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2017年和2019年三期面板数据探讨数字普惠金融与家庭消费借贷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消费借贷具有扩张效应,其中对低层次消费借贷扩张效应更强,金融素养提高能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对消费借贷的扩张效应。分数字普惠金融子维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对消费借贷的扩张效应主要源于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提高,数字化程度作用较小。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消费借贷的扩张效应对“长尾”群体更显著,即对农村和中西部家庭消费借贷具有更强的扩张效应。另外,该扩张效应存在工具门槛及知识门槛,拥有智能手机及高学历的家庭更容易获得消费借贷。  相似文献   

2.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新兴金融业态,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文章旨在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以2011-2020年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看,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可以拓宽农村居民的交易范围和消费空间,缓解消费信贷约束,从而能够极大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分维度看,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均不同。分区域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有效带动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但并未对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显著影响。分不同消费类型看,发展享受型消费容易受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而基础生活需求型消费则不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家庭部门杠杆率的快速攀升,家庭部门"加杠杆"成为学术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相结合,从数字金融发展的角度,给出了一个近年来家庭杠杆率上升的解释,并探讨了其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潜在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推动家庭杠杆率的攀升,并对家庭杠杆率的攀升具有长期影响。从数量上看,数字金融发展每增加1%,相应杠杆率将上升0.0058%。在考虑了潜在的内生性后,文章所得结论依然成立。对该影响在不同群体中可能存在的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家庭杠杆率的提升在有房贷、消费贷和经营贷家庭、中西部地区家庭、25-55岁家庭、农村地区家庭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通过提高金融可得性、强化支付便利性和降低家庭面临的不确定性而对家庭杠杆率产生积极影响。文章研究结论对制定"数字中国"战略、理解结构性去杠杆中"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等方面提供了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4.
金融普惠可以提高减贫质量吗?——基于多维贫困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实提高减贫质量对我国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守住脱贫成果至关重要。金融普惠作为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和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是否有助于提高减贫质量仍是有待回答的问题。文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数据,从多维贫困和多维贫困脆弱性两方面出发研究了金融普惠对我国农村减贫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普惠可以同时降低农村家庭多维贫困和多维贫困脆弱性,并且对多维贫困问题严重的农村家庭有更大的作用;区分不同贫困和不同金融服务发现,金融普惠可以显著降低收入贫困、教育贫困及生活质量贫困,对健康贫困的影响则不显著;银行营业网点与金融服务点渗透、以及储蓄、贷款、保险及数字金融服务使用可以提高减贫质量,而其他金融机构渗透、信用卡使用及银行服务评价的作用相对有限。进一步地,文章研究了金融普惠减贫质量效应的环境条件,发现村庄市场及制度环境和家庭需求环境改善有助于充分发挥金融普惠的积极作用,相反则可能构成一定的制约。最后,文章检验了金融普惠的影响机制,发现促进农村家庭人力与物质资本积累、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等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文章结论为我国提高减贫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政策工具,同时也可促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安丛梅 《南方经济》2024,(5):114-131
保障“种地”农户的金融供给和收入,既是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亦是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更是巩固粮食安全的根本之策。文章立足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变化的典型事实,基于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库中的微观农户数据,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种地”农户收入的影响,并从赋能种植业生产链的视角解构了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近年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农户的种植业收入,且这种影响主要来自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深度的增加;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种植业收入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粮食主产区和普通小农户样本中,在非粮食主产区和家庭农场的样本中并不显著;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影响种植业生产链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购买,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户的种植业收入,但这种作用机制在粮食主产区和普通小农户的样本中有所差异。文章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深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保障“种地”农户收入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2016年,我国政府提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倡导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金融体系的普惠水平。文章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为切入点,研究了其对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使用2017年CHFS调查数据、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实证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提高家庭参与金融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概率,提高配置风险资产和股票资产的比例,此结果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保持一致。这一影响在城镇地区的家庭和使用第三方支付的家庭中更显著。这一影响的作用机制是数字金融降低了家庭参与成本、增加了金融可得性和扩宽了信息渠道。文章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家庭金融行为提供了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民族八省区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民族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以及市场化水平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升民族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同时,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数字化程度也能够显著提升民族地区消费水平。