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梦  刘宇会 《会计师》2022,(17):11-13
股权质押作为上市公司重要的融资手段之一,具有融资速度快的优点,但控股股东频繁的股权质押也给公司价值带来了不利影响。文章以A公司为案例,研究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动因、两权分离情况、托宾Q值、公司财务指标等,指出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价值造成的不良影响,并给出了相应意见。  相似文献   

2.
2017年股权质押市值已超过3.81万亿,但是学术界仅有少量关于股权质押经济后果的研究文献。本文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0-2017年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了股权质押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采用股权质押融资的上市公司具有更低的会计稳健性;进一步发现,当存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下,控股股东更可能实施一系列稳健的会计政策来排除风险,即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会计稳健性显著正相关。本文结论为完善股权质押新规监督机制提供了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有股权质押的研究仅关注了质押数量,忽视了质押价格的重要作用,难以准确地刻画控股股东质押压力。本文基于手工整理的单笔质押价格数据度量质押压力,研究控股股东质押压力如何影响企业违约风险。以2008—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质押压力越大,企业的违约风险越高。机制检验表明,质押压力通过加剧企业的融资约束和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提高了企业违约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场内质押和股市为熊市时,质押压力对违约风险的影响更强;较强的内源融资能力和较好的外部监督环境能够缓解质押压力对违约风险的影响。本文为更加准确和直接地度量控股股东质押压力带来了有益借鉴,也为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关于股东股权质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利润表信息质量(尤其是盈余信息质量),鲜有研究涉及资产负债表信息质量.本文以我国A股非金融类高杠杆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杠杆操纵的影响.研究发现,与未有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高杠杆公司相比,具有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高杠杆公司进行杠杆操纵的可能性更大,且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越高,高杠杆公司杠杆操纵程度越大;以上效应在成长性更差、短期偿债压力更大、媒体关注程度更高和股价崩盘风险更大的高杠杆公司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李常青  李宇坤  李茂良 《金融研究》2018,457(7):143-157
近年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种普遍现象。与此同时,国家大力鼓励创新,企业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本文利用2011-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实证分析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抑制企业创新投入,且这种作用在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和两职合一的公司中会更加显著;(2)进一步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投入的负面影响只有在股权质押率较高和距离平仓线越近时才会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股权质押增强了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进行策略性"市值管理"的动机,增大了上市公司与外部资金提供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可能加剧公司融资约束。本文以2004-2015年间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以上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提高了公司的融资约束水平。同时,在国有企业、国际"四大"审计以及股票流动性较高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融资约束效应较弱。本文在丰富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经济后果以及融资约束等相关领域文献的同时,还具有较为重要的政策含义,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应该关注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所产生的"负外部性"。  相似文献   

7.
已有文献主要聚焦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经营决策的影响研究。本文探讨控股股东掏空是否可以解释其股权质押风险。结果发现,控股股东掏空通过提高质押股权规模和降低质押股权市值,提升了股权质押风险。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会削弱控股股东掏空对股权质押风险的正向影响;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相近时,合谋效应大于制衡效应,会强化控股股东掏空对股权质押风险的正向影响。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影响因素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陈坤 《新会计》2021,(8):21-25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虽然缓解了融资约束,但也可能为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提供便利.本文以华映科技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事件为例,通过对比其股权质押前后的控制权转移、市场反应、财务业绩状况变化得出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质押后控股股东更倾向于损害公司利益,这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了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通 《财会学习》2021,(23):159-161
如今在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融资日渐流行的背景下,本文探讨了控股股东这一企业关键人物其不同股权质押情况下,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投入有显著\"挤入\"效应,但大股东股权质押程度对此关系有明显抑制作用.这丰富了政府补助政策效果及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同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有关部门推行创新补助政...  相似文献   

10.
运用2010-2019年A股公司数据,本文从事前和事后系统考察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控制权转移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事前来看,控制权转移风险越大,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可能性越小;从事后来看,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通过削弱控股股东的“自救”能力,加剧股价下跌压力,增加其他股东减持公司股票的可能性等路径造成上市公司更容易被举牌、控制权更容易变更。国有产权性质和牛市周期会减弱上述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11.
廖珂  崔宸瑜  谢德仁 《金融研究》2018,454(4):172-189
本文基于2003-2017年间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研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在“高送转”与现金股利之间如何选择的影响。本文发现,当控股股东进行了股权质押时,上市公司更可能推出“高送转”的利润分配方案,回避或降低现金股利的倾向更高,这与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对“高送转”与现金股利之间偏好差异一致;这一关系在控股股东质押股份比例越高、质押股权面临的平仓风险越高时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揭示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在公司股利政策选择方面的经济后果,并为市场投资者对“高送转”以及现金股利的不同偏好提供了增量证据。  相似文献   

