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广大农民开始由温饱向小康过渡,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强及传统农业向初步现代化农业过渡,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正>农村集体经济是广大农民长期以来创造的财富,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稳定繁荣、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着深化改革、创新转型的历史新机遇。因此,把握规律,审时度势,深入研究农村集体  相似文献   

3.
罗四昭 《山西农经》2021,(2):156-157,18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三农"工作。"三农"工作要重点解决农村人口全面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问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肩负起统领全局的责任,全面指导"三农"工作。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1.3%,特别是上海,己达到90%以上。然而,快速城镇化所带来的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维护农民权益问题,正日益显示出来。因此,在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根本利益,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应该充分利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给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新机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和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一、全面认识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是随着经济社会历史发展逐  相似文献   

6.
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农城乡关系,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处理好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工农城乡关系是向着科学发展的方向演进的,但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工农城乡关系不协调仍然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大经济和社会结构矛盾。而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7.
新的历史阶段 上海郊区地处我国黄金海岸和国际特大型城市上海的黄金辐射带,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上海郊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方针,上海的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城郊型的传统农业正在向都市型的现代农业转变;单一的农村集体所有制结构正在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转变;封闭型的农业经济社会正在向开放型的农村城市化的新农村转变;短缺型的农产品市场正在向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转变;小康型的农民生活正在向富裕文明的新阶段转变。  相似文献   

8.
<正>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面对我国农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上海"三农"工作必须遵照中央的要求,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本文重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在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这“两个转化”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已经进入了发展商品生产、发展商品经济、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两个转化”作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两个基本特点,说明我国农村经济虽有自给、半自给经济的存在,但是商品生产、商品经济正在发展,而且商品生产的规模日益扩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乡关系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乡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城乡关系发生着新的变化,城乡之间闭塞的、隔阂的局面正逐步被打破,城乡融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主义新的城乡关系已初见端倪。 城乡关系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旧社会的城乡关系是对立的关系。解放后,由于工农利益的一致和工农业生产共同发展的需要,在党中央提出的城乡互助的方针  相似文献   

11.
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成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由以解决温饱为主转向适应小康和初步现代化的更高要求;农业的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转向更多地依靠资本和技术投入,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农业和农村经济与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面对新的形势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提出的新要求,各级领导必须尽快适应这些变化。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3.
一、农业发展资金积累的新视角 改革开放大潮涌动使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给农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无可回避的新课题。传统的农业积累机制已经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客观上要求积累机制重新构建。以下几个方面似应充分考虑。 1.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现实 目前,我国农业的基本特点,是正在经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的关键时期,就经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历史阶段,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二元结构战略性转换,使目前从总体上还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社会、农村社会转变为城市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工业社会、城市社会,使目前小农生产方式为主导  相似文献   

15.
高层声音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相似文献   

16.
新视点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建国35周年。35年来,我国农业科学事业有了巨大发展。当前,举国上下的改革正在蓬勃展开,全国人民正在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早日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战略目标而积极奋斗。我国农业正处在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举世瞩目的世界新技术革命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新的形势,有必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使科研工作更好地面向经济建设,为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促进商品生产发展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统筹一体化的新格局。今年,中央又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9.
<正>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实现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重要载体,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产业化、变农民为产业工人、变农村为城镇的重要力量、有效途径和唯一载体。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当前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时代赋予农业政策性银行的重大职责与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20.
一、加快贫困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经过 2 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 ,贫困山区农业和农村出现了许多质的变化 ,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主要标志是 :一是需求约束加大。由于近年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农产品供求从全面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 ,丰年有余。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农业的发展由受资源约束转为受资源和需求 (市场 )双重约束 ,农业实现增产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农业关联度和经济外向度增强。随着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进程和对外开放及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农业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部门的关联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