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2000年以来银行间债券市场经验数据,构建出我国国债-金融债利差定价模型,用于预测国债和金融债一级市场的定价。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优质绿色债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人目光。商业银行既可以是绿色债券的投资人,也可以作为发行人获得打标绿色带来的发债优势。本文梳理了商业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的监管要求和发行特点,挖掘了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债的发行利率优势,并对绿色内涵进一步丰富的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商业银行筹备绿色金融债发行工作奠定较为全面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凭证式国债是指国家采取不印刷实物券,而用填制“国库券收款凭证”的方式发行的国债。我国从1994年开始发行凭证式国债。凭证式国债其票面形式类似于银行定期存单,利率通常比同期限银行存款利率高,具有类似储蓄、又优于储蓄的特点,通常被称为“储蓄式国债”,是以储蓄为目的的个  相似文献   

4.
凭证式国债自1994年开始发行以来,由于其具有操作手续简便、安全性高、收益稳定、变现灵活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国债投资者的青睐,目前已成为国债发行市场上的主要品种.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金边债券”的凭证式国债近年来连发连热,一直受到公众晴睐,其发行场面异常火爆,掀起一场又一场抢购热潮。尽管今年发行的一期国债票面利率首次低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但“金边债券”风采依旧,600亿元的发行额仅在一日之内便在全国各地被抢购一空。冷静分析国债热销的原因,有几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6.
凭证式国债自1994年首次发行以来,深受城乡居民的青睐,发行数量逐年增加。近两年来,凭证式国债更是显得异常火爆,“金边债券”的魅力尽显。如侯马市几家国有商业银行2002年一期凭证式国债的承销任务是1500万元,在第一阶段应售出900万元,售出时间是一个月,仅一周就售完。第二阶段的600万元,三天时间被抢购一空,  相似文献   

7.
《时代金融》2004,(7):12-13
2004年第二期凭证式国债的发行尴尬落幕——由于市场的冷落,财政部被迫调整发行计划,减少了200亿元的发行额度。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国家开发银行近年来在人民币金融债市场进行的主要几类品种创新,指出了这些创新在我国债券市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简要展望了其未来的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2003年广西销售凭证式国债工作在销售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加强管理,认真执行财政部、人民银行有关国债发行的政策,严格按照“按月分段发行”,要求进行管理,市面比较平稳,发行秩序良好。广西承担凭证式国债发行任务的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广  相似文献   

11.
卜育 《黑龙江金融》2005,(10):72-72
一、凭证式国债发行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国债利率偏低。购买凭证式国债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希望其获得一定的收益,其收益是通过凭证式国债的利率来体现的。而对于凭证式国债利率设计的主要依据是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很少考虑发行时其它方面的情况。造成现行国债的利率偏低。  相似文献   

12.
13.
14.
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分析王利华一、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概念国债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各种不同期限国债的利率或收益率与期限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座标来表示,剩余期限作为横坐标,利率或收益率作为纵坐标,把不同的剩余期限对应的利率或收益率水平连成一条曲线,即为国债利...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在目前股票市场风云莫测而又缺少其他投资工具的情况下,国债作为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投资工具而广受青睐。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受人民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升息等紧缩银根政策的影响,国债价格一路走低,2004年国债指数由2003年8月的101点跌至91点,跌幅最大的2002国债(13)目前只有77元。尤其是自2002年以来,投资者在一级市场购入任何一种国债并持有至今,绝大部分的持有期收益率均为负值。所以,国债也使投资者蒙受了巨大损失。目前,交易所上市的二级市场国债,大部分的到期收益率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因此国债投资又是银行存款较为理想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国债发行方式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雯  王俭保 《上海金融》2001,(12):36-37
我国政府最早发行国债可以追溯到1951年,“一五”期间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中央政府发行了五期“国家经济建设公债”,1958年由于历史原因中央政府停止了国债发行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