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03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已经是"老生常谈"了.然而,在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流动性泛滥、通胀预期、热钱涌动、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的大背景下.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这一问题再次摆在我们的面前.人民币升值是把"双刃剑".它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利弊参半,尤其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及商品消费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美国是世界头号贸易大国,1991年,按离岸价格统计,美国出口达4281亿美元,接到岸价格统计,进口额为4994亿美元。1990年,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约为13%,进口额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9%。美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资本品、汽车、工业制成品和工业原材料、消费品、农产品等,进口的产品主要是原油和部分精炼油、机器、汽车、消费品、工业原材料、食品和饮料。本文将运用美国国际战略公司1993年提供的部分资料,对美国的进口商品结构作一些分析,这无疑对我国产品顺利进入美国市场,推动中美贸易的发展是有益的。 一、美国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商品结构 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在经济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因而它们在争夺市场的贸易关系上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但美国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商品额在其进口总额中占有很高的比重,1989年,美国从西欧各国的进口额占其全部进口额的21.5%,日本占19.7%,加拿大占18.8%,同时,美国向这些国家的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是27.3%、12.1%、22.1%。从进出口贸易总额统计。加拿大是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1991年,美加贸易总额达到1700亿美元。日本在加拿大之后排第二位。  相似文献   

3.
4.
早在2001年,《英国金融时报》、《日本经济新闻》等深具国际影响力的报刊杂志就鼓吹人民币升值,到2003年这种言论愈演愈烈:2003年6月和7月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更先后正式表态,希望人民币更具弹性。2003年7月,ASEM会议的亚欧财长会议上,欧洲中央银行总裁德伊森贝赫和欧洲委员会主席普罗迪也加入了人民币升值论的合唱中。《经济学家》、《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开始展开争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以及国际清算银行(BIS)也纷纷发表意见,包括蒙代尔、克鲁格曼、麦金…  相似文献   

5.
在SITC五位码3000多种产品分类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分析进口商品结构的新框架,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国别结构进行了具体的测度,并对比分析了中国与16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相互依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2010年期间,低技术工业制成品在我国进口中所占份额下降幅度最大,中等技术工业制成品所占份额上升幅度最大且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各类产品出口对中国的依赖都日益上升;与发展中国家相比,除了非资源类初级产品之外,我国其他各类商品进口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度都比较大,中高技术类工业制成品进口对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的依赖度一直很大;亚太地区国家出口对中国的依赖度大于其他地区国家出口对中国的依赖度;中国进口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度普遍大于发展中国家出口对中国的依赖度,日本、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依赖度高于中国对他们的进口依赖度,美国、德国对中国的出口依赖度低于中国对他们的进口依赖度。因此,国家政府要高度重视我国与部分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程度不平衡的进口风险。  相似文献   

6.
7.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以来人民币一直面临升值压力,相当多的国内外人士呼吁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这个敏感问题上,美国政府在过去多数时候都小心地保持沉默。然而,2003年却突然加入了“人民币重估派”阵营。2003年6月和7月美国财政部长斯诺(John.Snow)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Alan.Creenspan)先后正式表态,希望人民币更具弹性。此言一出,引致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是否将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各种猜想和讨论,亦被国际外汇市场理解为美国政府支持人民币汇率变动,从而产生人民币升值预期。人民币升值说最早由日本政府提出。长期以…  相似文献   

8.
一 2003年我国进口贸易额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居全球第三位,达到4,128亿美元,增长了40%.大流通的进口商品从多种渠道源源不断地进入国内市场,一方面我们看到众多的进口商品丰富了市场,但另一方面,在品种繁多的商品进口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中国贸易的发展的影响,讨论了人民不断升值的情形下我国贸易顺差仍不断增长的根源及我国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贸易不平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黄黎明 《商业时代》2003,(258):50-50
本文分析了近来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增加的症结,认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长期、持续的贸易顺差。那么究竟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逐步平衡贸易顺差,进而舒缓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呢?文章提出了在努力扩大出口的同时,大力扩大进口,真正做到大进大出,并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步平衡贸易顺差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12.
<正> 2003年9月,美国的一些国会议员提出一项法案,要求对我国出口到美国的所有商品一律征收27.5%的惩罚性关税,他们认为这一关税水平与人民币币值的低估幅度相同。在宽限期过后,该法案将会生效。 为什么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提出这样一项针对我国人民币的法案?美国的一些人士认为逼迫人民币升值或征收高关税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减少中国商品的进口,解决与我国1000多亿美元外贸逆差的问题;(2)使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解决美国制造业300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实行的是盯住美元汇率制。人民币近10年都处于升值趋势中,人民币升值是以人民币汇率下降形式反映出来的,即1美元兑换的人民币金额减少。1994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8.6212,1995年为8.3490,1996年为8.3143,到2003年为8.2770(国家统计局,2004),人民币汇率近10年下降了4.1%。从2001年开始连续3年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在8.2770,2004年1—5月人民币汇率累计平均仍为8.2770.2003年以来,人民币再一次面临升值压力,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美国、欧盟、日本等不断施压,希望迫使人民币升值。本文重点从经济学与国际政治两个角度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宏观经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物价》2005,(10):55-58
最近一年多来,有关人民币升值的国内外争论不断。赞成人民币升值的认为,由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而人民币官方名义汇率几乎没有什么变动。贸易顺差的持续累计和外储备的持续增多显示人民币存在人为低估,因此需要对人民币进行重新估计。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且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贸易顺差为1020亿美元,2006年达到177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74%。贸易顺差的持续增加扩大了外汇储备规模,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贸易摩擦,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也预示着中国经济运行中内需不足的隐患。因此,能否科学地认识我国贸易顺差激增的原因和负面效应并适度控制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人民币汇率改革及其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路美  胡志旺 《现代商业》2007,(21):168-168,167
人民币汇制改革以后,人民币升值了,但中国居高不下的贸易顺差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但是相关学者认为我国的贸易收支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度不高,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是低劳动力价格,国际产业转移等深层次根源所造成的结果,人民币升值的贸易改变效应并不大,人民币如果升值过快,幅度过大,就会抑制出口,扩大进口,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所以西方国家认为人民币升值就能扭转对华贸易逆差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中国应该坚持自己的汇率政策,保持汇率稳定。  相似文献   

17.
中间品进口会促进技术创新,但不同商品结构中间品带来的效应是否相同?构建中间品进口商品结构影响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型,根据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选取13个我国主要中间品进口来源国(包括8个发达国家和5个发展中国家),利用我国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间品进口商品结构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资源类初级产品、农业资源型制成品和低技术工业制成品的中间品进口显著地抑制了我国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而其他类初级产品、其他资源型制成品以及高技术工业制成品的中间品进口显著地促进了我国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对于中技术工业制成品的中间品,从发达国家进口对我国技术创新的作用不显著,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则显著地抑制了我国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海关》2011,(8):91-93
2010年7月-2011年6月重点商品单月进口量价图 大豆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大豆2370.9万吨,同比减少8.1%。大豆单月进口量在2月大幅萎缩后,3-5月份连续反弹,6月份环比略降,当月进口430.2万吨,同比减少30.6%。2季度以来,大豆单月进口价格连续走低,6月份大豆进口均价为572.5美甜吨,同比上涨34.3%,环比下跌1.5%。目前大豆压榨企业成本压力不断加大,大豆的港口库存上升至700万吨左右,直接抑制了大豆的进口。监测预警系统显示,6月份大豆进口的鳋值处于绿灯的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