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玄圭 《中国信用卡》2006,(4S):71-72
我九岁那年的夏天,父母的感情出了问题。暑假结束的那个晚上,我终于鼓足勇气问父亲:“是您不爱妈妈了,还是妈妈不再爱您了?”父亲惊讶地看了我很久,低着头说:“孩子,都是我的错,我,我爱上了别的女人。”他的回答让我很愤怒,母亲既漂亮又能干,难道还有谁会比母亲更出色。  相似文献   

2.
那一年春节,我正好在外地出差。同事担心我会想家,除了晚上热情地拉我去他家过节外,又为我弄来了影碟机和当时正走红的一些碟片。记得长假第二天的晚上,四周静得出奇,我独自斜倚在招待所的木板床上,眼泪鼻涕地观看影片《我的父亲母亲》:那风光绝美如油画、远离  相似文献   

3.
我年已四旬,两哥一姐.记得12岁那年的一个晚上,村干部领着几位农信社的同志来到我家.那时家里很挤,一个房间放了两张床,我睡在外面床上,大人们说的话我听得清清楚楚.农信社同志让我父亲到村农信站工作.我母亲不同意,说是家里子女多又在上学,做了这份工作怕是要耽误家里的农活,再说做了也没几个钱,人家都不愿意做啊…… 不知何时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也不知什么话打动了我母亲.从此我父亲多了一样工作,那就是农信站的农信员,第一代“信合”人.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生日     
母亲七十四岁生日这天,全家三代人欢聚在一起,为母亲祝寿。在要点燃生日蜡烛时,父亲欣喜地宣布:“今天也是我和你母亲结婚五十周年纪念日。”一家人顿时欢呼起来。说着父亲郑重地从口袋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讲话稿”宣读起自己编写的打油诗。父亲深情地在诗的字里行间倾诉了夫妻患难与共、历尽沧桑的苦与甜,抒发了相敬如宾、互敬互爱之情,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澈,表达了对晚年幸福生活的憧憬,更希冀晚辈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茧手     
满润鹏 《深交所》2007,(10):51-53
上个月休探亲假,离深返乡;离开家乡六年没有回家了,在看到母亲的时候,才发现母亲比我离开家的时候更显苍老,双鬓已经花白,鱼尾纹更深了。我们卸下行装,母亲开始无措地忙碌着,搂着多年未见的孙儿亲了又亲,忙不迭地为我们准备饭菜。晚上,坐在母亲的床前,和母亲唠着家常,我突然发现母亲的手上有几个硬硬的老茧,我握起母亲的手,细细地端详,母亲忙抽回手说没事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记得1967年我刚五岁时,有一次放学后我一个人拿着一枝圆珠笔和一张纸坐在教室里把黑板正上方、的毛主席像临摹下来了。身为小学教师的母亲见后又喜又惊,赶忙对我说:“你画得像,但现在不能随意画。”母亲立即把我画的毛主席像藏起来。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我的母亲,我父亲一直以身体健壮著称,年轻的时候据说一棵400斤的树.他一个人就可以扛起。而我母亲可能是因为生了我之后.月子期间没养好.落下了病根.一直病怏快的,甚至在我的老家有“孵鸡娘”的绰号。所以.一直以来.我们对父亲的身体很少关注,似乎觉得他的健康是天经地义的。  相似文献   

8.
小时候家住闽西农村,家里十分困难,加上父亲去世得早,两个姐姐和我被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为了让我们有饭吃、有衣穿,母亲总是起早贪黑,终日奔波在农田、山野和荒地上,不是种地,就是砍柴,里里外外忙个不停。望着母亲劳累的背影,年幼的我总想为母亲分担些生活的负担,并为母亲带来幸福。  相似文献   

9.
2008年初,中国台湾建筑学者李清志的父亲过世,为了让悲伤的母亲重新振作起来,李清志带母亲到位于海边的横须贺美术馆,看海、喝咖啡,被擅长描绘“童年”主题的谷内六郎画作包围。在这座“有如绿色丝绒上的珍珠”的美术馆中,母亲展露了久违的笑颜。  相似文献   

10.
哥哥结婚时,考虑到不少亲戚是城里人,父亲准备进城兴办婚宴。对此,母亲坚决反对“家里鸡、鸭、鱼都有,何必去包席呢?”但母亲还是作不了主婚宴仍办在城里。  相似文献   

11.
理财悲喜录     
我家的理财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和中国传统的百姓人家一样,我的父亲母亲是工薪阶层,辛辛苦苦工作了大半辈子,总算住上了单位的房改房,手头也有了一些积蓄。但是老一辈人的投资观念终归较为保守,每月有了闲钱就存人银行,  相似文献   

