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企业家》2016年第5期封面故事《80后创客十年:迷失与进化》十年弹指一挥间,今昔对比令人沉思。当年登上《中国企业家》封面的创业者光环不再,历经重重磨难后,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转型之路。从红极一时到泯然众人,梦想的皮球弹得再高,最终还是落到了地面。所幸的是,他们虽然从峰顶坠落,也还不至于摔得太难看,仍然在创投圈继续追梦。十年前的互联网创业,就像神话一样高不可攀,与现在满大街的孵化器不可同日而语。为何这些昔日明星,曾经拥有闪耀超群的idea,完美的商  相似文献   

2.
边看边说     
《中国新时代》2007,(6):25-25
出名后的郭德纲及德云社将如何继续经营下去,或将如何延续下一个十年、二十年?贵刊2007年5月号封面文章《德云社之家族式管理》从营销  相似文献   

3.
十年太短,不足怀旧,但对创业者却是一部以成长为主题的大剧。2006年第5期杂志,本刊曾将四位80后创业明星请上封面,2016年第5期他们再次登场。这是关于创业中人性、定力以及运气的故事,既是过去十年创业史的小注脚,也是未来十年,给今天90后创业者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企业家》2010,(17):216-218,220
封面 25年时间,《中国企业家》的封面风格也历经数次大变身,冒着80年代的气息"土"了很久。如今的我们更加大气时尚,朝着国际化大刊的目标疾行。回看最初的封面肖像,或拘谨或刻意,现在我们对封面肖像的要求是展现企业家最真实的一面——而所有这些面庞,都是一个时代的风貌。  相似文献   

5.
李辉 《中国企业家》2007,(12):118-118
2001年7月下旬,坐在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图书馆里,我借出1972、1943年的《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分别是蒋介石、宋美龄。翻阅时,我忽然有了一种好奇:从1923年到20世纪末,将近80年的时间里,到底有哪些中国人出现在《时代》封面上?  相似文献   

6.
看到贵刊2006年第5期《生于80’年代》的那一刻,我以为自己眼花了。一个不知道为何方神圣的小男孩,竟然登上了一贯报道成功大企业家的《中国企业家》杂志封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时代》2005,(4):134-135
2005 年企业家十重险地 (2005 年3 月   本期封面文章《2005年企业家十重险地》,指出在2005年,政策变动、环保和能源危机、国际化、公共关系、内部反腐、接班人、劳资关系、企业家健康、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等10个方面所潜藏的风险。警示企业家,熟悉和适应新的商业环境和规  相似文献   

8.
读者     
顺驰把什么摆在了竞争对手面前?2004年第三期封面故事《地产骇客》看过了《中国企业家》杂志2004年第三期的封面故事《地产骇客》和“写在卷首”《不必为顺驰担忧》后,十分想借贵刊的一角发表一下我个人对顺驰的见解。我同意顺驰的观点:中国城市房地产的大市场已经  相似文献   

9.
资讯|动向     
《中国企业家》2008,315(9):18-18
五到十年的超前 该期《中国企业家》有两篇本来毫不相关的文章,其气脉居然隐隐相通。一篇是封面文章《蛇口基因》,另外一篇,是汇源集团副总裁毛天赐的《我眼中的“中国制造”》,这个有着地道中国名字的美国人,娓娓讲述了他眼中这20年来的中国。  相似文献   

10.
读者     
五到十年的超前《中国企业家》2008年第8期《蛇口基因》该期《中国企业家》有两篇本来毫不相关的文章,其气脉居然隐隐相通。一篇是封面文章《蛇口基因》,另外一篇,是汇源集团副总裁毛天赐的《我眼中的中国制造》,这个有着地道中国名字的美国人,娓娓讲述了他眼中这20年来的中国。这篇文章刊登的时机,显然与现在热议的奥运圣火传递事件关系密切。他这篇文章中,最点题的一句话便是:一个国家形象的改变,往往都落后于这个国家真正所处发展阶段,甚至通常落后五到十年时间。而《蛇口基因》里面揭晓的蛇口企业正有着与此类似的共同点:它们通常比这个国家的普遍发展阶段提前了五到十年。  相似文献   

