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俞红海 《南方经济》2012,(11):55-66
中国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现象十分突出,本文基于控股股东侵占与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利用2004-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方法中的固定效应模型,本文研究表明:代表控股股东侵占的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越大,公司现金持有比例越高,而在投资者法律保护好的情况下,分离度对现金持有比例的影响减小。进一步研究表明,两权分离度对现金持有的市场价值产生显著为负的影响,投资者法律保护则产生正向影响。本文的研究从公司治理角度揭示了中国企业高额现金持有现象产生机制及市场影响,并从现金持有角度进一步揭示了控股股东侵占行为。  相似文献   

2.
我国资本市场上存在的会计信息虚假列报、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等会计寻租行为,造成中小投资者损失严重。文章从行为金融角度基于个体投资者投资心理和行为,分析我国资本市场会计寻租产生的另一诱导因素,以从微观层面来加强对投资者理性投资的管理,降低会计寻租产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集中的股权结构在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股权集中的情形下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股东往往利用其优势地位,侵占小股东利益,无偿占用上市公司资源.特别是在新兴市场中,这种大股东侵害行为最为常见.控制权私有收益来源于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它是通过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投票权和经营权的控制来实现的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助于上市公司的投票权和经营权的合理分布 因此,公司治理与控制权私有收益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企业所有权视角的研究认为,控股股东代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是控股股东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追求,产生条件是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文章从现代企业制度视角分析控股股东代理问题的产生机制,认为现代企业制度为控股股东基于自利目的的侵占行为提供了可能和行为能力,为控股股东利益侵占的后果承担提供了免责机制,使控股股东代理问题的产生具备了一定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我国独特的制度环境和监管环境,分析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超额派现背后隐藏着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转移的动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及治理特征赋予了超额派现的利益转移功能,而监管制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控股股东对超额派现利益转移功能的发挥。在我国上市公司建立有效的股权制衡机制,并继续加强对上市公司派现行为的监管,将有利于限制控股股东利用超额派现进行利益转移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陈小林 《南方经济》2007,5(6):31-42
本文以1999年-2003年的473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产权关系对注册会计师监督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注册会计师更可能对民营上市公司出具非标准意见,仅仅对民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发挥了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妍  汤欣 《西部论丛》2006,(4):56-57
“清欠风暴”到来 凸现管理层决心 2006年11月.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其中第十条明确指出,“严禁侵占上市公司资金。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不得以向上市公司借款、由上市公司提供担保、代偿债务、代垫款项等各种名目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对已经侵占的资金,控股股东尤其是国有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现金清偿、红利抵债、以资抵债等方式.  相似文献   

8.
梁欢 《特区经济》2010,(11):127-128
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侵占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如何防范与治理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本文引述了"掏空"行为的两种表现形式,并分析了"掏空"行为产生的原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董事会控制、侵占效应与民营上市公司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用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截至2003年底的数据,考查了董事会治理机制与所有权、控制权之间的交互影响,及董事会组成的不同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董事会中控股股东所占比例是公司治理水平的一个表征,当董事会大部分席位由控股家族控制时,公司治理环境较差,以"侵占效应"为主,导致公司价值降低。本文最后还提出改善董事会治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两权分离与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关系。通过对1154家上市公司长期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引致利益侵占,显著降低了IPO长期回报率。然而,在政府控股公司中,两权分离并未显著降低公司IPO长期回报。实际上,政府控股公司的两权分离有助于减少资金占用、增加股利分配、降低关联交易,也能减轻社会性负担和降低经理人代理成本。可见,在政府控股企业中,两权分离有助于减少政治干预,约束攫取之手,提升企业运营的市场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unneling by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in China's public companies, and finds that, first, tunneling is pervasive and severe; and, second, private controlling ownership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severity of tunneling.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in China, where there is not sufficient and effective legal protection for investors,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especially shareholders of privately controlled public companies, are able to conduct tunneling at minimal costs. Further,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 alone are not sufficient to protect minority shareholders.  相似文献   