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化程度越高,越能加强数字普惠金融与民族地区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农业智慧化水平指标,利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就数字普惠金融对智慧农业的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从直接作用机制看,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智慧农业发展;从间接作用机制来看,技术创新在数字普惠金融对智慧农业发展的影响中产生了部分中介作用;农业经营规模在其中起到了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智慧农业的发展存在区域异质性和维度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浙江大学“中国家庭大数据库”(CFD)2017年与2019年两轮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农户信贷约束,降低农户商业信用供给成本,从而促进农户商业信用供给。数字普惠金融在补充农户外部流动性的同时,还减少了农户商业信用供给对自身流动性的占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存在上下游纵向关联、生产经营多元化程度较低与非粮农产品占比较高的农户,数字普惠金融对其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商业信用供给能够促进农户市场参与,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增强了农户使用商业信用参与市场的意愿,这有助于增加农户收入和提升农户福利水平。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增加农户商业信用供给,影响了农户与下游经营主体之间的要素配置,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生产经营与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白璐 《科技和产业》2022,22(11):128-132
基于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创新以及实体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实体经济增长;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在东部地区不显著,在中西部地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地区实体经济的增长。因此,国家应该大力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而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改善民生,提高国家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安静 《科技和产业》2020,20(12):40-47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消费信贷模式,形成了互联网消费金融这一新的业态。它通过创造新兴的消费金融产品来催生居民消费需求,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再以新需求带动新增长,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助力供给侧改革。以流动性约束作为切入点,先系统分析了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再基于2011-2018年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GMM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以及对不同收入群组的作用效果,结论表明:互联网消费金融缓解了流动性约束,促进了城镇居民各类消费支出增加,改善了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对居民生存型消费支出和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特别是对流动性供给不足、服务缺失的低收入群体的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张虎梅 《科技和产业》2023,23(3):187-191
数字普惠金融在近年来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先后出现了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等一系列的新发展。从中小企业资产周转率的视角来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资产周转率来衡量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率时,数字普惠金融对其的影响是正向的,并且经过验证融资约束这个中介效应,结论也是成立的。中小企业合理地利用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够加快资金周转,还能在技术鞭策下加快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3.
周聪 《南方经济》2021,40(6):101-118
生命周期影响家庭投资组合有效性的方式,直接关系到金融市场效率和总消费水平。文章采用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从生命周期视角出发,通过投资经验机制和认知能力机制,分析年龄对家庭投资组合有效性的影响效应,并基于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分析年龄影响的异质性,同时从普惠金融和教育两方面提出增加投资组合有效性的方式。研究结论表明:(1)户主年龄对家庭投资组合有效性产生倒U型的影响;(2)随着年龄的上升,投资经验累积和认知能力衰退对投资组合有效性产生反向影响,使其形成倒U型的生命周期模式;(3)年龄对投资组合有效性的影响,仅存在于城镇和东部区域等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4)普惠金融和教育可以缓解认知能力的衰退,进而提高家庭投资组合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 of digital finance adoption on women's bargaining power within the family. Empirical analysis finds that higher digital finance adop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s women's bargaining power and thus alleviates intra-household inequality. We explain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in terms of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both labor and financial market. The subsample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act differs among families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regions, family living patterns and women's fertility status. 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clusive contribution of digital finance and forms a timely complement to the literature in related fields.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06—2021年普惠金融领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普惠金融的发展可分为线下普惠金融时期、互联网+普惠金融时期和数字普惠金融时期3个阶段,未来普惠金融的研究重点应转向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为普惠金融研究的政策体系完善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强国令  商城 《南方经济》2022,41(8):22-38
文章使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金融对家庭财富积累、财富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的影响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家庭财富积累,经过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该结论依然成立。(2)创业和配置风险金融资产是数字金融影响家庭财富的重要渠道。(3)财富规模越小的家庭,使用数字金融产生的创富作用越大,并且老年人、低教育程度、低收入水平、农业户口群体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使用数字金融能够产生更大的创富作用。总的来说,财富是富裕的题中之义,数字金融能够在提升家庭财富总体水平的基础上缓解财富不平等,从而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文章的研究发现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政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魏怡婷 《科技和产业》2023,23(4):179-183
基于中国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这其中存在区域异质性。因此,需要不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各个地区之间要保持紧密的合作,因地制宜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