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林雁娜  马黎 《魅力中国》2010,(3):270-271
文本将从《傲慢与偏见》与电影《新娘与偏见》这两部作品都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婚恋中的女性形象,两位女主人公都追求建立在幸福爱情基础上的婚姻,鄙视以“金钱”为基础的传统婚姻观,在性格上也都具有易于偏见这样的性格弱点,这些使得两个人物形象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就整体形象而言,她们在性格特点及内在精神方面又有她们的不同之处。本文试就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黄色糊墙纸》和《觉醒》分别是美国女权主义的先驱吉尔曼和肖邦的小说,她们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末女性的觉醒和反抗,小说中各塑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在两类女性形象的对比中揭示了女性觉醒后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白孔雀》中的莱蒂和《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个令人瞩目的形象。她们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两者都是世界文学史上值得探讨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在纳博科夫的《黑暗中的笑声》中,不管是伊丽莎白还是玛戈,她们始终只是一种"他者",一直处于女性生存的困惑之中,她们无法脱离男性权力话语中心,无法改变父权社会的既定秩序,只能依靠婚姻或爱情维系着自己的社会地位或寻找自己的身份。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她们才是故事当中的真正受害者。  相似文献   

5.
《诗经》的内容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有很多的作品着墨于女性,描写了她们的喜、怒、哀、乐与理想追求,更多的则是通过展示她们的爱情和婚姻生活来反映她们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诗经》的内容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有很多的作品着墨于女性,描写了她们的喜、怒、哀、乐与理想追求,更多的则是通过展示她们的爱情和婚姻生活来反映她们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郝佳荣 《魅力中国》2011,(15):106-106
大型历史话剧《商鞅》创排于1996年,本剧摒弃了传统的商鞅形象中模式化的样本,而从他在亲情、友情、爱情、事业等各个方面内心的激荡入手,把视角转向挖掘商鞅本人的人性美。本文就《商鞅》中的人性、群星、舞美三方面谈谈话剧对于人性美的塑造。  相似文献   

8.
石锐 《魅力中国》2010,(10):57-57
《牡丹亭》自诞生以来,就特别受到女性读者的关注。本文试图在明清女性生活相对狭窄的背景下,勾勒出《牡丹亭》明清女性的社会地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牡丹亭》明清女性资料的梳理和作品的细读、分析,力图清晰展示她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进一步探索《牡丹亭》对明清女性产生的影响,包括其情感模式对她们的启发和影响。喊出《牡丹亭》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  相似文献   

9.
温文华 《魅力中国》2014,(20):128-128
关汉卿的女性意识体现在细腻的女性的自我审视和逐步自觉认识,也透露在女性的生命体验和言行中的觉醒和反抗。本文将以关汉卿的《救风尘》的赵盼儿,《金线池》的杜蕊娘和《谢天香》的谢天香为例,从青楼妓女这一特殊的女性为基点,分析她们的爱情婚姻追求.浅谈其中体现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黄强 《新西部(上)》2007,(8X):201-202
安娜和杜十娘,是世界文学史上两个光辉的女性形象。该文通过对安娜与杜十娘形象、性格做比较,揭示了她们异中有同、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虽然身处不同阶层,却都是至情至性的女子,性格上的执着与不肯屈服为她们的爱情埋下了悲剧基调,在她们身上,展现出了中外妇女在追求自由爱情和争取人性解放的漫长道路上所呈现出来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11.
张玉荣 《魅力中国》2014,(26):75-75
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主题歌曲《雪绒花》是经典之作,作者借物言情,借物言志,表达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奥地利人对美丽祖国的热爱和奥地利人的顽强精神。  相似文献   

12.
孔样霞 《魅力中国》2010,(15):34-34
本文主要从爱情、事业、婚姻三个方面对《围城》中方鸿渐的形象进行分析,从而了解这一形象的深刻、内在含义。并且透过对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物形象分析来提示我们现代人所处的“围城”。  相似文献   

13.
丁旺 《魅力中国》2014,(23):105-105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爱情悲剧,剧作中的主人公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对青年男女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创作手法、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都有根本性区别,尤其是二者的悲剧精神,展现了两个民族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4.
《怨女》一直以来被看作是《金锁记》的改写,作品中塑造的两位女性形象虽有密切的关系,但却有着各自鲜活的形象。作者运用特有的女性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两位经历相似却又具有不同悲剧命运的“小人物”,七巧与银娣。七巧身上所展示的苍凉已然上升到了一个时代的悲剧,而银娣则揭示出作为一个“普通人”最原始的悲哀。作者借用七巧与银娣的一生揭露了在漫长封建时期作为丈夫附属品的女性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5.
索尼娅和玛丽亚公爵小姐同是《战争与和平》中深具东正教情怀的善良女性,她们爱着同一个人,但最终是公爵小姐获得爱情幸福,而孤女索尼娅依然孤独。列夫·托尔斯泰在小说中特意如此安排两个人物的命运,意在借抑"索"扬"玛"来表达其独特的新宗教观与生命观,本文试通过对两位女性的形象分析比较,由此解读托氏之以上观念。  相似文献   

16.
陈雅芳 《魅力中国》2010,(35):277-277
作为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与《呼啸山庄》中都贯穿着爱情,但在这千丝万缕的爱恨纠缠中,它们又给人不同的情感触动。在比较两者爱情中发觉作者独特的视角和人生思索,感受作者构筑起的爱情世界.  相似文献   

17.
陈琪 《魅力中国》2011,(11):215-215
海斯特·白兰和无名女子,是美国作家霍桑的名著《红字》和华裔小说家汤亭亭的著作《女勇士》中所塑造的两个不同的女性形象。两位女主人公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却有着惊人相似的举动,那便是她们对女性边缘地位的颠覆。本文试从文化差异和社会因素等方面,就两位女主人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剖析造成其相似命运及不同反抗方式的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刻画了众多的少女形象,她们婀娜多姿、形象鲜明、才华出众。她们的自主意识得到了觉醒与张扬。文章诸多章节中的酒文化都体现出作者的进步女性观:即关注女性、赞扬女子才能的一面,对她们思想的进步意识给予了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对她们的生活遭遇和结局给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悯。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高中课本中代表汉乐府最高成就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伸卿妻作》),通过对刘兰芝、焦仲卿悲剧爱情的分析叙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封建家长制度下,家长的绝对专制使得男女爱情,婚姻不得自主。男女青年陷入深重的痛苦,特别是女子受到最为惨重的迫害.从而表现刘兰芝的刚强不阿,理性抗争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孟菲 《理论观察》2012,(3):85-86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接骨师之女》,通过描述祖孙三代女性之间的关系,展现了华裔女性在封建男权社会以及美国霸权文化中的奋力抗争.本文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对其中的女性形象加以解读,讲述她们如何在双重压迫下,努力摆脱束缚,探寻非殖民化女性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