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桂莉 《北方经贸》2006,(10):69-70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难以发育成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将农村金融市场和城市金融市场分割对待,农村金融一直被边缘化。其结果是城乡金融二元结构的日趋强化,这个矛盾不仅影响中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改革自然涉及到改革的方式方法即路径的选择问题,笔者认为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基本出路不在于现有金融机构的转型,而在于在现有金融产权形式之外能否成长出其他的一些金融产权形式。其利有二:从满足金融需求出发,多样化的产权形式,可以满足不同层面的需求;从竞争的角度出发,允许其他金融产权产生,形成农村金融领域不同产权之间相互竞争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条件。随着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逐渐清晰,农村金融问题日渐成为农村各项综合改革的"短板"。进一步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建立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竞争适度、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作为我国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经济意义日益突出,而其中以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为代表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该文旨在通过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引领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步伐,对其现实性问题作出研究分析并给出相关建议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金融典型特征分析及发展理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存在金融抑制的典型特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是当今中国的一项重要课题,分析现阶段中国农村金融典型特征、中国农村金融现状,金融抑制理论及金融深化理论都不适合,金融约束论才是现阶段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5.
自建国初期到现在,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通过回顾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历程,对农村金融改革历程进行了阶段性划分,并通过总结和归纳提出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6.
壮大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金融服务机构。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产权的制度的不完善和产权划分的模糊,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责任不明,不良资产处理存有一定难度,运营效率相对较低。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是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分析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制度原因,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对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展开观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最新的"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及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框架,重新审视和反思现有农村金融理论和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实践,将农村金融发展是否有利于培育农村地区的企业家精神并鼓励创新和创业作为评判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作用的重要标准。基于2006-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企业家创新和创业精神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新一轮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对于农村地区企业家创新精神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农村地区企业家创业精神的支持仍显不足。最后,本文提出未来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路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对学术界关于国内外农村金融研究的相关进展和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主要从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户借贷行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农村金融抑制与深化、农村金融制度等方面进行论述,期盼对农村金融的进一步综合研究有一定的推动和借鉴作用,为金融协调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前,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对稳定,农村金融排斥出现并持续存在。改革开放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而不断变动,我国农村金融排斥依然严重,其表现也日益复杂。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金融排斥之间关系密切,应在改革强化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因素的同时,重视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并发挥政府多方面的综合作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0.
蔡静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6):198-199
对学术界关于国内外农村金融研究的相关进展和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主要从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户借贷行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农村金融抑制与深化、农村金融制度等方面进行论述,期盼对农村金融的进一步综合研究有一定的推动和借鉴作用,为金融协调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还存在很多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结构顺利转型和持续发展,必需对农村金融的现状做进一步的制度安排。我认为,取消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管制,赋予其合法性,将其纳入统一的金融监框架,使其与正规金融充分竞争,将会促进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从而为农村经济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其关键是建立起与农村金融需求相适应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而我国现行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着若干不足,主要体现在不能有效满足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将从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现状及面临的突出问题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地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繁荣和现代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构建,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金融生态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制度缺陷,认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进应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着手进行,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是推进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的概念论述和相互关系,并在制度约束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了有效地探讨我国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根据从中发现的问题减少制度对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限制,增加更适合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系统,以促进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银行制度改革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杰 《财贸经济》1994,(11):26-30
随着改革步骤的逐步推进,涉及中国银行制度改革的许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其中一个关键的方面是选择新的分析角度,阐述公有制经济中银行制度改革的实质。 一、对银行制度改革既有过程的考察 (一)公有金融产权:概念的简要说明。 在改革前的公有制经济框架中,存在着单一的国有银行制度。如果我们认定那一块公有权是由不同类型的公有权“子块”组成,那么,与国有银行制度相对应的便是公有金融产权。无疑地,中国银行制度改革就主要针对于此而展开。 (二)对公有金融产权的简单分解:变革过程及其绩效。 概括地说,在既有改革过程中,我们已经作过的事情是对那一块公有金融产权进行了简单分解,具体表现为,从独此一家的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立出几家专业银行。问题在于,经“分家”处理后形成的每一块金融产权并不具有排它性,任何一家专业银行都是公有金融产权的代表,这样,就使中央银行难以发挥应有的,调控职能(你我都代表公有金融产权,你凭什么管我)。由此在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博弈格局。博弈的实质是争夺那一块没有产权边界的公有金融产权;谁都想多切一块,以增加利益追求的筹码。既然是公有的,谁都有份,那么,谁的博弈技巧更高明,谁就可以多得一份。结果往往是,由于博弈的“兄弟竞争”性质,一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制度存在运行制度缺失、制度功能缺失等众多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探索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道路变得至关重要。本文着力从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理论出发,寻找我国农村金融制度体系中的问题,并试图提出适合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现状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17.
李援亚 《商业时代》2007,(14):69-70
本文首先对三个经典小农命题进行回顾,接着对中国的农户类型进行分析。以上两个部分为中国当前农村金融制度构建提供一个分析背景,本文第三部分提出了在我国当前针对不同农户类型集中区或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分别采取不同农村金融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的总体框架、实施步骤以及相关政策措施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设想。其中,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的总体框架涉及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金融生态建设、金融产品以及金融制度四个方面,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措施主要围绕农村金融机构职能、农业保险机制、金融生态建设以及金融产品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农村的现实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水平低下,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导致这种局面的因素主要是:一是农村金融体系运行中存在较高交易费用;二是产权安排不合理;三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特殊利益集团的巨大阻碍。为此,政府要从较少交易费用,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削减利益集团的"寻租"机会几个方面着手,努力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和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显得重要而迫切.本文以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在提出农村金融结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农村金融改革中金融结构优化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