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多少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监测指标。我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总体呈逐年降低趋势,但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支付系统尤其是大额支付系统的发展对降低超额准备金率的均值和波动起了重要作用。预防动机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较高超额准备金率。未来,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考虑支付系统发展和超额准备金率分布不均衡带来的影响,并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3SLS分别对1994-2005年现金比率、超额准备金率、定期存款比率和储蓄存款比率进行估计,然后建立货币乘数动态模型。结果表明动态模型可以合理地描述我国自1994年以来货币乘数的变化态势。并通过反现实模拟和动态乘数,分析法定准备金率、利率和经济产出的变动如何冲击货币乘数。  相似文献   

3.
我国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从2007年的9%提升到了2011年6月20日的21.5%的历史最高水平,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商业银行如何调整自己的盈利模式以保证在安全性与流动性的前提下,应对不断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存贷利差、中间业务和流动性四个方面入手分析,得出了高位的存款准备金率在预期方面的效果更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起到推动作用和大型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小于中小商业银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鹏飞 《经济师》2008,(8):183-184
2006年以来,针对日益突出的流动性过剩及物价上涨等问题,国家数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6年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年更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2008年4月已上调3次,调整后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为16%,这是我国自1984年设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存款准备金率是一剂“猛药”,在实际操作中很少使用,但我国人民银行却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那么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在调整货币方面是否有效?文章根据2006年以来的数据进行了检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从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看紧缩金融流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川 《经济论坛》2007,(8):41-43
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极小变动会通过货币乘数作用较大地变动基础货币,这种货币工具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很少被使用,而我国自2003年以来已相继六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尤其是从2006年7月到2007年1月,六个月内变动了四次,共提高2个百分点,冻结约6300亿元基础货币,有文献称之为“乱世用重典”。法定准备金频繁变动的原因是什么,达到了什么样的效应,能否够成“重典”,发展趋势如何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入语意不清的漩涡。实际上,对通常意义上的流动性而言,第一层次,以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高低来估算,已经降到了1%以下,这个”流动性”当前已经非常紧了,而不是过剩,我们呼吁央行应该放松对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管理的目标:第二个层次,以M2为代表的居民储蓄的转换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很难再界定为过剩。  相似文献   

7.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一直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调整、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一种常规性货币工具,特别是近些年,为了冲销外汇占款引发的流动性过剩,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规模和频率都大幅度提高.但是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这种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空间已经不大,必将被利率为主的价格工具逐步替代,在这一过渡时期,对现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推进差别准备金利率,扩大商业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资产的种类,逐步降低商业银行准备金利率,完善Shibor的形成机制,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从1997年开始,在货币政策方面,我国采取了几十项刺激货币需求、扩大内需的政策,但货币需求不但没扩大,反而收缩了。中央银行力图扩大商业银行的贷款,但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政策要求是扩张的,实际运行却是紧缩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大幅上升,政策产生不了预期效果。实际上近几年我国货币供应增长率是大于经济增长率和物价增长率之和,基础货币的供应以每年14%以上的速度递增,出现了高达1.3万亿的巨额存差,这说明仅靠扩大货币供应、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信贷市场资金和项目的搜寻与匹配视角建立了一个内生货币模型,分析经济波动和货币政策对超额准备金率和货币乘数的影响。比较静态分析发现,超额准备金率具有逆周期特征;其变化有减弱法定准备金率和基础货币政策效果的作用。动态分析发现,超额准备金率具有滞后周期特征;超额准备金率的内生变化会带来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通过中国数据校准参数后的模拟发现,较高惰性的法定准备金率调整政策不仅不能有效抚平信贷市场波动,反而可能是造成信贷市场不稳定的原因。对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超额准备金率的上述特征都具有很好的统计显著性。  相似文献   

