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特区专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特点是由创办特区的目的和特区的经济性质、经济关系及管理体制等所决定的。按照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的论断,本文试对特区专业银行业务经营中异于非特区专业银行的特点进行一些探讨。一、开辟性随着特区经济的发展,为适应特区“四个为主”及外向型经济的需要,经过多方面实践,特区金融业蓬勃发展。目前在经济特区,一个以人民银行为中心,以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以外资银行为支柱,以  相似文献   

2.
我行作为国家专业银行,处于开放改革的前沿阵地,担负着对外结算和筹集资金,支持特区经济建设的繁重任务。为了适应金融部门业务交叉,以及外资银行的挑战,我们从根本上抓起,提高职工全心全意  相似文献   

3.
海南建省、办大特区,给我们海南省工商银行筹集信贷资金,开拓业务领域,加快多功能建设,发挥国家专业银行在特区金融经济中的主渠道作用,带来了新的机遇。建省两年来,我行抓住  相似文献   

4.
<正>十年来,厦门金融事业随着特区的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立和不断完善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特区金融体系;扩大业务范围,发展多种信用工具,实行业务全面交叉;培育发展了金融市场,开创多种渠道融资的新局面;本着管放结合的原则,加强和完善外汇、外债管理;积极有效地支持“三资”企业发展;探索专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企业化改革的路子。 但是,厦门特区金融业如何在宏观计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立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适应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值得探讨。笔者结合当前存在问题,提出总的设想是:要逐步实现金融调控间接化、金融机构企业化、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管理法律化和金融手段现代化,争取到2000年,成为一个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联系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一、强化和完善特区中央银行宏观管理和调控职能。(1)理顺特区中央银行与地方政府和专业银行的关系,确立特区中央银行在特区金融体系的领导地位。(2)进一步改革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变现行由各总行条条单列下达的做法,实行信贷资金计划单列块块管理,纵向(中央)支持,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多存多贷,  相似文献   

5.
在海南建省办大特区的大好形势推动下,去年海南省的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出口创汇成倍增长。面对这一情况,中国银行海口分行充分发挥专业银行的职能作用,始终把支持出口创汇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做为头等任务来抓,较好地解决了海南省出口创汇的资金需要,为促进海南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大力组织资金支持出口创汇海南建省办大特区,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加上我行举办人民币存款业务起步晚,网点机构少,资金力  相似文献   

6.
早在1988年海南建省办大特区之前,我行就已经意识到:在海南,中国银行面临机构网点少,人民币资金紧缺的压力下,要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立足于加速我行业务的电脑化建设,改善服务手段,从而增强我行的竞争能力,更好地发挥外贸、外汇专业银行的职能作用,支持海南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在中国银行总行电脑部的直接领导和帮助下,在兄弟行的支持下,我行电脑化建设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到目  相似文献   

7.
作为建设银行组成细胞的基层行。担负着为建行事业发展“造血”的功能。因此基层行业务的发展,关系着建设银行的前途命运。抓住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机遇,开办国际金融业务。培植新的业务生长点已迫在眉睫。 一、基层行开办国际金融业务的必要性 业务交叉竞争的需要。随着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业务经营范围将有更多的交叉。作为以经营中长期信用为主的建设银行,伴随财政职能的消失,一部分业务领地会在同业竞争中失去,为了在今后的业务竞争中站稳脚跟,开办国际金融业务已成为与其它银行平等竞争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厦门特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区金融业也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开放,从而成为特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已逐步形成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外汇银行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外向型金融体系;市场体系也形成了一个以短期资金市场和外汇调剂市场为主的格局;各专业银行企业化管理也在逐步的探索和运行中。十年间,特区建设投资所需资金三分之一以上是由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的,工商企业流动资金有85%以上是由金融机构贷款提供的。展望九十年代,厦门特区金融业将面对许多机会的挑战,厦门特区金融如何在支持特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朝国际化方向发展,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外资的大量、持续注入,按照商品经济固有规律的经济法则,即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影响深度已日益扩大并加深,客观上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生产的发展,各方面需要的资金量很大,国家运用银行信贷杠杆在组织资金,调节经济,支持重点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现在各地信用管理比较混乱,资金分散,各专业银行之间业务互有交叉,互相竞争。除国家的各专业银  相似文献   

