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关系到乡村旅游的理论构建,不同的学者对这一概念分别进行了诠释。文化是长期的历史积淀,是不可再生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使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要保护传统文化,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够传承并动态向前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的丰收,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发展将近三十年,其发展模式已不再局限于“农家乐”模式,“洋家乐”模式的发展对三九坞乡村旅游的乡村文化变迁产生了影响。通过阐述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与现状,对乡村文化的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探析三九坞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社会文化、经济文化、理念方面在乡村旅游“洋家乐”之后的变化,最后提出乡村旅游开发的文化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3.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文章总结了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所做出的贡献,又系统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开展给乡村文化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同时指出其原因,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乡村文化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传统生活方式聚居的村落,自然生态系统与人文社会系统交融共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环境文化。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村落建设传统破碎,乡村环境文化断裂。建设美好乡村,必须统筹推进城乡现代化,大力弘扬优秀乡村环境文化,合理规划村落建设与保护,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5.
该文从简述"农民上楼"发展现状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入手,分析了"农民上楼"运动可能给农民带来的伤害,并从明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推进"挂钩"政策健康运行的要件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结论认为"挂钩"政策本身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操作过程中的利益协调问题,尤其是农民利益的保护问题值得关注。在中央政府日益重视农民利益保护的背景下,"挂钩"政策试点要减少数量,放缓批准节奏,尽快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6.
邢中先  牛海 《现代经济探讨》2024,(1):116-123+132
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对大国小农的现实关注。“大国小农”的结构性矛盾严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分散经营的小农户难以对接大市场也难以对接大政府,致使小农户生产陷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现实困境,而从小农户群体中生成的“中坚农民”有效破解了这一现实困境,推动着由“大国小农”向“大国中农”的优化升级。因此,一方面要以“中坚农民”全面参与乡村振兴来建构理论范式,另一方面要引导“中坚农民”全面参与“五个振兴”路径来建构实践范式,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的创新性实践。  相似文献   

7.
8.
本文拟从我国传统村落环境营构展开讨论,通过对我国当代乡村景观发展和研究,梳理和总结出新农村建设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中国乡村景观建设的方法和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2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章以福建省罗源县为例,以党管农村工作为前提,从传承红色文化("红情")和践行绿色发展("绿意")这两方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张伟 《江南论坛》2014,(1):48-49
正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在乡村。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看,"美丽乡村"建设与近年来被纳入国家文化保护工作重点的"传统村落"保护有着异曲同工的契合点。传统村落,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生发的文化空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是由于个别地方政府官员、村落居民等方面对传统村落的属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些不当行为,使得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不过令人欣慰  相似文献   

12.
胡湘梅 《经济师》2023,(2):235-236+239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能够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等问题。“人才兴、乡村兴”,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为农民,依靠农民的“主力军”作用,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全面振兴乡村的磅礴力量,锚定最高标准承担应有重任,为巩固经济向好发展勇挑大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体。有鉴于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持续高质量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升农民综合生产能力水平。力争到2035年,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梯次推进并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基于此,文章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现状和培育路径进行研究,不断完善和落实新型职业农民相关培养政策,形成农民培养合力,扶持农民和富裕农民,促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家庭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关键角色,全面提升乡村振兴质量效能。  相似文献   

13.
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贺雪峰 《开放时代》2007,(1):105-121
理解中国乡村治理状况的区域差异及造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是当前国内学术界与政策研究部门共同的难题。当前中国乡村治理区域的差异,不仅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力量有关,而且与不同农村地区社会文化状况有关。农民基本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区域差异角度,构成了乡村治理区域差异的内生基础。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治理成效显著,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其中农民主体性缺失是造成当前乡村治理工作难以推进的主要瓶颈.现阶段,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性缺失主要表现为农民主体地位被政府取代、政府施政行为缺少民意沟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缺失、农民在权利享有和国民待遇方面的制度性歧视.深刻剖析农民主体性缺失的深层原因,摆正乡村治理中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满足农民合理需求,进行制度创新,加大素质教育培训,不断激发农民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是增强农民主体性、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革命的视野下,通过对苏维埃运动时期农民性格和中共的乡村动员进行动态的考察,再现了中共与农民的磨合与互动场景。与华北、长江三角洲相比较,从革命和中共的乡村动员视角来考察,这一地域的农民特质主要包括原初的营利意识、安逸的生活信念和好走极端的山区型权威性格。要发动农民起来革命就必须面对这些农民性格。走向乡村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通过动员、任务与政令来突破革命的瓶颈,快速、有效地从乡村获取革命资源,使广大农民汇成革命的洪流。  相似文献   

16.
沈刚  金丹 《经济》2012,(12):120-121
城镇化建设是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的历史变迁的过程,是城乡居民财产关系深刻变化的社会过程.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按户籍人口算仅为35%左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差距也是潜力,未来二三十年,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必将持续释放巨大内需,这正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我国把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作为事关长远发展的大战略,也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  相似文献   

17.
王鹏 《当代经济》2016,(14):64-66
农民环境知情权行使对于农村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政府和农民、企业和农民关于农村环境信息的博弈.加强农民环境知情权的法律保护,一是环境信息的接收模式由单向型转变为双向型,二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应该罗列不公开的具体情形,三是《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应该规定农民可以申请获得企业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18.
培育社会组织推进“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尤其是农民的自组织,既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更是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加快推进实现"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农村社会组织种类繁多,既能代表农民参与公共事务协商,也可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更具有教育培训和引导农民的功能。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面临行政组织和社会组织界限不明确、行政范围扩张过大、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民合作和组织意识不强等制约。应充分认识到农村社会组织的重要价值,把培育农村社会组织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重点通过深化乡村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农村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为社会组织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沈刚  金丹 《经济月刊》2012,(12):120-121
城镇化建设是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的历史变迁的过程,是城乡居民财产关系深刻变化的社会过程。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按户籍人口算仅为35%左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差距也是潜力,未来二三十年,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必将持续释放巨大内需,这正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我国把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作为事关长远发展的大战略,也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  相似文献   

20.
在学界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解读缺乏主体视角的情况下,本研究对西部山区一个乡镇的实地考察发现,青年农民返乡创业正在构成新的乡村变革。打工所形塑的主体性构建和劳动观念转型构成青年农民返乡创业的微观主体动因,人口红利转向、城市消费转型与乡村建设累积效应等都成为青年农民返乡创业的宏观社会性条件。与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的内在逻辑关联,使其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可信赖的主体;但同时也要对几个重要问题保持理性认识,如认清青年农民返乡体量仍然较小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巨大之间的事实关系、处理好保底与突破的关系、继续完善农村基本制度体系以及理清市场与政府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上的关系与任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