12.
高甜甜 《税收征纳》2007,(10):53-53
一日,对税收还懵懵懂懂的我忽然问起当税官的母亲:“什么是增值税?”母亲有些吃惊,她可能想不到平时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女儿也问起了这样颇具专业的问题。的确,不久前我在政治课上听老师讲过税收方面的知识,所以就“乘热打铁”翻看了母亲书柜里的税收业务书,想了解一下税收。看着我一双渴求的眼睛,母亲立刻给我讲了增值税的定义、税率、地位、征收办法以及相关的税收知识,也算为自己的女儿做了一回税收宣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自从父亲去世,对我来说,大地顿时变得柔软,因为我的父亲安葬在里面。不久前.母亲又去世,让我倍感凄凉——“子欲养而亲不待”。失去父母,让我更加深切体会到孔子所说的”未知生.焉知死”。  相似文献   

14.
面对母亲     
同多数普通的母亲一样,我的母亲从小生长在土默川南的一个小山村里,缠小脚,穿粗布大棉袄,做一手好针线活儿。善操待家务,话不多,一副善良慈祥的面孔,这些烙在我头脑里记忆的碎片,是我对母亲的全部了解。  相似文献   

15.
使命     
虽然父亲和母亲都把嗓门压得很低,但罗尔还是听清了他们在说些什么。"如果卡拉还在,那么再过两个月,我又可以收到他送给我的母亲节礼物了!"母亲的声音中带着悲痛。"不要难过,我们还有罗尔这个儿子,他一样会送给你礼物的!"父亲安慰母亲说。  相似文献   

16.
王向灵 《金融博览》2009,(13):66-66
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姊妹多,爷爷奶奶都上了岁数,母亲又常年多病,一家十口靠父亲和年长的姐姐挣工分养活。家里的堂屋是三间小瓦房,东西各两间偏房,十口人只有三张床,休息不下,无奈只好打地铺。地铺一边靠墙,另外三边用木棍固定住,然后填上红薯秧,豆秸等,半米来高。我和爷爷,弟弟就睡在地铺上。  相似文献   

17.
前天晚上吃完饭,父亲在翻日历,母亲在旁边说我的生日又快到了,一定要好好过生日。我的目光停留在父母满头的银丝上,心里一阵酸楚。自从我2007年参加总行举办的高级专业人才培训计划后,为了让我更加安心学习和工作,父母放弃了休息时间,专程从老家过来帮我料理家务。他们常说,你们单位真好,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一定要珍惜,学好本领回报单位……我常嫌他们唠叨。  相似文献   

18.
贫困是家庭唯一的"资源" 我叫余志强,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市龙洞乡康家村.父亲叫余友田,母亲叫沈丽辉,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我懂事以来,就知道家里很贫困.父亲是个老实农民.为了维持一家五口的生计,1991年9月他到乡石灰窑去打工,负责最危险的凿眼放炮工作.1992年4月11日下午,我放学刚出校门,就碰上本村的李村长,他见了我就说:"志强,你父亲在乡石灰窑炸石头受了伤,快回家去安慰你母亲".我拼命往家里跑.谁知母亲受不了这个打击当时就疯癫了.安顿好母亲后,我们又往医院跑,赶到乡卫生院,只见父亲全身除了脚掌和嘴巴露在外面外全身都用绷带包裹.一路上邻居不断叮嘱我和哥哥姐姐,见了父亲不能嚎哭,不然对父亲治伤不利.我和哥哥姐姐见了父亲真的没有嚎哭,但泪水却象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落.  相似文献   

19.
父亲的吻     
毕胜 《深交所》2007,(2):66-68
母亲病了,病得静悄悄,也很突然。 2005年的春节,大年初七下午,接到爱人的电话:“你妈住院了,你知道吗?” 我心里一惊:“什么病?什么时候住的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一段久远的温暖记忆,一部至今印象深刻的话剧,于我而言,都先于去年的中国大妈抢购黄金事件,令我对中国大妈买黄金投赞成票。我曾有一位热衷于购买黄金的外婆,她积攒的那些个金戒指、金项链、金手镯和小金砖什么的,用她的话说起来“都是从牙缝里省出来的”,“关键时候可以用来救命”。文革时期,我父亲因其地主成分被关“牛棚”,母亲因患肺结核病退,母亲总带上我们姐妹去外婆家过寒暑假,平时外婆也会来我家送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