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基于中国南非双边贸易现状及结构分析,运用产品相似度、贸易结合度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评价指标对两国双边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国双边贸易的互补性远大于竞争性,发展双边贸易有利于发挥两国要素禀赋优势,实现互利共赢。提出深化双边贸易合作、加快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步伐、加大对南非资源投资力度、推进贸易与投资一体化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白清 《科技和产业》2023,23(18):33-39
随着中国与东盟在2021年正式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两者双边贸易的发展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而这些潜力受到的影响可以通过双边贸易总量、地理位置来进行大概测度。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发展提供更多诸如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倒逼我国外贸法律政策进一步完善、深化双边产业交流与合作等机遇。结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经验,研究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未来的潜力,不仅可以促进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未来更好的发展,还可以对我国未来自身及对外经贸的发展都产生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日本产业结构的特点及“雁行模式”日本在战后实施“赶超型”经济战略,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比重较大,突出汽车制造业、造船业、化工业等重工业的发展,强调应用技术的开发利用,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形成了世界一流的制造业优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日本“赶超型”产业结构,对日本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经济”的迅猛发展,日本产业结构就不能适应世界经济新的发展趋势,导致日本经济的国际比较优势逐步弱化,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领域与美国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Schumacher(2003)引力模型,在1992~2010年的中日双边贸易数据的基础上估计了两国贸易中的本地市场效应。结果表明,在SITC一位数10大类产品中有5类存在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在SITC两位数35类制造业产品中有16类存在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本地市场效应已经成为中国对日出口中最重要的比较优势源泉之一。中国政府在贸易政策的选择上,应在继续加强外部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国内市场,利用本地市场效应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印尼双边贸易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印(尼)贸易关系现状作为亚洲地区的两个大国,中国和印尼都有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市场广阔等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双边贸易成就令人瞩目。《95/96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统计表明,目前东盟是我国第六大贸易伙伴,而在东盟内部,印尼的贸易额仅次于新加坡。中国已成为印尼第七大贸易伙伴。两国1996年至1997年的贸易情况如下表:由表中可以看出两国贸易呈现的积极发展态势,1990至1997年平均增幅达16.8%。另外,除了1994年逆差4730万美元外,其余7年印尼均处于顺差地位。1967年中印(尼)断交起至1987年,印尼对中国贸易一直…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总结中印双边贸易的状况,并采用SITC分类数据对双边贸易的进口结构与出口结构进行统计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当前两国贸易的结构特征,为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已经成为中美贸易的主体,且中国对美出口不断扩大。本文以该类产品为研究对象,借助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揭示中美的优势;运用产业内贸易调整指数,说明两国间产业内贸易状况;运用产业内贸易失衡指数,指出该大类下对两国间贸易失衡起到推动和缓解作用的产品;借助于动态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中美间该大类贸易平衡状况的未来走势。  相似文献   

8.
郑国富 《特区经济》2011,(12):100-103
1973年越南与日本建交,两国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日益加深,双方在各领域合作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政府高度重视双边关系,积极推进经贸合作,基于两国经济和资源的互补优势,双边贸易合作实现了迅猛发展。2006年越日两国政府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由此迈入新的历史阶段。2007年1月11日越南成功加入世贸,WTO为越日双边经贸合作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制度平台,未来双边经贸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陈慧青 《中国经贸》2013,(22):16-16
在后经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愈加重视相互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研究了中国与南非双边货物贸易发展的互补性关系及其成因。分析发现,中国出口南非的产品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表现出较高的互补性,而南非出口中国的资源及工业原料等初级产品的互补性较高。两国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这种产业内贸易上,其成因符合要素禀赋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  相似文献   

10.
从今年1~2月,新西兰与新加坡双边贸易额比去年同期猛增35%。  2000年11月,新西兰与新加坡签定了结成更密切的经济伙伴的贸易协定,双方同意免除进口关税。这个协定今年年初正式生效。  从两国官方发表的统计数字看,今年1~2月,新加坡出口到新西兰的商品总额比一年前增加了54%,出口增加的商品有石油化工产品、通讯器材、电子零件、机器和化学产品。这些商品在协定签署之前都需要交纳5%~7%的关税。在此期间,新西兰向新加坡的出口也上升了46%,主要是乳酪产品增长幅度最大。  根据协定,两国不仅同意废除所有的进口关税,而…  相似文献   

11.
制度因素与双边贸易:一项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假设因素检验模型对 2 0 0 2年 1 33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双边贸易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分析 ,发现对双边贸易影响最大的制度因素不是交易国的经济制度 ,如贸易政策、货币政策等 ,而是交易国影响企业运行费用的制度和正式约束的法律制度 ,如工资政策、黑色市场交易、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程度、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等。在此基础上 ,本文定量地测定了制度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对中国制订贸易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张志刚 《中国经贸》2014,(15):40-40
本文运用CC、CS指数从两国贸易结构的对比角度,通过计算两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相似性程度来测算贸易互补性。同时分产品计算两国的显性比较优势,进而计算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从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计算两国的互补性,定量地说明了中南之间贸易联系的互补性的强弱程度。结果表明,两国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贸易互补性,贸易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在分析了1998-2016年中国同前14位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得出影响中国双边贸易的主要因素是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GDP)、地理距离、国土面积和制度安排等。这将成为减少甚至消除中外贸易失衡,维持和发展良好的中外经济外交关系的关键。同时,将有助于我国以更积极的面貌应对中外贸易失衡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5.
涂庄  王艳芳 《北方经济》2014,(12):56-57
正一、引言中泰两国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历史,早在汉唐时期两国便开始遣使通商、互通有无。中泰正式建交以后,两国问货物贸易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两国双边贸易得到了极大促进。截至2013年,中国已经连续4年成为泰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2013年泰国对中国进出口总额达6496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泰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据泰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4年1月至5月,泰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使用贸易结合度指数和引力模型的基础上,运用1994-2013年中国与澳大利亚双边货物贸易数据,分析了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贸易现状、贸易互补性和贸易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贸易规模、贸易互补性和贸易潜力都在不断扩大。但是从贸易平衡的角度来看,中国一直处于逆差国的地位,且逆差额越来越大,尤其表现在初级产品方面。从贸易结合度指数来看,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贸易结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贸易依存度是逐渐增强的。从贸易潜力分析的结果来看,两国之间的贸易潜力还没完全发挥出来,双边贸易关系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7.
解读广西与东盟国家双边贸易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交往最邻近、最便捷的省份,自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关系开展后,广西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迅速,特色农产品、矿产品、建筑材料、农业机械以及纺织服装、五金家电、海产品、中成药等均成为扩大双边贸易的重要商品,广西与东盟的贸易发展出现了逐年增长的态势,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促进中韩双边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琳 《亚太经济》2004,(6):38-40,31
自中韩两国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发展迅速。但是从总体上看,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在对中韩两国贸易情况进行分析的同时,提出了促进中韩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正中国对国际贸易谈判的热衷并没有随着加入世贸组织(WTO)而停止。现在中国对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越来越积极。截至目前,中国已经签订了12个区域贸易协定,还有6个正在谈判中,并正在考虑加入另外4个。早期,中国主要和香港地区以及一些小的经济体(如爱尔兰)进行贸易谈判。而现在考虑加入的贸易协定谈判规模都非常大,包括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CEP)等。当然,中国并不是唯一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