11.
曹亮 《秘书》2006,(6):34-35
某历史学家以十年之功写出的著作——《秋瑾传》出版后,被史学界誉为治学严谨、史料翔实的精品之作。第一版共印5000册,然而各地新华书店订数不足千册。出版社大呼亏本,作者深感悲哀。有位个体书商闻讯,将所余4000册以30%书价全部买去,然后略施小计:换封面为一清代女子手舞利剑  相似文献   

12.
“多卖三五块”,中国企业才有余力升级,才有余力回馈社会“中国制造”终于开始涨价了,这是近30年来的第一次。它可能是企业界近30年来向社会发出的最重要的一个历史性信号(见本期封面故事)。上世纪80年代以前出生的中国人,大概都还记得中学语文课本里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文章《多收了三五斗》。那时候的我们,很难理解“多收了三五斗”粮食对那个时代的农民而言,竟然是一场灾难。几十年后,人们同样难以理解,“少卖了三五块”对于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而言,同样是场灾难。  相似文献   

13.
读者     
谭旭光的新挑战《中国企业家》2007年第20期封面故亨《动力枭雄》《动力枭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汽车产业里的陌生人如何把一家发动机生产企业一步步变为拥有中国重卡行业诸多核心重量级企业的过程。几十年来,中国的汽车产业还几乎没有按照市场规则展开兼并重组,而行政划拨、"拉郎配"的故事倒是时有发生。"拉郎配"不仅给企业日后的经营留下无穷后患,也造成了今  相似文献   

14.
一本“锱铢积累”的《围城》热了数十年而不衰,印了十数版而不退;其改编而成的电影则被奉为经典,同名电视剧更是掀起了一波波的收视热潮……而记者获悉。日前一本全面揭示80后婚姻现状的作品(80后围城》受到诸多名家的热捧,电视剧本的改编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15.
移动的声音     
《新电子》2013,(24):19-19
《IT时代周刊》总第284期,“封面故事”,《那些年他们错过的投资机会》 广东网友维罗纳的阳光:各种投资理念,是随着互联网一道进入中国的舶来品。所以,对于投资,对于互联网,我们应该允许业界有一个观察、评估、试错和再发展的过程。不能简单将其放在产业大环境中与先我们发展几十年的国外资本大鳄比较。  相似文献   

16.
两场婚礼     
马吉英 《中国企业家》2011,(21):120-120
恰好十年前,本刊做过一次李书福的封面报道,名为《生死李书福》。最近再读,时光飞梭,过往和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人感慨唏嘘。  相似文献   

17.
秋藏     
一位媒体女社长的十年经营定价:28.00元出版:新华出版社书号:ISBN 978-7-5166-0657-5本书书名《秋藏》由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题写封面恢弘背景下,朵朵牡丹竞相开放,高贵而又含蓄;封面圆形图案既似代表女性的柔美的月亮,又象征着丰收的粮仓。图中一位劳动者在古朴的小桥上负重前行,天地间,关山万里,征程漫漫,任重道远……寓意本书作者十年来的辛苦劳作、辛勤耕耘。图案右上角为一女性芊芊玉手,手执画笔,似是在为我们描绘一幅丰收的图景。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企业家》2012年第16期封面故事《实业迷途》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为了发展经济,很多发达国家也准备振兴制造业。随着西方实体经济的回归,一大批新技术的出现,必定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造成很大影响。未来十年内,新技术例如纳米、人工智能等将重新塑造新型制造业,科技发展将以难以想象的驱动力改变社会生产力的布局。传  相似文献   

19.
读者     
创意优秀,文章更须严谨 2003年第11期封面文章《灾祸的征兆》 看过了《中国企业家》杂志2003年第11期的封面文章《灾祸的征兆》,我心中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贵刊的这篇文章很能吸引人;忧的是,文章中还有一些相对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0.
读者之声     
读者评刊《封面文章:70后CEO:低调中坚者》2011年7月刊新浪财经:【中外管理:70后CEO低调中坚者】70后CEO,这看似平庸的一群人,他们既不像50后、60后企业家那样满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