过对四部法案背景、主要规定的介绍,揭示了美国政务公开制度的核心内容,同时考察了政务公开法案实施的现状。最后,本文还结合中国实际,论述了我们可以借鉴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一是分解政府职能,实现国家所有权与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真正分离,从法律制度上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二是以国家公共行政权为基础,完善行政许可法律制度。三是信息公开,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全面建立政务公开制度。四是加强立法,保证有关法律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五是改革司法管理体制,确保依法行政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息公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政府信息公开的法治基础、政府信息的内涵、政府信息的公开与豁免以及政府信息公开体制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法治基础是必须首先回答的理论问题,正确把握政府信息的内涵是关键,公开与豁免是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选择,政府信息公开体制主要解决主管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问题。只有通过对这几个重要问题的法理辨析,才有助于厘清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实质,并为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出构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界定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核心内容,而正确界定政府信息免予公开的范围有助于中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不公开事项是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政府信息业也不宜公开。在立法设定、行政执法与司法审查各个环节,都要严格依法界定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不能任意扩大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新设性需要专业化和现实性的内涵与外延扩充,环境知识、环境技术、环保观念和一般环境事件的公开充实了环境信息公开的制度内核。环境信息公开的制度有着不同的个人、组织和区域供给与需求。环境信息公开最终的法治治理路径既在于其内在的制度强化,还在于配套的立法跟进,以期形成完整系统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运作。  相似文献   

8.
虽然我国有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专门法规,但是,法规本身可能存在着规定上的不完善,配套法规的不健全,相关救济制度没有到位等等,本文从《条例》规定的政府信息的三种公开形式出发,来发现政府信息公开实践中一些较为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勇 《时代经贸》2012,(6):72-72
虽然我国有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专门法规,但是,法规本身可能存在着规定上的不完善,配套法规的不健全,相关救济制度没有到位等等,本文从《条例》规定的政府信息的三种公开形式出发,来发现政府信息公开实践中一些较为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配套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应与三个方面的配套制度,即退休制度、工资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改革同时进行。退休制度改革应包括提高退休年龄并使男女退休年龄一致。工资制度改革包括建立合理的工资结构、引入绩效工资制度、减少隐性收入和地区间工资差异。法律制度改革包括建立适应的法律体系,明确政府职责和法治程序。  相似文献   

11.
2008年5月31日正式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在每年3月31日前公布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通过对2008年5月31日至2009年3月31日期间政府信息公开情况进行分析,检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一年的主要问题,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政府信息公开化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信息公开的权利主体、公众和义务主体、政府需要相互积极影响。政府作为信息的掌握者,需要进一步转变理念,加强和完善信息公开的途径,健全和完备相关的法律制度和保障,从而为公民提供一个可以积极参与的有利环境。而公民也要积极参与政府的信息公开活动,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并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中国,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法制观念的深入人心,不断颁布实施一系列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而我国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信息公开条例》)顺应了这一潮流。该条例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和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实际上,就是以管制和监督为多方位的监督体系,既有上对下的监督,又有下级对上级的监督,更主要的是把政府的行为置于广大公众的监督之下,变内部监督为内外结合。  相似文献   

13.
政府绿色采购在理念、制度以及方法 3个维度都有丰富的内涵。政府绿色采购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发展,美、日、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完善的政府绿色采购法律体系。通过比较借鉴,明确主管机关及其责任、制定科学的绿色采购标准、完备绿色采购清单以及开放绿色采购信息是各国制度经验所在,对于完善我国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张昭 《宏观经济研究》2012,(12):9-14,48
预算决策信息公开对于保障预算决策的科学有效至关重要,但预算决策信息公开涉及主体多元,程序复杂,只有对其进行规则之治,使信息公开的相关主体及其运作程序法定化,才能保障信息公开的质量,进而确保预算决策的科学有效。因此,本文在系统分析我国预算决策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其问题的基础上,对发达国家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借鉴,从信息公开的范围、方式和监督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预算决策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主要着力点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政务公开与政府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加入WTO协议,这意味着我国政府行为要适应WTO法律体系。WTO法律体系中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行政透明和可预见原则。这与我国实行的政务公开原则是一致的。中国政府需要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使我国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保持经济繁荣、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6.
雷炜 《经济》2007,(3):127-129
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以《政府采购法》、财政部的部门规章和各省市的地方政府规章为核心,以《招标投标法》、《合同法》等其他法律法规为补充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体系.由于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起步较晚,现行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体系仍然存在关键条款难以适用、配套法规跟进滞后、法律间关系缺乏协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财政预算公开透明的必要性、标准与评估、范围与内容、建议四方面,对预算公开透明的研究做综述.公开透明的财政预算,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与参与权,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促进透明廉洁政府建设.为实现财政预算公开透明的目标,需确立统一、科学的评估体系,扩大公开范围和内容,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预算公开信息的质量和获取的便利性、开展参与式预算.本文认为,应当建立财政预算绩效制度,促进财政预算公开透明,进一步地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中国,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法制观念的深人人心,不断颁布实施一系列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而我国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信息公开条例>)顺应了这一潮流.该条例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和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实际上,就是以管制和监督为多方位的监督体系.既有上对下的监督,又有下级对上级的监督,更主要的是把政府的行为置于广大公众的监督之下,变内部监督为内外结合.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披露制度体系是上市公司正常运营、投资者理智投资与主管部门有效管控的前提。本文认为,完整的信息披露体系应该包括初次信息披露制度与持续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法律责任及救济制度。信息披露应该是贯穿上市公司全过程(包括其组建),重要性则是信息披露的核心词汇,可以综合考虑投资者决策标准与证券价格标准,以列举的方式明文规定应依法予以披露的重大信息、允许不予公开披露的信息、保密性披露的信息以及後两种信息应予以公开披露的情形。至于衡量未经列举的信息是否重大时,则以证券价格标准为一般原则进行筛选。责任与权利的一体化则是法律的应有之义,建议启动多层面的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20.
预算信息公开是近些年政府改革的重中之重.传统思维总把预算信息公开摆到了政府利益的对立面,认为信患公开仅仅是为人民监督政府,民众监督政府需要政府预算信息公开.这种思路否定了预算信息公开对于政府工作的帮助,局限了政府信患公开的意义,更不利于政府主动高效地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