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赵俊杰 《魅力中国》2014,(2):326-326,325
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采访者面对的被采访人千姿百态,采访工作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被采访者的配合,以及被采访者是否真情流露。这就要求采访者通过恰当的情感引导.使被采访者能够突破心理防线并与采访者深刻沟通.积极主动的配合采访工作。  相似文献   

2.
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谈话包括两个方面,采访者的谈话是提问,被采访者的谈话是回答。新闻记者由于要面对各式各样的采访对象,因此要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对采访目的心中有数;其次,要对采访的问题准备充分;最后,提问要有技巧。  相似文献   

3.
孙福林 《魅力中国》2014,(16):283-283
进行新闻采访时.怎样才能准确地捕捉被采访者的风格和个性,迅速掌握新闻事实,使被采访者人物形象更鲜明,事实更准确,从而达到采访成功的目的呢?做好采访准备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采访前的准备越充分,采访就越主动,采访的效率也就越高。采访准备包括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两种。这是任何采访的基本要素,是保证采访成功的先决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4.
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经常运用的访问技巧和访问艺术,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了解事实真相的重要方法。包括: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针对采访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提问技巧;缩短和采访对象的距离;如何做笔记和记录;尊重所有被采访者等几个方面。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艺术地运用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文章。  相似文献   

5.
崔颖 《魅力中国》2014,(15):286-287
进行新闻采访时,怎样才能准确地捕捉被采访者的风格和个性,迅速掌握新闻事实,使被采访者人物彤象更鲜明,事实更准确,从而达到采访成功的目的呢?做好采访准备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采访前的准备越充分,采访就越主动,采访的效率也就越高。采访准备包括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两种。这是任何采访的基本要素。是保证采访成功的先决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6.
杨小平 《魅力中国》2014,(22):288-288
新闻采访从表面上看起来是新闻工作者与被采访者谈话,然而它挖掘的对象是新闻,新闻工作者必须从各个角度挖掘话题,给予被采访者一个展现的平台,让当事人愿意自发的说出他所了解的新闻,而完成这个过程必须是限时的、气氛良好的,这才能算得上一则成功的新闻采访。从这个新闻采访的特征中可以看到,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时,必须有足够的采访技巧。本文就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浅谈期刊编辑的采访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访非常重要,称职的记者必须掌握采访中的技巧,在采访技巧中,对话是新闻采访中的主要形式,对话的目的是为了采集新闻事实;观察是记者“用眼睛采访”,是记者采访中最常用的方法;倾听是记者采访中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掌握被采访者的心理,是获取采访成功的关键。采访中,既要讲究技巧,又要注意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于现场报道这种形式,过去只把它运用于电视新闻中,但较大规模地运用于电视专题、综艺节目中还是近几年的事。完全采用现场同期声的口头报道,有的则是多种形式的综合使用。它们各有所长,各具特点,当然,质量也有高低之分。由于它采访形式、拍摄方法的不同,如何更好的运用现场报道这种形式,可以说是一个正在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结合实践,谈几点粗浅体会。一、注意处理好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在现场报道中,记者(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一般都要出现在屏幕上,他们都是新闻的报道者。我们可把现场报道大致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事件为主;一种以采…  相似文献   

9.
姚爱群 《黑河学刊》2015,(2):24+122
新闻采访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功。能否从被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关键就要看采访者的问话技巧。因此,在新闻采访中如何把握好提问的技巧,是做好新闻采访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新闻从业者应不断探讨提高的重要素质。  相似文献   

10.
记者在采访中要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被采访者在采访中的心理反应和特点,并根据其特点及时分析判断调整采访方式,灵活机智,努力消除采访对象的不良心理因素,以取得成功的采访效果。一、采访要打招呼。采访时,被采访者容易拘谨,思维难以纳入采访的框架。有的记忆较差或事过境迁,需要时间冷静地回忆;有的虽记忆很好,对被采访的事也胸中有数,但工作庞杂,需在空余时接受采访,也需理清情绪,打个腹稿;有的从没和记者打过交道,突然接受采访,有些怯场,怕说错话,更需作过细的准备,凡此种种都需要记者在采访前打好招呼…  相似文献   

