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高校已将会计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类型进行培养,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侧重于理论教育,以培养大学教师,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要目标。由于各种社会环境的变化,大部分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都涌入实务界就业,针对我国高校当前的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否能满足当前就业的需要这一问题,我们通过分析当前社会形势变化、高校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就业影响之间的关系和当前会计学硕教育中的问题,以对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提出构想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我国高校已将会计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类型进行培养,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侧重于理论教育,以培养大学教师,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要目标。由于各种社会环境的变化,大部分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都涌入实务界就业,针对我国高校当前的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教育是  相似文献   

3.
少数高校自主设立了名称各异的投资学二级学科,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且培养规格各有特色.为了进一步推动投资学二级学科的发展,有必要对投资学科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格进行研究,达成共识.投资学科的内容体系决定投资学科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格,因此,需要在界定投资学科内容体系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定位、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课程体系等方面,探讨投资学科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格.该规格涵盖了实业投资、金融投资和其他投资的理论与实务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已经从高等教育阶段转变到了大众教育,和现今金融体系对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的两大背景下,目前普遍实行的单一学术型、研究型金融研究生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文章通过对英美金融学研究培养模式先进经验的介绍,提出我国高等院校金融学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及其的问题与不足;并对此提出相应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市场营销蒙授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培养目标单一、生源基础不同的学生使用同一套培养方案、专业课设置面窄过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弊端,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导致学生消极对待学习,影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和提高,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必须通过确立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强化教学运行管理、重视对蒙汉双语授课专业学生的管理等措施,对蒙汉双语授课学生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才能适应社会对少数民族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培养机制与就业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研究生培养质量无法保证、研究生就业困难等问题。综合了国内学者针对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的各种问题,归纳了导致研究生就业困难的诸多原因,对研究生培养机制与就业的现实状况进行了文献归纳.发现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的诸多弊病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研究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而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将有利于研究生就业保障机制的建立。此外,还评述了通过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而促进研究生就业的保障机制,并对目前研究的方向性问题进行了简略叙述。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当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在于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培养模式单一,忽视个性化人才的培养;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政府、学校和社会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体系等。本文从七个方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的创业型、创新型的人才;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积极扩大就业岗位等对策,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之源。零工就业属于灵活就业,是非典型劳动关系。灵活多样的零工劳动模式顺应了中国数字经济社会层次丰富、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有效推进了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再就业目标的实现,并发挥着平抑失业、维护就业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功能,已形成了全民就业的“蓄水池”与“缓冲器”。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平的实质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题中应有之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进一步改革分配制度;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2003~2004年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运行特点进行的分析与预测,提出以下主要观点:2003年宏观经济在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投资需求增长与消费需求增长不协调;货币信贷增速过快;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增长"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抬头;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城乡发展矛盾突出,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2004年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将注重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宏观调控的重点是通过有效的微调遏制局部过热,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全面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全国就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一些城乡弱势群体的就业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善。文章以内蒙古为例,从就业促进战略、专项工程、就业培训与援助、县域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好的城镇化、社会保障制度等几个方面探索了弱势群体摆脱就业、生活困境,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就业促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如何发展高等教育是应有的议题;高等教育发展必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毕竟高等教育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把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结合起来,按照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改造高等教育模式,建立新的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5.
我国小企业数量众多,在活跃经济、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所获得的金融资源非常不相称.着力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我省强调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的出发点,也是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农村合作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合作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合作社应以专业社为主,综合社为辅,为了取得规模效益应成立联合社,同时加强社间合作。农村合作社应实行国际化经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为加快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  相似文献   

17.
对高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必然.探索和构建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搞清楚新时期人才应该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素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是:宽口径的专业设置;基础厚实的课程体系;双向交叉的教育方式;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社会越来需要要既具备国贸专业知识,又能运用流利的英语与外界交往的高素质人才。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英语素质,不但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而且能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要应对挑战,当前国际贸易专业英语教育改革就应当与市场需求接轨、以就业为导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贸易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社会资本、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推动因素。目前,我国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出现了社会资本、实体经济越来越不协调的问题,社会资本"脱实向虚"、实体经济"空心化"的现象正在逐步侵蚀我国社会经济的机体,已引起了政府、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审思欧债危机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我国社会资本"脱实向虚"、实体经济"空心化"的表现及成因,并从制度建设、风险防范、过程监测等多个角度提出了构建中国社会资本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双促机制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