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全球视角分析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本文在解读典籍和民族典籍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中国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的价值,同是也依据语言翻译学理论探析了民族典籍翻译发展的要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史研究对当下汉语文化典籍外译实践具有推动作用.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史研究情况,而后提出基于生态翻译和比较文学理论,从跨学科角度编撰一部《建国后我国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发展史》,希望在丰富典籍翻译史研究之时对当下汉语文化典籍翻译实践能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原有的文化上又增添了新的元素,它那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生活领域,甚至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人结合这篇文章,描述了佛教对中国文学有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静 《魅力中国》2014,(6):70-71
我国古代佛经译场指的是翻译佛教经籍的组织。它的发展历程包括开端及初步发展时期,成熟与鼎盛时期,完备与衰退时期。译场的建立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大进步。这种集体译经组织的出现,极大提高了佛经的翻译质量,促进了译经事业的发展。译场译经的翻译形式在我们今天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翻译人才的培养方面也不无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禅宗佛祖中,毛泽东很欣赏六祖慧能,称他是一位“使佛教中国化了”的人。毛泽东很推崇《六祖坛经》。还经常向别人宣传六祖的身世和学说,赞扬六祖对佛教的改革创新精神。毛泽东说:“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也是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水画有它独特的审美内涵,这是由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决定的。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学派、儒家的哲学观以及中唐以后兴起的佛教禅宗思想可谓对中国山水画影响颇深。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山水画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7.
邓氏事 《魅力中国》2014,(22):69-71
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2650年余了,所以佛教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雙重文化互相摄入,它已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范畴。但佛教是来于印度,印度的文化特色,有些是中国人所不易明了的,受了中国习俗的影响,有些是不合佛教的本意的,所以佛教在中国,信佛法的与不相信佛法的人,对于佛教,每每有些误会,不明佛教本来的意义,发生错误的见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确的信仰,批评佛教的人,也不会批评到佛教本身,信佛教或者怀疑评论佛教的人,对于佛教的误解应该先要除去,才能真正的认识佛教。  相似文献   

8.
郑连根 《走向世界》2009,(21):94-94
佛家有"六度"之说,即用六种方法修行,在普度众生的同时成就自己.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季羡林先生翻译过很多佛教典籍,他对佛学研究日久,不知不觉间,就得到"真传".在我看来,季老的忍辱功夫和精进本领就非同一般,十分值得今人学习.  相似文献   

9.
公元六世纪,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早期发展呈现佛教与政权结合紧密、专持一宗、与神道重合等特色,以后日渐普及,对于稳定统治阶级政治地位、完善政治体制、推动文化艺术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其发展思想也有违背佛教初衷的地方,如亲鸾提倡的“在家佛”构成日本佛教一大特色,但同时失去了佛教的原点。  相似文献   

10.
《宁波经济》2009,(4):50-51
阿育王寺拥有全球稀有的佛教至宝——佛骨舍利,是中国唯一以“阿育王”命名的佛教寺院,建寺已有1700年历史,享有“禅宗五山”之一的佛教地位。  相似文献   

11.
阿依达得 《魅力中国》2014,(21):224-224
本文拟从中国翻译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着手,对未来理论体系的构建、继承以及借鉴作出简要分析。笔者认为,我国自汉唐以来便开始了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众多优秀的翻译家总结、提炼了很多精辟的翻译理论,只有把这些理论和实践与西方的翻译理论结合起来,真正展现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才有可能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2.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它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其载体——汉译佛经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接触的产物。佛教的融入不仅体现在义理方面,译经语言的"中国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角度。本文从促使语言发生发展的"文化心理"入手,探究佛教词汇"中国化"的规律和动因,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在语言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辜鸿铭在西学东渐的大浪潮中,热衷于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及向西方弘扬东方文化。他以一种文化包容的目光,看待中西文化利弊,希望在创造新文学的同时勿抛弃传统的文学;翻译是文化传播最直接且影响范围较广的一种交流方式,辜鸿铭将《论语》《中庸》《大学》等译成英文;他希望通过将中国的诗书典籍译介至西方,让世界了解中国真正的文明。因而辜鸿铭极力地维护传统文化即是个人追求的彰显,也是面对民族文化身陷困境的一种历史抉择。  相似文献   

14.
陈凡  何大顺 《魅力中国》2010,(26):249-249,252
在“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翻译史上出现了三次翻译高潮。每次翻译高潮的兴起必然会与一定的时代社会背景紧密相连,这也就决定了翻译一定带有非文本目的。本文就试以这三次翻译高潮为线索来分析翻译的非文本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任虹 《魅力中国》2009,(7):173-173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对语言理解方式的不同,因此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才更有利于中国文化典籍的传播,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传统雕塑技法概述 中国传统佛教雕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佛教自西汉末传人中国以来,逐渐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而佛教造像自然也成为最为兴盛的艺术形式.传统雕塑技法大多都是靠师傅带徒弟的古老形式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而有很多技法业已失传,只能靠残存的作品对当时的制作方法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王丽娟 《重庆与世界》2013,(7):60-62,84
1988—2012年,符号学翻译法在中国的翻译学研究中萌芽、成长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术研究成果也趋于丰富。基于中国知网(CNKI)学术总库,对中国符号学翻译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回顾、梳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英语的翻译,其主要矛盾是:如何在保留中国英语原汁原味的同时又充分考虑到外国读者的接受能力。本文针对翻译界对中国英语翻译策略争执不下的现状,提出应用关联理论来解释和指导中国英语翻译实践,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所依据的是最佳关联原则。  相似文献   

19.
李松 《魅力中国》2011,(7):274-274
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地积极适应中国国情,融合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在佛教的众多分枝中,当今以少林寺的最为声名显赫,成为中国佛教在国际社会最为响亮的一块招牌。从发展的历程来看,少林寺称得上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少林寺为例,谈谈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之一的鸠摩罗什译经的特点和影响:鸠摩罗什译经的过程很严密;鸠摩罗什译经变直译为意译;鸠摩罗什的译著主要以大乘经典为主;鸠摩罗什译经与讲经结合。鸠摩罗什译经的影响:首先,其严密的译经方法开创了中国知识分子一种新的做学问的方式;其次,鸠摩罗什意译的翻译的方法,无论对于汉语的发展还是佛教的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