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莹 《海南金融》2010,(9):36-38
全球金融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契机,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启动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正式起航。本文在分析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背景与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实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收益与成本,并提出了构建通畅的人民币回流机制、尽快建设离岸金融市场和增强人民币跨境流动监测管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收益成本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金融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契机,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启动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正式起航。本文在分析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背景与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收益与成本,并提出了构建通畅的人民币回流机制、尽快建设离岸金融市场和增强人民币跨境流动监测管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和推进,有利于我国经济、金融市场改革发展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此过程中,银行业和国内企业需要而且应该抓住此次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SWOT方法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优势在于我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金融市场体系相对稳定、居民和非居民对人民币国际结算需求明显;劣势在于境外人民币流通渠道有限、金融市场发展不够、企业选用人民币结算存在障碍。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有利于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境外金融机构合作,深入挖掘目标客户需求,充分利用政策创新业务,防范跨境业务风险,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国际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中国可以提供一个高开放度、市场规模大的金融市场,北京具备了这种潜力。人民币的国际化带来了人民币跨越中国边境的使用,通过金融市场投资而大量投入的流动,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必要要求优秀的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贸易投资结算的服务。人民币国际化这就要求北京的金融市场、金融设施要进行改革,促使北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6.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中国进出口企业和金融机构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有利于巩固我国和周边国家的经贸利益和推动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发展,人民币跨境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开端,同时人民币走出国境会给我国带来新的风险和问题。也是中国走向独立强盛道路上必经的关键一步。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利弊1.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屠晶 《金融论坛》2011,(12):71-77,98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非居民持有人民币,人民币逐渐国际化。对于仍实行资本项目管制的中国,建立一个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并通过该市场的商业银行将人民币发展成为具备国际结算、计价、国际投资及国际借贷职能的国际化货币非常重要。从离岸金融市场发展路径来看,香港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将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不过...  相似文献   

8.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演进历程与发展条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一年多来,相关政策密集推出,结算额增长迅速,但总体规模仍然较小,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制约未来人民币结算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规模、人民币升值预期及资本项目开放等。必须在这些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扩大结算额,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货币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香港不是纯粹的离岸金融市场是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制度瓶颈。香港虽然实行一国两制,但是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却并非是一个真正的离岸市场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显著加快。继2009年7月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正式启动之后,2010年6月22日,国务院六部委又发布了《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  相似文献   

10.
通过RQFII,境外投资者可以采用跨境人民币对境内证券市场进行投资。RQFII试点进一步激活了境外资金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兴趣。人民币国际化目前面临的挑战在于,跨境贸易结算和离岸金融市场有所割裂,前者是跨境流入、流出双循环,而后者仍处在不断改善以流出为主的循环局面中。随着跨境贸易、跨境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单单靠贸易结算是远远不够的。如果需要境外投资人更多地持有人民币,就必须扩大人民币投资品种,发展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1.
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是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而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关键.香港以其天然的地缘、先发的业务、雄厚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制度等方面的优势成为构建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理想之地.目前包括现金流通、结算系统、信贷、证券及衍生产品在内的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基本体系架构已经具备,只是总体规模还不大,为此,需要大陆与香港协同配合,共同推动其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文集萃     
《证券导刊》2011,(48):12-12
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基于制约因素的分析 【摘要】:人民币国际化在跨境贸易结算投资、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不足、汇率与利率尚未完成市场化改革以及人民币在资本项下不可自由兑换是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3.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已有半年时间,从试点情况看,效果还不是很理想.本文从国内政策环境、国内企业和境外企业三方面入手,分析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提出了健全国内金融市场、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范围、逐步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和完善外汇管理配套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04年香港的银行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等有关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离岸人民币业务和服务品种日渐丰富,跨境人民币流动总量大幅剧增。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向纵深发展,为有效防止国际资本对内地金融市场的直接冲击,适应国际金融环境的动荡起伏,建立跨境人民币资金监管体系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王大贤 《新理财》2011,(12):46-49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已覆盖全国,涉外企业广泛参与,业务规模实现了爆炸性发展,并逐步向涉外直接投资、在岸金融市场开放等方面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在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帮助涉外企业规避汇率波动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明显、境内外利率差异较大的  相似文献   

16.
人民币在边境贸易、跨境贸易和货币互换等方面已见成效。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国际地位的变迁,人民币应当从便利贸易投资的结算工具发展到多方位的国际使用。可以借助国际金融市场使人民币成为重要的投资品种和金融工具。应探索成立境外人民币结算中心,发展人民币衍生产品。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是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条件.而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有助于推进上海金融市场的开放,有助于提升上海金融市场参与者国际化程度及化解金融风险。因此,应加快推进人民币“走出去”,为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在对外经贸中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 人民币计价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一种货币的国际化归根结底表现为该货币成为国际公认一般等价物,在国际间发挥交易媒介、计算单位和价值储备手段等功能,而只有在这种货币能够发挥交易媒介、计算单位功能的前提下,其他国家或地区政府和居民才会将其作为价值储备手段。  相似文献   

18.
经过几年的推动和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区域化进程缓慢而实质性地向前推进。文章认为,除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外,鼓励采用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中广泛计价,再推进人民币作为主要的结算货币,稳步推进人民币作为债券的计价货币。未来五到十年内,人民币仍应将主要目标确定为亚洲区域内广泛使用和流通的货币,尤其是作为跨境贸易的主要计价货币、结算货币,并初步形成人民币计价的开放式金融市场框架,为实现储备货币功能创造市场条件,也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成为亚洲地区关键货币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22年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市场的频繁震荡加剧汇率市场波动,企业跨境贸易结算风险增加,企业人民币结算意愿显著提升。本文选取2022年以来跨境贸易结算变动明显的前94家企业为样本对象,综合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调研分析企业人民币结算变动原因。最后,在全面了解结算货币变化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当前困难和诉求提出下一阶段政策建议。调研显示,近4成企业因汇率波动原因调整资金摆布采用人民币结算;2成企业因地缘政治变局下安全考量改变结算方式;3成企业按照交易对手要求扩大结算比例;1成企业从节省汇兑成本的角度考虑选择人民币结算。  相似文献   

20.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对内地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修订<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后,人民币在兑换、转账、跨境结算等方面更加便利,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本文运用计量模型,对比分析了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和成熟离岸金融市场波动对货币主权国的冲击影响.研究表明,目前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处于市场初步形成阶段,其对内地金融市场的风险可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