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法兰.    张永 《经济导刊》2000,(6):28-33
没有任何汇率制度适合所有时间与最优或合意的汇率制度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这一论点相比 ,最优或合意的汇率制度随时间而变化这一主张可能更强。毕竟 ,诸如开放度和收入相关性这样的标准只不过是参数而已。难道这不意味着某种持久性吗 ?难道某一既定的经济结构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有相应的最优汇率制度 ?答案之一是 ,参数实际上确实随时间而变化。当政府有意识地改变其经济结构 ,例如通过区域贸易安排或者货币联盟提高区域贸易的一体化程度时 ,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最优货币标准的内生性将在第五部分讨论。)另一答案是 ,最近的历史似乎表明 ,…  相似文献   

2.
汇率制度选择一直都是国际金融界具有争议的论题,其相关理论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本文提出一个一般化理论:对于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存在一种理论上的最优汇率制度;决定最优汇率制度的因素有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总体发展阶段、总体经济规模、金融发展水平、贸易开放度和贸易地理集中度、国际储备和经常账户状态、贸易冲击、经济政治稳定程度等,它们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影响的权重不同,这些因素及其组合决定了特定国家在特定阶段的最优或最合适的汇率制度;理论上的最优汇率制度是动态的,随着国家不同或国家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通过利用国际经验事实证实了这一理论或汇率制度选择的一般规律后,笔者对照中国现阶段的状态,认为总体上选择浮动汇率制度比较合适,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前后,选择中间汇率制度的概率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3.
黄海洲  Priyanka  Malhotra 《经济学》2005,4(4):971-990
汇率制度选择在国际金融学和发展经济学领域都是一个重要课题。已有的理论文献和实证研究文献试图通过研究汇率制度选择对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和金融变量的影响来确定一种最优汇率制度,但这两组文献都未能提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本文运用雷因哈特和罗格夫(2004)提出的新的汇率制度分类方法,研究汇率制度选择与亚洲新兴发展中经济体和欧洲发展国家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经济规律:第一,对发达的欧洲国家而言,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带来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而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并非取决于汇率制度选择;第二,对于亚洲新兴经济体而言,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却会带来较低的经济增长率,并且会导致经济增长出现更大的波动性。我们的发现证实了最优汇率制度选择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4.
汇率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伯良 《经济与管理》2004,18(11):56-58
汇率制度变迁的历史及其国际比较表明:没有任何一种汇率制度能适合任何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任何时期,每一个国 家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观点芜杂、流派纷呈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归纳为三种理论范式,即最优货币区理论、不可能三角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三种理论范式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汇率制度选择问题,各有特点,但它们的缺陷就是局限于单一视角,很难全面把握汇率制度选择的本质。所以本文尝试建立一种完整的理论架构,综合现有的理论成果。在这个理论构架中,我们将汇率制度选择分成两个层面的问题:现实选择和最优制度。现实选择的汇率制度和最优制度可能并不同一,因为现实选择是由利益集团之间博弈决定,而最优制度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因素和经济结构。但是最优制度可以对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和现实选择施加影响。在长期来看,现实选择调整的方向就是最优制度。通过这种理论综合,我们可以对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政治、经济、国际、国内等诸种因素进行逻辑一致地说明。  相似文献   

6.
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继忠 《财经研究》2004,30(6):30-43
文章运用随机效应、面板数据、多元离散选择模型来分析发展中国家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的汇率制度选择.文章使用模拟最大似然值方法估计了静态与动态模型.解释变量包括最优货币区原则、最优稳定化需要以及和货币危机有关的因素.文章发现,最优货币区原则对选择汇率制度有指导意义,而很多变量对中间汇率制度的影响不同于对浮动或固定汇率制度的影响.此外,汇率制度选择的较高序列相关性主要由汇率制度选择的状态依赖性引起.  相似文献   

7.
汇率制度选择在国际金融学和发展经济学领域都是一个重要课题.已有的理论文献和实证研究文献试图通过研究汇率制度选择对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和金融变量的影响来确定一种最优汇率制度,但这两组文献都未能提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该文运用雷因哈特和罗格夫(2004)提出的新的汇率制度分类方法,研究汇率制度选择与亚洲新兴发展中经济体和欧洲发展国家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经济规律:第一,对发达的欧洲国家而言,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带来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而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并非取决于汇率制度选择;第二,对于亚洲新兴经济体而言,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却会带来较低的经济增长率,并且会导致经济增长出现更大的波动性.我们的发现证实了最优汇率制度选择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8.
段建荣 《时代经贸》2007,5(1X):127-128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让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至2006年8月初,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5%。中国人民银行的这一决定标志着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和经济增长战略调整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汇率制度改革增加了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同时又给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从而保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本文通过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及其所在的分析,结合经济运行的效率,分析目前我国应采取的最优汇率政策,以及该最优汇率政策所应具有的特点,最后得出关于我国最优汇率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汇率制度选择讨论一直以来都是开放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而研究汇率制度选择的角度也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定价模式这个角度来探讨最优汇率制度则是近年来的事情.国内外经济学家在这方面倾注了许多努力,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时间为脉络,全过程追溯了定价方式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以及其最新的拓展方向,本文也对经典文献中的观点作了点评.这些对于我国的汇率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也是写作本文的初衷.  相似文献   