11.
一般情况下,新闻作吕的主题是从题材中提炼出来的,题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主题。然面,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主题又是可以先于题材而存在的,主题先行有助于增强记者的采访主动权,有助于增强报道的深度,有助于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有助于记者有针对性地向被采访者提出问题,但是,主题先行与“带框框”下去采访有严格区别。  相似文献   

12.
刘巍 《理论观察》2001,(4):92-93
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总是高度重视采访导向与采访对象思维的一致性,使被采访者的思维与采访导向发生共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寻求展示共同点,是实现采访导向与采访对象思维一致性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13.
李娜 《魅力中国》2011,(10):299-299
电视节目的质量是电视台建台的生命线,任何一个质量差的电视节目,内容再好也无法体现出来。如何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是每一位采编人员所要思考的问题。因而要取得高质量的采访,就要求采访者必须提前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只有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个性与气质,熟练的活动技能与技巧,又使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采访事件之中,围绕采访的事实.明确采访目的,运用采访技能,才能整个采访活动的各个阶段如行云流水。流畅优美,富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对隐性采访引发的有争议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SecretiveInterviewins)是相对于公开采访(OPenInterviewing)而言的,又叫“微服私访”、“暗察暗访”。它是“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①这一方式一般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和特定的采访环境。“如果运用得好,往往会采访到显性采访得不到的较有价值的新闻。”②近年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新闻界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为适应新闻改革、新闻竞争的需要,隐性采访以其对社会生活强有力的监督制约的优势,使得它在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然而,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同时存在着利…  相似文献   

15.
赖柯盛 《开放潮》2006,(11):84-85
暗访,在学术界习惯称之为隐性采访、秘密采访,是新闻记者不公开身份或采访目的、或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前提下而进行的采访。作为一种较为独特的新闻采访方式,近年来多家媒体的新闻记者都在不断运用,其捕捉新闻的真实性、现场性、鲜活性,深受公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6.
董卿也接受采访?这事有点新鲜!采访者姓董名路,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曾经主持过体育节目,如今路子宽了,本事大了,也来采访董卿。  相似文献   

17.
张洁 《魅力中国》2014,(3):336-336
报纸的新闻采访把内容写短,让读者可以快速阅读,同时也可以增加平面媒体的信息量。另外新闻采访在写作上要快,只有快才能体现新闻的时效性。在新闻采访写作中,这两点就是新闻价值需要,也是新闻的可读性重--素之一。在新闻采访写作上,我们要通过恰当的角度选择,关注语言表述的形式,要擅长运用多种模糊语言来表述形式,要抓住新闻采访的细节,在写作技巧上要有创新性。  相似文献   

18.
邓萍 《魅力中国》2010,(34):98-99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记者的采访活动必须要遵循人际交往中相互沟通的技巧和规则,其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就是约束自己、尊重采访对象。所以记者采访新闻需要讲究艺术策略,在这个过程中.采访是新闻写作及其报道前提和基础.新闻采访的艺术性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本文笔者经过深入研读相关材料,对新闻采访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兹将几点见解说明于下。  相似文献   

19.
人物访谈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访谈的效果受被采访者的情感因素影响较大。要想提升人物访谈的真实性,可以借助访谈双方情感上的共鸣对被采访者进行引导。简单来说,记者应该学习掌握情感引导的正确方法和技巧,关注被采访者的情绪以及需求,营造出愉快自然的访谈气氛,从而对被访谈者产生积极影响,提高人物访谈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20.
王晶 《黑河学刊》2011,(9):41-4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是采集新闻素材、访问和观察新闻人物、了解新闻事实的活动,新闻采访的目的是在客观实际中发现和捕捉有社会意义和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占有新闻材料,为写作储备新闻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