12.
王月晗 《科技和产业》2023,23(12):113-116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比较集中,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面临着第二类代理难题,大股东对中小股东权益的损害事件也屡屡出现。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大股东掏空行为在动机、方式等方面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内部治理有效性的研究方面存在不同观点。基于此,对大股东掏空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进一步探究中小股东的公司治理作用,为今后大股东掏空及公司治理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鉴于公司的财务行为受到公司治理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基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提出六个研究假设,然后构建回归模型,依据1999年—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假设检验,具体探讨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在此基础上大股东之间的监督制衡机制对于上市公司派发现金股利的影响,研究因为我国股市“同股同权不同价”的特殊现象而导致的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探索其中的影响机制和制衡机制。研究显示,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大股东控制力(或联合控制力)、大股东制衡度(或联合制衡度)对派发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存在重要影响。本文最后给出五点建议,试图限制控股股东通过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谋取私利,以保护中小股东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1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the bond rating has not been fully studied yet. Based o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index of Investor Responsibility Research Center, this paper finds that stronger management fights and weaker shareholder fights, as measured by corporate governance index, are associated with less favorable bond ratings, after controlling for other determinants or factors that will affect bond ratings.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the cost of public debt financing in Japan. Using a sample of corporate bonds newly issued in Japan during the period 2005–2008, I find that CEO ownership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yield spreads after controlling for other governance, bond, and firm characteristics. Founding family ownership is also positively related to yield spreads. In contrast, firms with large corporate shareholders enjoy lower yield spreads. These results are robust to various alternative specifications. Overall, my results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 in Japanese corporate bond markets.  相似文献   

16.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 designed to alleviate manager‐shareholder agency conflicts can worsen shareholder‐bondholder conflicts.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one such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 monitoring by large outside shareholders, influences the choice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debt. I conjecture and find that firms with higher outside blockholdings are inclined to choose bank loans over public debt when they borrow, consistent with the notion that banks are better monitors than public debt markets. I also find that bank loans carry less price protection than corporate bonds against increased agency risk associated with outside blocks. Corroborating the monitoring story, I document that bank loans contain more accounting‐based covenants and dividend restriction provisions for firms with higher outside blockholdings than for those with lower blockholdings. I find no such relation for public debt covenants. This supports that banks' monitoring of their loans counters the agency risk caused by blockholders. This study extends prior research that associates governance mechanisms with agency costs of debt, by incorporating lenders' differential monitoring mechanisms in the overall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  相似文献   

17.
张功富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7):68-75
由于产品市场竞争的清算威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经理负面影响较小且可置信度低,因而大股东不会将抑制经理层过度投资的任务完全交给产品市场竞争来完成,而是随着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大股东将自我约束对上市公司的“掏空”行为,增加持股比例,加强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从而有效地抑制经理层的过度投资。以2000-2008年闻沪深工业类301家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一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8.
由于产品市场竞争的清算威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经理负面影响较小且可置信度低,因而大股东不会将抑制经理层过度投资的任务完全交给产品市场竞争来完成,而是随着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大股东将自我约束对上市公司的"掏空"行为,增加持股比例,加强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从而有效地抑制经理层的过度投资。以2000—2008年间沪深工业类301家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一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9.
林钟高  罗曼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2):144-148
随着近年来财务丑闻的不断出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完善的公司治理对于规范企业财务行为的重要性。文章首先对公司治理和理财行为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下的理财行为;最后提出了完善公司治理、规范企业理财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严也舟 《特区经济》2007,(7):99-100
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在20世纪早期的公司治理研究中,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公司的股权结构是高度分散的,公司的控制权掌握在经营者手中,所有权与控制权完全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被视为公司最关键的代理问题。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公司股权不是高度分散,而是相当集中的,公司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控股股东手中,公司的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掠夺才是现代公司最核心的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