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根据江苏省13个地区2006~2017年12年的的面板数据,运用Tapio脱钩模型对江苏省GDP增长和工业碳排放进行分析,考察江苏省地区的碳排放状态以及研究工业碳排放的脱钩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江苏省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碳排放空间格局,并利用Tapio弹性脱钩和Divisia因素分解法来具体分析碳排放脱钩状态。研究发现:江苏省工业企业碳排放空间格局表现出明显地域差异,并存在较强局部正向集聚性;2002~2016年碳排放脱钩总体呈现出"M"型波动趋势,人口增长和工业经济增长有较稳定抑制作用,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具有促进作用,并且能源强度是碳排放脱钩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3.
以2000-2014年湖北省GDP、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为基础数据,从能源结构、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方面分析在此期间湖北省能源利用现状以及变化趋势,并且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湖北省2001 -2014年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脱钩关系,将能源消费作为中间变量说明脱钩状态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湖北省在此期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绝大多数处于弱脱钩状态,并有向强脱钩转变的趋势,并且分析原因主要是经其二者与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和能源能利用率的提高有密切关系。最后就区域层面、企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自下而上”法,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三个方面测算了河南省2002—2019年旅游业碳排放量,然后基于Tapio脱钩指数分析法构建河南省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指数模型,对2002—2019年的旅游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进行测度分析,最后提出促进河南省节能减排和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2002—2019年河南省旅游业碳排放除了2003年为弱负脱钩、2008年为增长连接、2014年为扩张性脱钩状态,其余年份均为弱脱钩状态。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华中地区的河南、湖北、湖南三省碳排放为研究对象,运用LYQ分析框架对2001-2010年间三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脱钩指标进行因果链分解并进行指标测评,结果显示三省大部分年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呈现弱脱钩的状态,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地区 GDP 的增长速度,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碳排放增长速度的减缓起到了主要作用;而价值创造弹性成为阻碍脱钩的主要因素,因此未来三省要发展低碳经济需主要在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产业上做努力。  相似文献   

6.
王怡 《科学决策》2022,(1):95-105
中国政府提出的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对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系统性深刻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测算了中国各省2005-2019年脱钩系数,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状态。在测算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对不同经济增长模式下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情景预测。结果表明:中部和西部地区部分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脱钩状态为扩张性负脱钩,其余地区处于强脱钩或弱脱钩状态。不同经济增长模式下,碳达峰年份有差异。考虑到中国社会经济实际状况,最可能情形为混合式增长模式下大部分省份于2026年左右实现碳达峰。最后,从碳交易市场体系、能源体系、技术创新、生活流通、法律法规等方面给出了碳达峰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8类能源标准煤碳排放系数的估算结果,测算了我国各省区1997—2012年区域物流碳排放量,通过重构重心模型,分析了区域物流碳排放重心的演化轨迹。并通过与区域经济碳排放、区域经济碳排放重心进行比较,分析了区域物流碳排放的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省区的物流业碳排放与经济碳排放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各省区物流业碳排放排名与其物流业经济产出排名非常接近,区域物流碳排放在空间上表现出总体格局逐渐向"几何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是判断城市是否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Tapio脱钩指数模型和追赶脱钩模型,分析了其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脱钩状态的动态演变趋势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第一,区域内大部分城市已经逐步达成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碳生产率实现了显著提高;第二,区域内大多数普通城市与模范城市之间在碳减排和经济增长两方面的差距均在扩大,城市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是低碳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利用1990—2011年湖北省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数据,验证两者间EKC的是否存在性,并运用Tapio脱钩理论对湖北省的经济总量GDP增长和碳排放量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实证研究表明,湖北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不存在倒U型的关系,且在大部分的年份里,湖北省的脱钩状态基本为弱脱钩状态,经济发展增长的速度大于碳排放增长的速度,减排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根据研究的内容,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运用IPCC测算法测算2005—2019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碳排放量,并运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9年,黄河流域的碳排放在总体呈上升趋势;以2012年为节点,在此年前的碳排放增速较快,此后的碳排放增速减缓;整个黄河流域的碳排放量巨大,并且不同省区的碳排放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总的来说,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主要以弱脱钩状态为主,尽管存在短期波动的状况,但长期趋势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1.