12.
徐龙炳  汪斌 《金融研究》2021,487(1):188-206
在股权质押的背景下,理性的控股股东会利用投资者的有限理性,通过增持向市场发送行为信号来提振股价,以缓解控制权转移风险。研究发现:股权质押下控股股东更有可能增持;短期内增持公告产生了正向的市场反应,其程度在非质押组和质押组间无显著差异;而长期来看,增持后质押组的长期股价以及经营绩效表现弱于其对照组,而非质押组则好于其对照组,说明股权质押下的增持并不是价值信号,而是行为信号。进一步研究发现,质押对增持的正向效应在高平仓压力组、低公司质量组、监管环境较宽松的欠发达地区更显著。拓展性检验表明,在考虑减持影响后,股权质押下控股股东更倾向于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和竞价交易实施净增持,并且管理层与其他大股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迎合控股股东的增持行为。最后本文排除了传统增持动机假说对上述结论的替代性解释。  相似文献   

13.
券商为上市公司大股东提供的股权质押融资服务是否会影响其分析师荐股评级的乐观偏差呢?本文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16年间的数据对此问题展开了研究,结果发现,相较于非质权人券商分析师,质权人券商分析师对出质人公司的荐股评级更加乐观;且这一关系在规模较小的券商中更为明显。本文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质权人券商分析师的荐股评级乐观倾向主要存在于大股东股权质押期间,而在相关股权质押发生前和股权质押解除后,没有证据表明质权人券商分析师与非质权人券商分析师的荐股评级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券商作为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的质权人会带来利益冲突,并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损于其所隶属分析师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develops a valuation model of the firm that provides for the expenditure of corporate resources in support of community, social or environmental causes. We show that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CSR expenditures create value for the firm. We also test our model by simulations and confirm that, at least under some conditions, CSR does pay off in the form of value creation.  相似文献   

15.
陆蓉  兰袁 《金融研究》2021,490(4):169-186
资本运作一方面可以提高股价,另一方面可以让公司股票停牌,那么是否会成为大股东度过质押风险的方式呢?基于此,本文以2007—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大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大股东股权质押比例越高,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的可能性越大; 这一关系在质押股权面临的平仓风险越高和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中更为显著。(2)机制检验发现,随着质押比例的提高,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后的停牌时间越长;从股价提升的效果来看,资本运作在短期内能提高股价,缓解质押风险,但从长期来看效果并不显著。(3)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的方式主要为股权转让、资产收购和资产剥离;其中,大股东主要利用资产收购和资产剥离增加停牌时间,利用股权转让助推股价。在控制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影响以及各种稳健性检验下,上述结论仍然成立。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3~2013年的数据,研究了两权分离度(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对通过股价同步性所刻画的市场信息传递的阻隔程度。研究结果发现:首先,两权分离度和实际控制人性质与股价同步性正相关,而股权制衡度与股价同步性负相关;其次,实际控制人的国有性质以及股权制衡度的提高显著降低了两权分离对股价同步性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中两权分离度高、国有性质以及股权制衡度低等股权结构特征会降低公司信息披露的水平和质量,影响公司的信息透明度,从而降低股价中包含的公司特质信息,导致较高的股价同步性水平,最终影响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7.
审计师聘任制度作为独立审计合约缔结的游戏规则,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选择合格的审计师.审计师聘任权应该归股东所有.股东大会决议是控股股东的意识表示,可能损害非控股股东的权益,独立审计是应股东之聘对经营者执行股东大会与董事会决议的效果的鉴证活动,在国有股比重过大和独立审计的信誉机制、民事赔偿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应将上市公司审计师聘任权安排给非控股股东而不是控股股东.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nineteenth century share valu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t is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a 1900 appeal case, The Earl of Portsmouth v. Pease (1900), which was recorded in the Durham press and concerned the sale of shares within a local private family company in 1898. This contract was overturned in the Court of Chancery as being inequitable. The methods and assumptions employed to value the shares for the private family sale and a coincident public issue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effect of the case was dramatic and the issues raised are still relevant.  相似文献   

19.
邱杨茜  黄娟娟 《金融研究》2021,497(11):170-188
自2014年《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颁布以来,受到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逐渐增加。与此同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可能引起的控制权转移风险也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那么,有质押的控股股东是否会策略性地利用员工持股计划来缓解风险?本文利用2013—2018年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考察控股股东质押对员工持股计划的影响。研究发现:前期控股股东有股权质押、质押率越高的公司随后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可能性越大,该效应随着控制权转移风险的提高而增大;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员工持股计划进行短期市值管理是有效的,但并未显著提升公司长期价值,提示控股股东存在借其进行内部人利益绑定和市值管理的动机;进一步研究表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下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