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文章从文学史、女性社会学和当前女性文学发展趋势等角度对“女性文学”的数种界说进行了理论辨析,指出“女性文学”界说众说纷纭的原因及对女性文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的迅速蔓延,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人学"的文学,也日渐脱离精神和理想而趋于物质和现实。本文着重对"70年代出生"女性作家的创作中所呈现出的物化、欲望化、时尚化等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我们应客观认识消费主义文化,使文学尽早回归对人类精神的把握和引领。  相似文献   

3.
文学思想、文学主张或者理论追求是文学思潮形成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坛批量涌现的女性文学理论译介及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的形成。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理论研究以翻译介绍世界女性文学及其理论为发端的,并很快就在与本土作家创作研究的结合中走向繁荣。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女性文学理论已显示出向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的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4.
借鉴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概念,我们试图解读"沈从文热"现象的文化内涵,即20世纪20年代以来期待视野对其文学文本的积极再创造与多重展示。随着期待视野从"文学为人生",到"文学为政治",再到对"文学为人生"的复归以及"文学为审美"的嬗变,"沈从文热"经历了由盛转衰、复又兴盛的发展轨迹。以"沈从文热"现象作为个案研究,亦能窥见中国文学批评史百年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提出"新干涉主义",其核心是进行"人道主义干预".一方面,美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继续推行"人道主义干预",另一方面,在国际社会包括国际性组织和主权国家的共同努力下,美国以人权谋求霸权的阴谋必将破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The Theory Multiple Intelligences)出发,简要描述了"90后"大学生的特点,探讨了多元智能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中的应用,并通过多元智能激发"90后"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至三十年代末受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开始形成并有所发展。日本唯美主义虽未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引起轩然大波,但其新奇性、偏于感觉、官能、情调的写作方式,为当时创造社的众多作家所接受。总的来说,有颓废感伤,变态的性享乐,以丑为美的恶魔主义倾向以及"肉体主义"和"肉感主义"的女性观等,在中国形成了一股小小的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热"。虽然日本唯美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暗浸的,而非鲜明直接的,但仍不能忽视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是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艺术经过女性艺术家不断努力,使得女性不再是艺术的"客体",而是艺术的"主体"。女性艺术家用其特有的艺术视角和表现方式成为当代艺术的后起之秀。从此女性艺术开始走出"边缘",靠近文化中心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当五四小说构筑了现代小说的基本形态后,小说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产生了新的分野.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和四十年代张爱玲的小说不仅擅长写城市题材,更重要的是自觉建立了现代都市价值观,因此"城市文学"应运而生并开创了现代文学的一块新天地.  相似文献   

10.
论"陌生化"美学效果的产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大师什克洛夫斯基对文学何以具有审美魅力的解答,也是俄国形式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该理论认为,文学之所以具有审美魅力,乃是由于文学语言相对于日常语言,具有一种时延性的"陌生化"效果.笔者认为,"陌生化"理论从艺术技巧上解答了文学具有审美魅力的原因,但是文学相对于现实世界的"陌生化"效果的产生,艺术技巧上的"陌生化"效果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从根本上说,还是作者和读者积极的审美参与的结果.由此,本文提出,文学的审美"陌生化"效果,是通过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的二级累加机制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人民文学》是中国作协的机关刊物,是新中国第一本全国性大型文学期刊,从创刊的那一天起,就在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我国当代文学史和期刊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其题头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新时期《人民文学》的四点主要编辑思想。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前期,西方文论的视角开始从“作者中心”逐渐向“读者中心”转换,尝试着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文学。而中国早在春秋列国时期,在文论中就已经出现了以读者为中心的倾向,对《诗经》“断章取义”的接受观念就是这一倾向的集中体现。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断章取义”这一文艺接受观念的起因及特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是一个在世代累积基础上建构的学术命题。这一命题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文变时序说和文体通变论,并由于王国雏的理论贡献而基本定型.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中最重要的学术命题,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文学史研究的格局与走向。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理论进入了体系建构的阶段,这是20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国比较文学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才能有真正的中国学派。文章批驳了英国学者巴斯奈特等人的“比较文学危机论”,认为必须要从新视域来看待比较文学学科,中国比较文学20年来学科理论的发展为世界比较文学提供了参照体系。  相似文献   

15.
"美育"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不被重视,却在另外的地方兴旺发达。"文学艺术"一直发挥美育的效应。"文学艺术"不以教育为主要目的,但它一直以"情感教育"的方式表达"美育"的意义和价值。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可以视为"情感教育"的一份个案。福楼拜关注的"情感教育",主要是人的内心深处的"激情"。  相似文献   

16.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另类",其独树一格的叙述风格、主题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期待视野.福尔斯以自己实验性和先锋性的创作实践,表露了他对小说文本解读的观点.其主张宣告着"作者正在死亡",文本向多种解读开放;以及在读者视野和文本视野整合的条件下,在作者的引导下,读者具有对文本进行多种解读的权力.  相似文献   

17.
文学艺术作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它不仅能积极地表现出生活的特性,也能够运用一些技法让读者去发觉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不同质,更好地显示出其功用。陌生化就是其中的一种。通过对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中“文学要有新鲜感”及相关内容的分析,以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所提出的“陌生化”概念为核心,进而探讨并得出这一批评流派与“先锋派”文学、象征主义文学等在思想观念上的同质与共性,即都重视文艺能够使人觉察现实世界的功能并强调陌生化在文艺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马华文学定义的溯源探究,其与中国(大陆)华文文学的比较,并考察《马华新文学简史》等几部已有的马华文学史论述,结合部分马华代表作家和作品,初步梳理了马华文学在华(中)文文学史之内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9.
“桂林山水甲天下”诗诞生的物质基础是桂林拥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即较纯的碳酸盐岩(石灰石)和充足的富有侵蚀能力的水即含有碳酸气(二氧化碳)的流动的水;而其根本原因是桂林这块地方在内涵与本质上所具有的为别地所无或无可替代的自然与文化完美融合的美质像磁场一般吸引了当时到桂林任职的像王正功一样的诸多高智商的有责任心的官员和文化名流,至于它的广为流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或许是桂林这地方民风纯朴、生活习俗、语言文字大体同于中土大邑,深得那些旅桂人士的青睐与认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本质含义仍在发展深化。并仍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十七年文学"一直是文学史上颇具争议的一段时期的文学,社会学家以政治角度和阶级立场分析,文学评论家从文学的本质出发,对其进行批评。两个部分中第一部分主要从叙述学中有关人物的理论,以十七年文学的小说作品为研究对象,分五个方面结合具体文本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二部分从文学接受中读者"期待视野"的相关理论进行理想文学形式的阐述,并与十七年文学的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并最终归纳出十七年文学消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