10.
赵武 《经济师》2009,(5):174-176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多为规范性研究,而在实际生活中,各国到底是依据哪些因素进行汇率制度选择的呢?这是汇率制度选择因素实证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从横截面、时间序列及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国际货币与非国际货币之区分构成了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典型的非对称特征。该种区分必将影响不同国家间汇率及汇率制度的选择。本文试图提出一种观点:发行非国际货币的发展中国家所选择的汇率制度可以形容为"储备型汇率制度"。在该种制度下,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断进行干预以实现其国际货币储备的不断积累,由此而造成本币长期贬值(或低估)和贸易的持续顺差。该种观点不仅与当今世界汇率与汇率制度分布之事实相一致,而且还可通过一个反映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行为的动态优化模型进行严格的理论证明。尽管"储备型汇率制度"可能与当前IMF所规定的反"货币操纵"条款相冲突,但是在当前这种不公正和非对称的国际货币体系下,该制度无疑是发展中国家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2.
本篇文章的标题听起来有点空洞。当然 ,是否选择固定汇率、浮动汇率还是其他汇率制度应当取决于每个国家自身的情况。可是我在此并不是用以上标题去推翻一个稻草人。许多人现在在谈论采纳更为固定的汇率亦或更为灵活的汇率的全球趋势将会解决国际金融体系近年来遇到的许多问题。在对东亚金融危机的许多观察中 ,哀叹之一是 ,如果这些国家的货币不与美元挂钩 ,危机就不会发生 ,被迫放弃美元挂钩 (这通常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的国家名单正在扩大 :如墨西哥、泰国、俄罗斯和巴西。一些人争辩道 :世界正在 ,而且应该吸取教训 ,即提高汇率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3.
汇率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一些研究机构、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也纷纷对此发表看法。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闯题。那么,现有的盯住汇率制度是否适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从盯住汇率转向更为合适的汇率制度?怎样决定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当前对汇率制度选择和世界汇率制度演变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于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本文首先对盯住汇率制度进行分析,介绍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影响因素,之后从总体上讨论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因素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最后提出当前汇率制度选择的BBC准则以及可供中国选择的几种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14.
钉住货币篮子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慧 《经济评论》2007,143(1):106-112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汇率机制改革公告,决定将事实上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转变为参考货币篮子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文主要研究钉住货币篮子的汇率制度的定义、篮子中货币最优权重的选择、钉住货币篮子汇率制度对于人民币汇率的适用性、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的运行状况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最终得到的结论是,钉住货币篮子的汇率制度适合我国目前的状况,在人民币汇率实行参考货币篮子的近一年时间里,美元在货币篮子中所占比重仍然很高,但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严佳佳 《生产力研究》2005,(4):68-69,168
本文分析了“中间汇率制度消失论”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政府和个人的博弈模型证明选择“角点汇率制度”而放弃采用“中间汇率制度”是政府的最优选择。同时,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选择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马尔可夫链模型,对东亚9个国家汇率制度转换概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得出了有益的启示。研究表明,在所有汇率制度转换的概率中,以维持固定汇率不变的概率最大为75.27%,最终均衡状态时实行固定汇率的概率同样最大为47.57%,即固定汇率是东亚国家汇率制度的最优选择。因此,东亚各国应该将汇率固定下来,或者通过东亚货币合作实施统一货币“亚元”。对于我国来说,一方面向富有弹性的浮动汇率方向改革,另一方面又要有长远眼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通过在东亚货币合作中发挥核心作用,再次实行固定汇率以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是我国成功实现汇率制度转换的最优目标和路径。  相似文献   

17.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让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至2006年8月初,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5%.中国人民银行的这一决定标志着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和经济增长战略调整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汇率制度改革增加了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同时又给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从而保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本文通过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及其所在的分析,结合经济运行的效率,分析目前我国应采取的最优汇率政策,以及该最优汇率政策所应具有的特点,最后得出关于我国最优汇率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汇率制度的财富效应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汇率制度本身直接带来各国间的财富再分配现象可称为汇率的财富效应,文章通过对汇率的财富效应的分析,揭示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公正性,美国由于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超然的权利而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却不承担任何义务。基于这样的认识,文章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目标、原则以及方法展开了全面的论述,认为固定汇率制度或货币统一是最终的选择,而浮动汇率制度只是暂时的权衡,并对我国的汇率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汇率制度是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各个经济流派在不同时期有着迥异的认识。与此同时,国际货币体系对汇率制度的实践也历经了从固定汇率制度一浮动汇率制度一固定汇率制度一放弃固定汇率制度的螺旋式变迁过程。当前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汇率制度的选择面临着新考验。对于我国来说,在金融开放进程中汇率制度何去何从,值得冷静思考和长期展望。  相似文献   

20.
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大部分受货币冲击的国家最终被迫放弃中间地带的汇率制度安排。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间汇率制度消失论"开始出现并且得到了理论界的关注。选择"角点汇率制度"而放弃采用"中间汇率制度"是政府的最优选择。同时,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选择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