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云 《时代金融》2007,(6):9-59
我小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文革后期。那时,身为南下干部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派,“享受着”被集中看管、喂猪等“待遇”。因为父亲的缘故,我在大理市下关一小读书时,也饱尝了被孤立、嘲笑、戏弄、围攻的“待遇”。一般情况下,我有意躲开那些故意挑衅的同学,实在忍无可忍时,就会拼死和他们对打,常常双眼青肿如大熊猫、口鼻流血地跑回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身边的榜样     
段纲 《金融博览》2009,(7):67-67
记得我十二三岁时,父亲在离家几公里远的县城信用社工作。那时,我是寨子里的娃娃头,每天大人们一出工,一大群小伙伴就会扛着板凳到我家院坝来“开会”,一起玩“躲猫猫”的游戏,非常开心。但是,当父亲回到家里时,我就只能待在家中,他会守在桌边监视我做作业。那时,我真巴不得父亲永远不要回家来,让我整天开开心心、自由自在地玩下去。  相似文献   

3.
本人生性愚憨,1984年参加第一年应界高考时名落孙山,父亲说:“在家帮你妈干点农活儿吧。”其实,做为家中的长子、排行老大的我,在家中没少帮父母干活儿,那时父亲还未退休。母亲务农。父亲的话无非是让我多体验一下农活的艰辛,  相似文献   

4.
“我的家人原本是到市医保中心领取300元的生育补贴,却被告知我可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报销了1800多元。说实话,一开始我们都不敢相信,毕竟一分钱的生育保险费没缴。”作为安徽省马鞍山市享受居民生育保险待遇的第一人,陶小四在和记者聊天时,一直感慨自己蛮幸运。  相似文献   

5.
丢失的学费     
彭州华 《金融博览》2009,(11):74-74
那是1976年的夏季.我13岁。我作为“学习委员”初中毕业,被“推荐”上了高中。拿着录取通知书我却高兴不起来。尽管只有4元学费.但对靠父亲一人养活的七八口人家.却是不小的负担!我因此一直没有把学费的事告诉父亲.等待着合适的机会和父亲商量。  相似文献   

6.
有一种爱,是无法言表的,有一种被爱,却是往往被忽视的,只有当你失去时,才感到它的弥足珍贵。而父亲曾经给予我的爱.正是这种无法言表却往往被忽略的。尽管父亲去世近四年了,但多少回在梦里,我都深深感受到父亲那浓浓的爱意。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初春,因为想写一篇文章,我去父亲家寻找老物件。父亲再次搬出他那厚厚的几本“珍藏宝贝”——“工作档案”。母亲打趣:这哪是什么档案资料,它就是你爸爸的“功勋章”!当我仔细翻阅、认真体味父亲这些“功勋章”时,发现这不仅是父亲的税务工作经历,也是一部新时代的税收发展史。  相似文献   

8.
父亲     
在父亲工作的林业森工队中,同事们认为父亲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因为父亲“能写会算”。说父亲有“文化”,其实就是指他能识字写信、会打算盘。这在教育普及、手机计算器电脑大行其道的今天,是一件举手之劳的事情。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父亲凭着这一点,就被人高看一眼。  相似文献   

9.
春蚕的赞歌     
我十分喜爱《专题征文》中的每一篇文章,因为篇篇记述着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春蚕到死丝方尽”更是如此。 当我看到“他从不舍得买点好药或新药,却挤出有限的生活费订阅《中国工会财会》”时;当我看到“因为热爱,更因为执著,父亲终于学会了用左手写作,让笔尖流淌出生活的美丽”时;当我看到“没有留下一句嘱托就倒在了书桌上,肘下压着的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一文的初稿”时,……我的眼眶湿润了。 杨老把自己比作“春蚕”,用“春蚕”这个“鞭子、镜子和尺子”来实践自己的一生,检验自己的誓言。他是一个默默无闻、竭力吐丝的…  相似文献   

10.
《理财》2006,(9):62-62
多年前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豪气”地问单位工资多少、待遇多少的场景,对于近两年的大学生来说几乎成了“天方夜谭”。因为就业形势的严峻,部分大学生为了增加竞争力,为了能有机会进入心仪单位,竟“主动”选择“零工资”就业,不惜“牺牲”原应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  相似文献   

11.
吃书     
儿时曾听父亲讲过一件趣事,说是某小儿天性愚钝,读书读不“进”去,乃父望子成龙心切,将书烧成灰掺兑在茶水中命他吞下去,谓之“吃书”。我问后来呢?父亲笑而不答,我猜想这是父亲在威胁我,我若如那小儿一般读不进书,他也会如小儿之父一般命我吃书。  相似文献   