10.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实现信贷结构、货币供应量等目的,进而对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发展产生作用。近年来,央行连续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明确了央行进行宏观调控的决心,收缩了社会资金流动性,抑制了过热投资.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徐伟 《时代经贸》2011,(12):167-167
2010年10月,央行自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加息,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升息通道,目前存款准备金已达到历史高位,且仍有继续提升的空间,未来央行可能更多使用提高准备金率、加息等主要方式调控流动性。2011年货币政策基调己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信贷及货币增速将受到严格控制,资金面将更为紧张,而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仍将维持增长势头,所以现在有必要认真思考、探讨债券融资。  相似文献   

12.
主流文献关于存款乘数和货币乘数的认识在理论逻辑上存在着易被忽视的缺陷,与实践逻辑也不完全一致。一是忽视了对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层面存款派生机制的考察,仅从商业银行-客户的层面分析存款乘数;二是将货币乘数中的“货币”界定为包含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在内的基础货币,夸大了货币乘数的分母,降低了货币乘数的倍数;三是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中央银行对单家或若干家商业银行的调控效应扩展到整个商业银行系统,过度高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货币政策操作中的功效。本文提出基于双层存款派生乘数的货币乘数理论,指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误区,将货币乘数中的“货币”界定为中央银行发行的“流通中货币”,重新梳理中国和美国货币政策实践中的货币乘数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存款准备金能不能作为央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有效工具、是不是最重要的工具对于货币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经济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政策措施的错用不仅仅会给商业银行等市场主体带来负担,也会错过调控的时机,使经济偏离均衡的状态越来越远,最后造成更大的纠偏成本。因此,研究存款准备金制度和频繁调动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变动存款准备金率,在以往一般被视为货币调控的“猛药”。不过,从2006年开始,面对银行体系不断增长的流动性,央行频繁变动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控已渐成常态。准备金率政策收缩货币流动性见效快,方式最为直接。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整的原因以及对国民经济所产生的效应。  相似文献   

15.
刘煜辉 《商周刊》2011,(4):30-30
外部需求强势可能会持续半年,甚至更长。这为中国收紧货币,把政府投资需求压下来,而不至于经济大幅减速创造了机会。经济“软着陆”之门已经为中国开启。中国开始严控影子银行体系业务,年内1.66万亿银信产品要回到表内。同时,考虑到全社会融资规模和实施动态差别准备金率等新提法,昭示着“逆周期宏观审慎框架”的政策思路开始执行。  相似文献   

16.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实现信贷结构、货币供应量等目的,进而对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发展产生作用。近年来,央行连续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明确了央行进行宏观调控的决心,收缩了社会资金流动性,抑制了过热投资.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勇 《当代财经》2012,(1):54-66
基于将银行超额准备金分解为预防性超额准备金和非自愿超额准备金,以及将非自愿超额准备金作为银行体系流动性衡量指标,并对非自愿超额准备金的波动机制及其对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机制进行考察,发现1998-2010年期间,在外汇占款和银行贷款的综合作用下,非自愿超额准备金率经历了先降后升,然后再次下降的走势。而且从短期看,非自愿超额准备金的累积会对产出、价格和银行贷款产生负向效应,但从长期看,则又体现为正向效应,从而放大和加剧了宏观经济波动。在此情况下,货币当局在流动性管理过程中,应审慎针对非自愿超额准备金展开微调性操作,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8.
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一些金融机构(如银行),为了保证客户能够正常取款以及进行资金结算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结构不合理,因此,近年来存款准备金已隐隐作为央行调控政策的首要法宝,并连连上调。而于2011年11月30日晚,央行再次宣布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下调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由21.5%历史高位回落至21%,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则降至17.5%。本文就旨在简要分析此次政策调整的原因、影响以及今年的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19.
基于宏观角度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2000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存贷差持续扩大,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长期高企,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过剩问题开始凸显.从宏观行业的角度,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发现外汇占款的增长迅猛、银行间企业直接融资工具的发展、不良贷款的剥离、现金需求比率的下降以及证券市场的长期低迷是引发我国银行业存贷差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银行流动性过剩:当前金融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当前我国金融运行中存在着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突出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存差持续扩大、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M2与M1持续背离、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等.本文深入解释了银行流动性过剩形成的具体原因,着重从微观运行的角度剖析了流动性过剩的出现对银行经营特别是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并基于金融结构创新的视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