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宏霞 《魅力中国》2010,(7X):145-145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深受百姓喜爱的一种新闻样式,一度创下新闻类电视节目收视率的新高。平民化的视角与社会化的题材是其最大的优势,然而"同质化"、"娱乐化"、"庸俗化"等问题也在影响着它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认清优势与问题,才能把握未来发展的道路。民生新闻的出路问题,需要广大从业人员认真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李扬 《黑河学刊》2008,(4):48-50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表明观点和立场、影响并引导舆论的一种新闻体裁。形象的画面、言辞的犀利直接冲击着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所以,要想研究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首先要从电视评论入手。以电视新闻评论为研究对象,要从“新闻化”、“多元化”、“平民化”等六个方面来分析论述新闻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樊鹏  金峰 《魅力中国》2011,(20):13-13
伴随着中国市场化机制的逐步形成,影响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因素也变的多元化。传统的资源垄断下的总体性社会特征决定了文化的一统性,随着放权让利和以市场为主导的二次分配机制的建立,文化价值的表现形态呈现出了多元化、畸形化、利益化以及边缘化。新闻传媒作为影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股力量,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践行了上述文化价值的诸种表现形式。本文将在转型时期的文化价值趋向的基础上提出“新闻文化价值”的概念,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新闻文化价值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同时提出了新闻资本的概念,并探讨文化和谐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正>消息是各种新闻报道中用得最多,最活跃的一种新闻写作体裁,在新闻报道中占有主导地位,人们视它为新闻报道的主角。或许是熟视无睹成了一种习惯,或许是创新缺乏勇气,在通常情况下,消息的写作固步自封,大多采用倒叙的结构方式,即俗称的"倒金字塔"结构。几代新闻人,一张老面孔,这在以"新"为特点的新闻界延续,简直有些不可思议。"倒金字塔"结构又称"三度反复"。意思是对同一新闻事件,从标题到导语,再到主体,一成不变,分三步呈递进式展开叙述。"倒金字塔"式消息的导语是一个"五w"俱全的语段。所谓"五w"意指新闻中的何人(who)、何事(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何因(why)五个新闻要素,都必须在新闻的导语中提纲挈领先交代清楚。  相似文献   

5.
张文文 《魅力中国》2010,(14):120-120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需求的增长,各种各样的娱乐新闻节目迅速发展。然而,娱乐新闻在自身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多问题,诸如内容低俗化,新闻失实化、有失新闻伦理道德等等。本文分析了当代娱乐新闻弊端的主要表现,并对其对策给出了相应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于童 《理论观察》2012,(5):117-118
关注民生是媒体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提高新闻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如何做好民生新闻?在确保新闻真实性、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和独特的新闻报道视角的同时,我们还要掌握科学的民生新闻报道方式,从百姓关心、关注的新闻热点着眼,让普通人成为新闻的"主角"。通过民生新闻的宣传和报道,体现出新闻报道"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和态度。  相似文献   

7.
新闻娱乐化是中国新闻界近几年很普遍的一种现象,是新闻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也是新闻专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新闻娱乐化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原因,既有着合理的一面,也存在着自身无法回避的缺陷。需要正确引导和严格规范,以期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对各类信息的获取需求也日益增加,这给新闻摄影的发展带来了挑战。面对新闻受众群体的多元化信息需求,新闻摄影只有不断丰富内容输出,提升新闻摄影作品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闻敏感很抽象,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对于新闻工作者却非常地重要。有人把新闻敏感神秘化,认为那些高明的新闻敏感是一种天赋,甚至认为新闻敏感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把好的新闻敏感和获奖新闻作品看作是"作者运气好",碰上了。这是有悖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和新闻规律的。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看似偶然的新闻敏感中有着内在的必然性。不可否认,新闻敏感的确有一些"先天性"的因素。一些新闻工作者因为个人先天素质较好,所以新闻敏感也相对较强。但是如此庞大的新闻事业仅靠几个具有先天新闻敏感素质的人是没办法支撑起来的,所以,还要后天培养大批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0.
刘光余 《理论观察》2014,(7):119-120
正当代新闻媒介与会议结有不解之缘,这同传媒和政治生活的紧密联系是分不开的。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会议新闻常常在"会海"中迷失自己。作为新闻采编人员,应认真研究会议新闻的特征,积极探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从而与时俱进地推动我国会议新闻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李琼 《新西部(上)》2013,(10):169-170
文章阐释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阐述了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思想来源与历史传承,分析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困境。以传播学为视角,从中西方各自不同思想根源和历史背景,分析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异同:共同点即作为"公共领域"的媒介;被控制的媒介组织。差异即西方国家新闻行业在自由市场和司法体系较为完善的条件下,各种力量相互制衡促使媒介呈现多元化发展;中国的报人多心怀家国天下,主张"文人论政","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试图以文章报国"。  相似文献   