12.
自从父亲去世,对我来说,大地顿时变得柔软,因为我的父亲安葬在里面。不久前.母亲又去世,让我倍感凄凉——“子欲养而亲不待”。失去父母,让我更加深切体会到孔子所说的”未知生.焉知死”。  相似文献   

13.
王琳 《涉外税务》2004,(5):22-24
2004年第2期《涉外税务》上刊登了我亲爱的父亲王选汇有关“调整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税收优惠方式”的文章,他在该文中对现有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诸多税收优惠待遇的存舍去留谈了他几点看法,并就如何调整税收优惠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在病重期间的病榻上,父亲依然关心着我国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问题,向我重点介绍了他的一些观点和想法。显而易见,我能感到他对此问题的重视和关注。在此,我寻着父亲的思路,在有关我国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待遇方面进行了一些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究,整理出此文与各位商讨,并想以此文向我最敬爱的父亲寄托上我无尽的哀思与敬仰。  相似文献   

14.
<正>爷爷去世时,我9岁。记得那天,爷爷大张着嘴,大声喘息着让父亲挪开屋地墙角的大水瓮,用锹在那里挖出一个小瓦罐。瓦罐里掏出一团油纸包着的东西,父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爷爷挣扎着翻过身子,把油纸包打开,哗啦一下,一堆圆圆亮亮的东西展现在全家人的眼前。爷爷费劲地将那一堆被人称作“白洋”(银元)的东西分成三小堆,分给姑姑一堆、父亲一堆。剩下的那一堆,爷爷吃力地抬起手,指着我说:“这几个留给咱家大孙子,你们都没意见吧?”姑姑和父亲含泪点着头说:“听你的,没意见。”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生日     
母亲七十四岁生日这天,全家三代人欢聚在一起,为母亲祝寿。在要点燃生日蜡烛时,父亲欣喜地宣布:“今天也是我和你母亲结婚五十周年纪念日。”一家人顿时欢呼起来。说着父亲郑重地从口袋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讲话稿”宣读起自己编写的打油诗。父亲深情地在诗的字里行间倾诉了夫妻患难与共、历尽沧桑的苦与甜,抒发了相敬如宾、互敬互爱之情,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澈,表达了对晚年幸福生活的憧憬,更希冀晚辈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  相似文献   

16.
父爱如丝     
那天看望双亲,正告别欲走,父亲叫住了我,想说什么又欲言又止。良久,他进出一句话:“我想吃过桥米线。”我很惊讶,一向刚毅坚强的父亲怎么一下变得像个小孩。时间年轮的辗转,不经意间在父亲的身上烙满了岁月的沧桑。那满头的银发,蹒跚的脚步,刻满皱纹的脸庞,我这才发现,父亲真的老了。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父亲从村支书位置上退下来,一时闲着没事,便寻思着做点什么事情。当时,我大哥在一所地区棉纺厂子弟学校教书。那年暑假回家,父亲便问我大哥:“老大,你能不能从你们棉纺厂里批发点布回来?”大哥问:“要布干什么?”父亲说:“做生意。”大哥说:“你都60岁的人了,还做啥生意?再说,  相似文献   

18.
父亲辞世已近一年。在这一年中,每当我劳累一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躺在床上,闭上眼睛时,父亲的严慈目光便会浮现在眼前,让我挥去一天的烦恼,消去一天的困倦。让我树立信心,坚定意志去迎接新的一天。 其实,父亲和其他众多父亲一样,是一位平凡的父亲。但是,他用他普普通通的言行,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从我记事时起,父亲就是生产队长,一直到我大学毕业,他还是生产队长。近二十年的“官”生涯,他兢兢业业、公私  相似文献   

19.
玄圭 《中国信用卡》2006,(4S):71-72
我九岁那年的夏天,父母的感情出了问题。暑假结束的那个晚上,我终于鼓足勇气问父亲:“是您不爱妈妈了,还是妈妈不再爱您了?”父亲惊讶地看了我很久,低着头说:“孩子,都是我的错,我,我爱上了别的女人。”他的回答让我很愤怒,母亲既漂亮又能干,难道还有谁会比母亲更出色。  相似文献   

20.
1997年,通过担任市人民银行工会主席的父亲,我偶然接触到《中国工会财会》(以下简称《财会》),父亲说:“这本杂志不错,业务性、思想性、情趣性都比较强,有机会向杂志投投稿。”  我抱来一大摞往年的《财会》,细细研读,虽然有的栏目业务性较强,许多内容都无法理解,但感觉当时的“财苑文艺”、“文化宫”(现在两个栏目已合并为“文化宫”)、“是非评说”、“社会广角”等栏目还是非常吸引人的。于是,我试着向《财会》投了一篇散文诗,虽然篇名为“举起希望”,实际上我并没抱太大的“希望”。想不到的是这篇文章竟然很快发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