“花房效应”已使能源碳排放成为国内外重要的环保议题,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成为各地区共同面临的挑战。无锡市地处苏南用能负荷中心,能源消耗量大,采用Tapio脱钩模型,以2007年为首个基数年,对无锡市2008-2016年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脱钩分析,研究发现无锡市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整体上处于弱脱钩状态,碳排放主要来自煤类能源,还有进一步向实现强脱钩转变的潜力。根据结论提出减排建议,以期为无锡市低碳城市构建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产业集群与弹性脱钩理论,建立区域产业集群碳排放弹性分析的脱钩模型,以山东省石化产业集群为例对其产业减排脱钩弹性、能耗脱钩弹性、集群脱钩弹性、政策导向脱钩弹性分别进行计算与评价,并结合评价结果对山东省石化产业集群的低碳化路径提出建议。结果表明:近些年山东省石化产业集群的产业减排弹性呈现增长连接状态,CO2排放量增长较快,产业能耗弹性保持在负脱钩状态,生产效率较高;石化产业GDP的快速增加没有促进石化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应从构建低碳产业链、加强产业集群低碳化改造、由工业园向低碳产业园转型、加大政策导向等方面促进山东省石化产业集群的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甘肃省的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脱钩关系的分析,结果是碳排放和经济增长近期明显表现为弱脱钩状态的结论。同时基于环境库兹尼茨曲线(EKC)的甘肃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得出甘肃省的EKC曲线既不像某些国家所呈现的“U”形或者倒“U”形,也不像东部某些省份所呈现的“N”形或者倒“N”形,而是单调递增的一次形,说明甘肃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表现为正相关的单增关系,甘肃省的减排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分别从法律政策法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科技创新等方面分析了甘肃省向低碳经济的转型路径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区域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测算中国各地区2001-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基础上,结合脱钩理论和聚类分析方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实证分析了这期间我国区域能源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空间脱钩趋势。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大多数省份的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弱脱钩的关系。在递进进行的脱钩关系的恒等式因果链分解后,可知中国工业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的显著提高和能源消费过程中电气化水平的稳步推进是中国各省区碳排放增长速度减缓的主要原因,而在此期间中国各省区经济增长对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严重依赖是中国各省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环境下,对区域物流活动的能源投入和碳排放提出更高要求,实施区域物流低碳化发展意义重大。区域物流的碳排放源主要集中于"点"和"线"两个方面,目前区域物流低碳化发展尚存在协调难度大、动力不足、成效不明显和技术支持缺乏等诸多难题,需要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角色与作用、找准节能减排的切入点和重点,并转变区域物流发展模式,从寻找合适的碳排放统计方法、出台更多鼓励性减排政策、"点线"结合减少碳排放和构建区域物流低碳化发展的服务平台入手,促进区域物流和物流行业的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颖 《开发研究》2013,(1):104-108
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直是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构建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工业经济发展的脱钩模型,探讨我国工业分行业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及程度,分析脱钩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趋势。分析表明:①1995—2008年,中国工业38个分行业中,有4个分行业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表现为扩张性负脱钩,11个分行业表现为强负脱钩,其余23个分行业表现为弱脱钩;有3个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表现为扩张性负脱钩,11个分行业表现为强负脱钩,其余24个分行业表现为弱脱钩。②二氧化碳排放的脱钩系数与能源消耗的脱钩系数变化趋势一致,说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主要是由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造成。③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革新是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实现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脱钩",是从源头上提高环境质量的治本之策。本文采用脱钩分析领域最新的差分回归系数法,对1990—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探讨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关系及其时间和空间演变趋势。结果显示近二十年内绝大多数的省份没有实现过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绝对脱钩"状态,经济增长依赖于环境污染;时间分解中发现脱钩关系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点,整体而言"未脱钩"和"相对脱钩"状态交替产生;区域分解中发现脱钩关系呈现空间聚集差异性,东部相对处于未脱钩状态多于西部,中部次之,而且脱钩关系呈现出明显的跨区域的时间一致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测算中国30个省区1995-2015年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通过异质性PS收敛方法确定"俱乐部收敛"类型,解决EKC同质性假设的问题,构建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各类型区域碳排放强度EKC曲线的拐点及峰值时间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考虑空间相关性与空间异质性后,中国碳排放强度EKC模型的估计结果更加稳健,五种类型区域碳排放强度EKC假设成立;"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5%的目标条件下,模型估计结果进一步证明中国将在2020年实现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增长的"脱钩";中国经济发达的省区已经率先实现碳排放强度的达峰目标,但是如果经济落后的省区不能如期抵达峰值,必将影响全国碳排放峰值的时间和目标。从碳排放强度EKC曲线拐点来看,中国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应该根据各类型区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发展阶段,通过政府引导作用促使碳排放EKC曲线变化更加平缓,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分区域有重点地控制并减少碳排放总量,进而确保各省区能够根据地区发展实际科学落实国家节能减排任务;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异质性类型区域实现碳排放强度收敛于共同稳态,进而扭转中国经济增长导致环境恶化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19.
王摇橹 《科技和产业》2023,23(20):66-71
“双碳”目标是中国“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内所有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重要约束,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是碳减排的重要领域,河南作为旅游大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旅游相关的碳排放也逐年增加。借助“自下而上”法测度2006—2020年河南省旅游业碳排放量,并利用Tapio脱钩模型测算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水平。研究发现,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以弱脱钩为主,多种脱钩关系并存。因此建议,从加强政府引导监督、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鼓励低碳技术创新、开发低碳旅游产品、引导游客低碳消费等方面提升河南省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经济增长和投资、企业生产经营、城市建设、财政收入、人口就业、能源消耗和交通运输七个维度出发,筛选山东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发现,随着山东省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增长,以及高能耗企业建设的推进,预计碳排放仍会保持上升态势,带来较大的减排压力。建议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环保投资力度,通过补贴、税收等优惠政策,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升级,促使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强脱钩,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