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立新型的公式财政意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财政的本质内涵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公共财政”也就随之应运而生。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共财政,其本质规定是:以增进人民的公共利益为宗旨,以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标,实行最大限度的科学决策和充分接受民主监督。实行公共财政,使国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财政作用发生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重大变化,如在财源建设中,财政的支持方式将进行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主要以直接向经营性经济领域投资的方式培植财源,转变为以各种财政政策手段促进财源的增长;从侧重发展公有制财源向培育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荣的复合型财源转变。财政资金投向要从竞争领域尽快退出,解决好“越位”与“缺位”的问题。应该清醒地看到,建立公共财政,已使国家财政政策、财政运行机制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各级领导特别是各级财政部门的领导同志,一定要顺应建立公共财政的发展需要,调整好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财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是依据其特有的社会经济环境、自然资源、人才资源、生产技术和经济体制,通过提供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一定特色的产品或者服务所形成的经济表现形式。明确财政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要拓宽财源建设视野,实现四个转变:即由过去侧重抓国有经济向支持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转变;由重点支持生产领域向支持基础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3.
薛建刚 《乡镇财政》2001,(10):16-18
财源建设是地方财政永恒的主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财政正逐步向公共财政体制转变,在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过程中,地方财源如何建设,尤其是经济发展落后的西部地区,如何把财源建设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相结合,是应当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尤镇城 《广东财政》2003,(12):31-31
按公共财政要求,逐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支出体系。要进一步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要继续调整支出结构,退出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从财政直接投入为主,转变为以政策支持和社会资金多渠道投入为主、财政投入为辅的方式;要积极探索改进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支持区域经济和社  相似文献   

5.
董为民 《财政研究》2011,(11):57-59
公共财政与企业科技创新是多年来各界关注并深入探究的领域,在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和国家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有效的财政资金支持,实现公共财政的作用来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亟需给出切合实际的思路。本文试从科技创新的内涵、财政支持的模式和领域等三个方面予以阐述,以起到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我做财政工作近十年,深深体会到要做好新时期县财政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必须做到“五实”:第一,调整财源建设思路要实。要做大财政收入的“蛋糕”,必须加大财源建设的力度。调整财源建设首先要扭转过去那种财源建设资金只给国有和集体企业,不给个体和私营企业注入资金的倾向;其次筹资的渠道要开阔,不要老是盯着有限的几个财政预算资金,要多方筹措社会闲散资金,可以采取财政垫息、贴息、贷款、担保、拨款等方式,为财源建设项目筹措资金;其三在财源建设的管理上要由过去直接的微观的管理转变为间接的宏观监管,要在政策和服务上多作文章。第…  相似文献   

7.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支持发展是财政的永恒主题。当前,我国正在初步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对财政职能有进有退还存在某些认识上的误区。如:公共财政要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公共财政不用搞财源建设;“吃饭”财政无力搞财源建设等等。财政,作为政府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在政府经济事务管理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实现角色的转换和职能定位,值得我们每一位财政工作者深思。  相似文献   

8.
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财政职能必然要进行相应转换。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财政职能要退出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向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方面转变,对国民经济实行间接、高效的宏观调控、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地方财政作为国家财政的基石,应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转换财政职能,对地方公共财政进行合理定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财政支农“五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逐步建立,财政部门需转变支农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建设稳固高效的农业财源。湖北省罗田财政局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在探索转变财政支农方式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公共财政的逐步实施,我国财源建设面临新的课题。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财源建设更是面临新的挑战。民族地区财源建设,不仅关系到财政的振兴,经济的发展,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边疆的巩固。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围绕个转变抓好我市财源建设的思路胡向斌实现经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既是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奋斗目标的保证,又是做好各项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特别对于做好财政工作,抓好财源...  相似文献   

12.
财政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物质保证,而决定和影响财政的基础是经济,在新世纪之初,鄂州市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优化财源结构,改善财政状况,促进地方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财政就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根本上解决“越位”、“缺位”问题,切实转变传统财源建设思路,全面创新财源建设导向机制,紧紧围绕经济欠发展这个主线,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财政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建设公共财政框架。财政支农职能是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增加农业投入是财政支农的一项长期任务。财政支农工作将逐步实现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因而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式也要随之转变。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县财政部门积极适应财政经济改革新形势,在确保预算内财政支农资金逐步增长的同时,树立效益观、创新观、发展观,优化支农支出结构,努力探索支农资金投入方式改革,加大农业投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压缩以至消除赤字、确保预算收支平衡将是财政工作的首要目标。目前,不少地区围绕预算平衡这一中心目标采取了多种办法,做了大量工作,总结出了一些好的经验。主要工作讲五点:(-)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培植财源。这已经形成当前财政工作中,各级财政的基本共识。从各地实践中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办法,归纳一下,可以总结为这样几句话: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点突破,政策引导,齐抓共管。具体地讲,在抓财源建设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和协调经济的全面发展与财政的…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招远市作为全国黄金产量最大的县级市,面对新一轮发展热潮,市财政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职能,科学运用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两支“杠杆”,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全力支持财源建设。一、发挥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酵母”作用,把“蛋糕”做大做实。招远市财政局依据公共财政政策和市场规则,制定了财政资金贴息政策,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外贸企业改制改造,并实行开发区新上项目零收费、零租金等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帮助企业减负增效,通过财政贴息、担保举债、经营城市等手段,吸引民间资本进行经济建设投资。上半…  相似文献   

17.
节水是落实节约型社会建设政策的重要方面。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水资源占有和利用所面临的突出矛盾的基础上,根据公共财政原理,分析了节水领域政府的支出职责,并估算了这些支出项目在一定期间("十一五"期间)可能给财政带来的支出压力。当然,节水型社会建设并不是仅靠这些财政支出就能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财政完善职能、增加引导性投入,来促进全社会节水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以经济(价格)、法律、行政等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一、积极拓宽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渠道中央对建设新农村在资金上给予了不少的倾斜,但县级财政大多是“吃饭型”财政,配套投入农村建设的资金毕竟有限,因此,县级财政要积极拓宽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渠道。一是要着力推进财源建设,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和层次,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源梯队,做大财政经济蛋糕,积累财力,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千方百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家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财政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逐步退出竞争性生产领域,取消财政周转金制度。在新形势下地方财源建设应该怎样搞?已成为政府、财政、企业共同关心的热点,本文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促进财政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南京市财政局按照财政部、江苏省财政厅关于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提质增效的要求,牢固树立"大财政""大资产"理念,从单纯的资金管理向资金、资产、资本、资源闭环管理转变,从侧重流量管理向更加侧重存量优化转变,从"有形"向"有形与无形"并重转变,不断推动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破解"紧平衡"难题,丰富完善财政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