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出现的失地农民拆迁补偿与安置问题一直是个社会难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突出.提高失地农牧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生存能力是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牧民问题的关键.将失地农牧民市民化,对他们进行失业保护和生存能力教育,是加强民族和睦和融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甘肃民族地区农牧民收入问题一直牵挂着温家宝总理的心,如何摆脱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状况,提高农牧民的收入水平,在2010年使甘肃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7年全国的平均水平,笔者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造成甘肃农牧民收入低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工作》2006,(2):34-36
一、我区农牧民收入的几个特征 一是地域的不同.农牧民收入有所不同。从普遍来看.纯农区的农民收入比半农半牧区的农民收入高,半农半牧区农民收入比纯牧区牧民收入高。从地区来看.盟市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和自然条件好、农业基础设施好的地区农牧民收八比较高。二是同一地区由于经营规模不同,农牧民间的收入不同。三是引入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多的地区农牧民收入较高。  相似文献   

4.
张永清 《发展》2002,(9):57-58
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看,甘肃民族地区是我国最典型的欠发达地区。2001年甘肃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人均GDP仅为全省人均GDP的二分之一强,尚不足全国人均GDP的三分之一;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的70%、全国的50%。在全省21个民族县(市)中,列入国家扶贫县的就有12个,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贫困人口集中连片分布的全国特困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农牧民迄今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根据民族地区近10年的发展实际,甘肃省委、省政府适时调整和制定了今后五年甘肃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为例.就“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研究得出“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以来.提高了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大幅度减少了教育费用支出.劳动力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农牧民收入增加,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步伐加快.促进了民族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为进一步完善“两免一补”政策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失地农民安置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传斌  方竞 《乡镇经济》2006,(12):16-18
一、农民失地问题的背景及现状 (一)农民失地问题的背景 1.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 就经济和社会结构演化而言,现代化就表现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必须加强工业区建设和扩大城市规模,必然要求大量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为发展工业和建设城市提供土地,征用农民土地和产生失地农民就不可避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视角看,失地农民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伴生物,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性前提,农民失地客观上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成为学术界和决策者关注的一个热点.加之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保障体系,又使得这个问题的解决困难重重.民族地区农牧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应该引起学术界和决策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潘采伟 《发展》2009,(3):136-137
西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落后地区、边远地区的复合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风俗决定了西北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选择“外推、内驱”之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扶持为基础,以广大农牧民为骨干,大力发展农牧业,着力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落后地区、边远地区的复合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风俗决定了西北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选择"外推、内驱"之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扶持为基础,以广大农牧民为骨干,大力发展农牧业,着力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青海牧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文化、教育等发展滞后,农牧民综合素质较低,与内地沿海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区内人口多为少数民族,有着形色各异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思想,各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程度不同,民族精神相异,使该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张森春 《发展》2001,(7):50-52
甘肃省民族地区经济增长难点   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看,甘肃民族地区是我国最典型的欠发达地区。 1998年甘肃省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人均 GDP仅为全省人均 GDP的二分之一强,尚不足全国人均 GDP的三分之一;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的 70%、全国的 50%。在甘肃民族地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 89%,就业结构中农业劳动力占 77%, GDP构成中农牧业产值占 37%。因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甘肃平均水平。   1991年到 2000年的 10年间,是甘肃民族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横向分析,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同全省…  相似文献   

12.
如何正确对待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关系到民族地区的未来。只有采取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才能使民族地区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大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相信民族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时期一定会越走越好。 一、民族地区发展的机遇(一)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全国民族自治地方面积达6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4.3%。民族地区的草原面积有45亿亩,占全国草原面积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13.
新疆和田地区是我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既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也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该地区少数民族深度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防止返贫的关键是贫困户家庭的增收问题。合理的收入结构是贫困户家庭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是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的关键。收入结构反映了贫困户家庭的收入来源和渠道,从深度贫困村农牧民收入调查着手,通过对收入结构特征的深入分析,总结出贫困户家庭的增收困境,提出了优化贫困户家庭收入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进一步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改革现行税制,在统一税收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财税管理权。这是继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的又一次大动作,预示着新一轮税制改革即将启动,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的重新调整。当前,关于财政分权的讨论不再局限于财政问题本身,而是更多地考虑了财政分权对其他社会经济问题的影响,教育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国的民族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尤为重要。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教育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践中创造的.是提高民族地区公民文化素质,繁荣民族文化,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举措:同时基础教育也是民族地区发展问题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一、西部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进一步加大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第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二是"富民行动".这一行动是执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举措.一是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支出的保障力度不断加大.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特色经济初步形成.民族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农畜产品和重要工业产品的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6.
《老区建设》2009,(3):58-59
甘肃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的《关于实施特殊政策加大民族地区特困片带扶贫攻坚力度的意见》提出,在今后4—5年内,甘肃省将采取特殊政策,集中财力推进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民族地区特困片带1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2%以上,达到全省平均增长速度。最终目标到2020年,这些民族地区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发展的主要“瓶颈”制约基本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采取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据农业部统计,目前我国可利用草原的90%以上退化,70%以上的草原严重退化。草原生态环境亟待改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我国加大了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但是对于以养殖牲畜为生的牧民来说.草原保护必然会影响到牧民的收入和生活,随着各种保护草原措施的实施和深入,农牧民急需富裕与草原的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保护草原与农牧民收入之间的矛盾、现代的饲养技术与农牧民素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协调草原保护与农牧民收入已经成为草原地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总结赤峰市在协调草原护与提高农牧民收入实践方面的做法,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衡量中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考验、考察政府管理水平和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据和关键点。因此,针对当前“失地”农民就业呈现出的就业领域的低端化、收入的不均性、就业途径的无序性、就业主体的老龄化等问题,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力、社会的聚合力、个人的创造力等三个维度的合力,为破解“失地”农民的就业难题,稳定和提高“失地”农民收入,扩大“失地”农民就业市场,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能力,提高中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探索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解决民族地区居民就业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针对性很强的民族就业政策。这些就业政策对民族地区的就业率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近年来出台的民族就业政策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20.
曾建波 《中国西部》2014,(38):112-112
<正>如何加快阿坝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进一步推动高原农牧民脱贫致富?在阿坝不断走向富裕繁荣的背后,有着一代代阿坝农行人的执着大爱和不懈付出。阿坝,一片神奇美丽的土地,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可另一方面,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结合部的阿坝,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相对贫困、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如何加快阿坝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进一步推动高原农牧民脱贫致富?近年来,作为民族地区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农行阿坝分行的全体员工始终牢记服务"三农"宗旨,坚守责任,尽心竭力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