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注重效益,是任何一项经济与社会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原则。追求效益,同样也是一切展览活动的直接目标。展览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在其运动过程中,必须追求系统整体效益的优化,才可能促进系统自身的发展。展览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要求它实现最佳社会效益。展览的经营功能,则要求它讲求经济效益。以最小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展览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服务于社会物质生活、物质文明的领域,又服务于社会文化生活、精神文明的领域。因此一切展览活动都应坚持“两个文明” 一起抓,以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为宗旨,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努力提高展览的两个效益。  相似文献   

2.
黄华 《广东经济》2012,(3):26-30
综观经济效益是综观经济学的核心术语。在粗放型发展模式下,我国经济总量虽然迅速增长,但是不仅经济效益不如人意,而且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负效益。实现综观经济效益成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继续保持持续发展态势的重要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保效益的有机协调统一,是实现综观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宏观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宏观效益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民经济宏观效益是从整个国民经济角度估价全社会各种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环境效益——的总称。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内容。所以,估价国民经济宏观效益时,必须从宏观经济效益入手。那么,宏观经济效益表现形式是什么,又怎样计量呢?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内涵 要正确了解社会责任会计,首先要明确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社会责任会计是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下的企业社会贡献率最大化,实现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保值增值”。社会责任会计自问世至今,不少会计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其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是指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所取得的全部成果或产出,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对于经济效益而言,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难以定量计算的,且各类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还缺乏可比性。本文侧重于从宏观上分析评价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经济效益,而暂不涉及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常用的  相似文献   

6.
清洁生产能够节能、降耗、减污、增效,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使企业的局部利益和当前利益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循环经济体系下,环境管理会计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技术战争效益不是单一的、局部的,而是全局的、综合的,有军事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政治效益等等,为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应现代战争特点的战争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9.
公路施工中的噪声污染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能够在积极发挥公路发展的正面作用的同时,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环境代价换取较高的、良性的公路建设速度,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这应是实现公路建设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而必然的需要,也是公路建设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实现与促进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充分的协调一致;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建立环境会计就是要客观地反映煤炭企业对环境资源的损耗和补偿过程,让社会和国家来监督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实现环境资源的损耗和补偿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口支援在促进受援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仍然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行政体制不协调、评估监督机制缺乏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以确保对口支援高效、持续地运行.本文通过构建目标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作为对口支援的运行机制,将三大机制各要素有机结合,实现其效用最大化,以此推动对口支援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3.
效益论与发展观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问题是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 ,人类发展观的演进过程就是人类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人类发展观先后出现了“经济增长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才可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4.
有一种观点认为,公平与效率作为两种经济政策目标,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或者是牺牲效率换取公平,或者是牺牲公平换取效率;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现了公平然而牺牲了效率,改革提高了效率然而牺牲的公平;公平与效率的这种矛盾,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决策面临着两难选择。我认为,上述观点至少有如下几点值得商榷:(1)改革以来社会成员相对收入变动是否真的牺牲了公平?(2)这种相对收入变动是否一定提高了效率?(3)有没有一种既能促进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公平实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论实现森林多效益的市场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在为人们提供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供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效益是森林资源经营的产品。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属于森林经营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消费的“白搭车”现象导致了其市场选择规律的失灵,这也是森林资源经营进入市场的困难所在。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森林多效益的实现问题,建立有效的实现森林多效益的市场机制,有利于我国林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一、森林多效益及其市场化的困难(一)森林的多效益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的物质来源之一。森…  相似文献   

16.
提高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综合效益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从价值视角界定增值寿命内涵,明确节能改造项目价值的表现形式——综合效益,运用系统动力学对节能改造综合效益的形成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探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个子系统的反馈关系,剖析综合效益的内在影响因素及其反馈关系的互动规律,揭示改进节能技术、提高ESCO收益、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和降低能源消耗等提升综合效益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我们现在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是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作的高度概括。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双重作用。因此,研究企业与文化的结缘(即整合)问题,是一项重要课题。新时代要求强化企业与文化的整合我国的经济经过十七年的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很大进步,国民生产总产值、国家…  相似文献   

18.
刘刚 《经济论坛》2007,(8):28-31
循环经济是以物质闭环流动,引领资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为基本特征的生态经济,它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洛阳要打造成一个生态化工业体系、生态化农业体系的新型城市,就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消费方式,这是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经济效益、减少废弃物排放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化城市转型、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树立城市品牌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目的是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乌兰水泥厂将水泥、热电联产及资源综合利用,形成循环经济,从而使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保持社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稳定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和谐完美的统一。通过对乌兰水泥循环经济特点的分析,看资源型企业以循环经济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必要性,并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循环经济强调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循环经济的本质是强调减少资源消耗,走内涵发展道路,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从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环境经营是循环经济的战略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