10.
一、对公存款面临的问题多年来,农业银行凭借点多面广的优势赢得客户的声誉,使对公存款较为稳定,但随着各专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农行对公存款也十分严峻,面临着不少新的问题。首先,对公存款的观念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过去,金融活动完全由国家计划指导,不存在竞争,也没有业务交叉,工商企业存款按块块管理,企业没有选择余地,工作比较好做。但是,这几年国家严格控制信贷规模,而经济发展又正处在大发展阶段,各地要上的项目很多,资金矛盾突出,加上各专业银行之间业务交叉,农行资金又供不应求,有些企业出现多头开户现象。治理整顿后,银行强调专业对口,情况虽有好转,但仍允许企业在其他行开辅助帐户。在金融组织多元化,各专业银行业务交叉的新形势下,农行  相似文献   

11.
<正>金融体制改革是今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六大任务之一,金融系统上下都在探索和推行各项改革措施,以期在加强金融宏观控制前提下搞活金融的微观活动,促进国民经济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健康发展.今年金融改革有不少新措施,诸如:“紧中有活”的货币信贷政策;开拓和发展资金市场,扩大融资渠道;中央银行不包专业银行的资金,专业银行也不包企业的资金;各个专业银行以基本分工为主,业务可以适当交叉;企业可以选择银行,银行也可以选择客户……等等.对此,我们都应从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大前提上来认识和理解各项金融具体政策和措施的意义和目的,而后在“善于运用”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1.专业银行业务交叉的必要性。专业银行按区域、城乡、行业划分一定的业务范围、对象,这是很有必要的,它适应了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从几年来的实践看,这种画地为牢分工的最大缺陷是保护  相似文献   

13.
<正>“企业可以选择银行,银行也可以选择客户”,这是适应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步骤.本文仅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一、银企自由选择必然引起专业银行的竞争专业银行的分工以及银行可以自由选择企业,企业也可以自由选择银行,必然带来专业银行的业务交叉,也就必然引起专业银行之间的业务竞争.  相似文献   

14.
省社科院陈承茂针对当前专业银行间竞争混乱的状况,提出坚持协同指导下的竞争,即中央银行要能进行有效的调控;把坚持业务基本分工和适度的业务交叉作为专业银行之间相互关系的一条准则;竞争要讲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正>加快特区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开拓特区金融市场,充分发挥特区金融部门筹集、融通资金的作用,这是缓解特区生产建设资金紧缺的重要出路.笔者认为:在近期内,应以国营专业银行作为特区金融市场的主体.巩固和发展以银行信用为主体的间接融资市场.  相似文献   

16.
试论现阶段农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胡永忠一、农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现状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经了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与之相适应,农业银行也经历了专业银行、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及向商业银行转轨的过程,这期间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拓展业务领域,对...  相似文献   

17.
<正>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各专业银行业务交叉的发展,金融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对增强金融企业的活力,搞活经济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管理工作未很好跟上,因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企业乱开户,银行到逾期贷款难以收回 在存款规模制约贷款规模的理论指导下,各专业银行都把组织存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放宽了开户条件,允许企业多头开户,这本来是件好事,但由于开户审批制度不健全,企业只要有营业执照就可以随便到任  相似文献   

18.
<正> 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际结算业务打破了过去由中国银行垄断操作的局面而为各专业银行外资合资银行所参与,因而也就产生了相互间的业务交叉。分析近年来我省出口议付情况,各行间国际结算业务交叉中关于信用证项下的限制议付这项业务确实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值得研究,笔者就此谈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专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经济实体,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专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应当具有商品性的特征。专业银行应在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指导下,按照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要求,用经济办法筹集和运用信贷资金,  相似文献   

20.
基层行发展中间业务初探杨小茂要进一步深化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专业银行必须向商业银行转化。在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的改革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发展综合性业务与保持专业银行传统业务优势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国有专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主要是资产负债管理业务。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