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过渡转型期。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在这种僵硬制度约束下,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国情特色的新问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民工正在走进相对贫困化与社会边缘化的制度性陷阱,帮助农民工走出陷阱,解决转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关系到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大局,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宋国庆 《南方经济》2003,(10):75-77
经济转型的过程是一个包含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等社会经济各个方面转变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和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试图对广东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特征作具体详细的分析研究,并希望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回顾浙江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都是以自发转移的形式出现的,农民自己外出务工和寻找就业机会。在这一转移过程中,政策一直充当着引导者和调节者,但从总体上来看,这种转移就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盲目性和无序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而加快的。本文阐述了城市化、工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的过程,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和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的分析,最后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潜藏着对教育的巨大需求,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民教育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民教育政策缺失、农民教育内容缺失、农民教育资源缺乏以及农民教育方式陈旧。应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提高劳动者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民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开展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训,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6.
张萍 《乡镇经济》1998,(2):16-1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业生产发展、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走向优化配置、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的过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性转移不仅是现实,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一方面,农村地区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急需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受到了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因素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在此情况下,通过发展农村工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践文/余鹏翼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伴生的现象,促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形成较为合理的多层次的...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城市从农村孕育、分离、对立开来的过程,是农村人口及其经济活动非农化及其聚集的过程,是向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演变过程,是传统农村文明向现代化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在村城市化不可能象发达国家那样,把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因为大城市“病”本身就难以克服,何况我国现有的大中城市普遍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实道路,只能是自上而下地把城市的产业、生产。生活方式向农村转移,承接这个转移的就是作为在村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小城镇。让农民在小城镇就业和居住,当…  相似文献   

10.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在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的情况下,该地区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然而农村劳动力数量大,“三农”问题突出却严重制约着发展。本文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出发,针对中部六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提出了转移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对当地的影响、如何转移、如何培训等四个重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信远 《山东经济》2004,20(6):167-169
从宏观角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必然性理论界已经有共识,但从微观角度,全面分析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因素,为宏观理论找到微观支撑的却很少。从效用角度,通过比较作为农民和作为市民的总效用差距,从微观上找到了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临界点,进而从宏观上可以通过加大市民与农民的总效用差距,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还从理论和实际具体分析了各种政策措施的效果,针对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转移过程涉及到的经济主体利益的角度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原因:它首先是有利于劳动力自身利益的一种选择,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解放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工农利益不平衡的一种社会长久发展的选择。其次分析了政府、农民、经济组织等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角色和彼此的制约关系。最后提出政府职能创新的几个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与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且这一过程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所带来就业结构变动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现代经济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就业,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会减少单位土地劳动力的绝对量,更重要的可以减少过剩在农业内部的滞存量,减少制约土地集中使用的因素,有利于今后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劳动力的素质,也有利于形成农业生产无形而巨大的生产能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和发展了农村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满足了非农产业部门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相似文献   

14.
王敏  余维祥  曲政 《乡镇经济》2004,(6):19-20,28
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入题,阐述了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从而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民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扶贫开发“一体两翼”工作的重要方面。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而且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解决转移就业的根本性措施,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杉木 《江苏经济》2002,(10):43-44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存在着大量的边际劳动产出为零的农业劳动力,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弹性。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必然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只有将劳动力转移出去,农村、农民才能摆脱贫困。从另一方面看,我国入世后,农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农民失业最多,农业劳动力输出后,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更新了观念,积累了资本。  相似文献   

17.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客观需要,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程度、速度、规模都还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笔者就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足解决“三农”问题的中间环节,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劳功力资源,  相似文献   

19.
《调查研究报告》2007,(16):1-17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县域范围内与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两位二体,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宏观上关系以城带乡、转变城乡二元结构、改善农村发展大环境。中西部农村的、问题不是转移造成的,恰恰与就近转移和非农兼业不足、向外转移权益。缺失和转移不畅有关。协调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改善转移环境,是城乡都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本文试图从人口流动模型和我国的实际出发,探求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文章提出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应该走空间转移、产业转移和职业转变相结合的道路。空间转移能从总量上分流农村的劳动力大军,产业转移能使分流出来的农村劳动力从非农产业获得较稳定的收入,身份转变则在法律上承认农民不再是农民。只有这“三管齐下”的方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