12.
民生新闻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是媒体市场化、城市化、文化多元化的结果 ,其产生和发展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变迁。民生新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需求。针对民众新闻的非政治化、过度民主化、"伪民生"低级迎合倾向和弱势群体的失语现象严重等问题,新闻媒体就要确立"以民为本"的理念,恪守职责,提高舆论导向。民生新闻要贴近百姓、真情服务、塑造魅力,并不断进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3.
戴芸 《理论观察》2014,(3):111-112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年代,"泛娱乐化"元素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无孔不入地进行着渗透,娱乐新闻更是成为争夺读者眼球的常规武器,网络上靠艳照曝光、丑闻频传来博取眼球的现象越演越烈。娱乐新闻逐渐呈现出新闻题材低俗化、新闻角度包装化、新闻形式噱头化的特点。新世纪改进新闻报道可能有许多工作,其中加强对娱乐新闻研究这一项应当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14.
新闻语言是在艺术语言、科学语言和生活语言的基础上一步步演变而形成的语言。新闻语言是新闻作品写作的基础语言材料。为了在更大范围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不致产生误解,新闻语言在使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的同时,又要求记者必须尽量使用规范化语言。这使得中俄两国新闻语言具有多语体渗透、褒贬词交织、隐喻、转喻、借代、新词和标点符号语义化等风格。  相似文献   

15.
新闻侵权案件涉及到民法上的名誉权和宪法上的言论自由权的冲突.在新闻侵权案件中只有对两种权利予以平衡才能对案件作出公正判决,但是由于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法官在新闻侵权案件中甚少考虑言论自由权的因素,而导致新闻机构败诉率偏高.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宪法中的规定是否可以在民事案件中直接引用或间接予以考虑并不清楚.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对"宪法司法化"和"公私法二元化"等概念作出澄清.并理解宪法权利可以在民事案件中引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传媒假事件”与新闻真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试金石。但是在新闻媒体市场化运作的今天,各种利益冲撞的结果使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主动"参与"到新闻事件中,导演出一则则"传媒假事件",使本来应该清晰的新闻真实变得模棱两可。  相似文献   

17.
祁枫  李长军 《黑河学刊》2004,(4):104-105
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新闻工作者,如果在报道会议新闻时,能从受众的角度去考虑,精心捕捉会议新闻中的亮点,减少程式化报道,增加会议新闻"舍金量",不拘一格地创新写作,使会议新闻具有趣味性、可读性、艺术性,就不难打造出会议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18.
张军丽 《发展》2014,(10):126-126
正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的起码要求,也是必然要求。然而,新闻事业作为一项同社会紧密联系的工作,常常会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甚至新闻媒体自身的压力与影响,正是在这诸多有形与无形的"变数"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新闻失实现象。一、原因(一)政绩观的负面影响。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受党和政府的领导。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爱做表面文章,好大喜功,报喜不报忧,弄虚作假,文过饰非。其实,新闻的事实性和新闻真实的政治性是两方面的,不能混为一体,更不能颠倒两者的关系。新闻必须真实,哪怕是批评性的报道。李瑞环同志曾经指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是不要批评报道,而是重视和  相似文献   

19.
陈立明  涂洪兵 《魅力中国》2014,(11):276-276
什么是新闻娱乐化?目前理论界对此没有明确的界定,我个人认为,新闻娱乐化就是在报道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者是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强调新闻的娱乐价值,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给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鲜感。  相似文献   

20.
新闻敏感,是一种职业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从众多事实中发现和判断哪一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西方新闻学叫做"新闻嗅觉",直译是"新闻鼻子",也就是业内人士常说的敏锐的观察力。作为一个称职的记者,他必须具有迅速而准确的认识、捕捉和挖掘有意义的新闻事实的能力。具体讲,新闻敏感包括这样一些能力:能迅速判断事实的政治意义,预见可能产生政治作用的能力;判断每件事实在全局的地位及在事物发展阶段上影响大小的能力;判断某些事实引起受众的兴趣大小的能力;具有见微知著、从看来无关紧要的事实中发现值得报道的东西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