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困境的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奖、贷、助、补、减、免"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在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资助体系面临诸多困境,贫困生的认定缺乏合理机制,助学贷款缺乏长效机制,贫困生资助方式单一,因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学习贫困、就业贫困等现象十分突出.因此,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应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资助体系,积极开展多渠道的助学,重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切实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随之带来的是贫困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我国目前在《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实施以来,已扶助数百万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大学学业,但在资助体系中贫困生认定及其教育管理方面仍存在问题。本文就目前资助体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贫困生资助体系与加强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权威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近30%,人数在300万左右,特困生比例为10%-15%,人数在120万至180万左右。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家及各高校对这一问题十分重视。2007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对构建新的资助体系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和规定,  相似文献   

4.
随着贫困大学生的数量和比例逐年上升,高校贫困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各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境,对其心理困境和能力困境并未深入涉及。对于高校贫困生除了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还应在如何提高贫困大学生自我救助、自我教育的能力方面下功夫,建立起"济困—扶志—强能"三维并进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达到"惠及所需,助困励志"的服务宗旨,真正把资助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正>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强国之路,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各类院校迅速发展,学生来源越来越广,数量也越来越多,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依然有很多学生因为家庭经济贫困而面临求学难的问题。2007年国务院就已经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经过近10年的时间,现在已基本形成了贫困生资助体系,但是在  相似文献   

6.
高校资助工作目的之一是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在开展物质帮扶同时还兼具德育工作.新疆高校的贫困生人数较多,意味着新疆高校资助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肩负着人数庞大的德育工作.为了解新疆农业大学在贫困生资助育人方面的成效,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家庭贫困、受学校资助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向管理学、工学、理学、农学、文学、经济学等人数较多的学科学院发放调查问卷,为本文采集到了基础研究数据.本次调查共发放7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94份,有效率问卷率为99.14%.本文通过问卷分析了新疆农业大学贫困生资助育人的成效,以及新疆农业大学在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创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国高校实行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以来,贫困生问题日益突显,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现行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以"奖、贷、助、补、减、勤"为主,虽可以解决物质之需,但不能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和能力等方面的贫困问题。高校要以经济资助为起点,以心理扶持为重点,以能力提升为关键,不断创新贫困生资助模式,从而提高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资助效益。  相似文献   

8.
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做好贫困生资助对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提高教育公平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应对政策,以期为高校深入落实贫困生资助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袁彧 《新西部(上)》2018,(10):133-134
高校精准资助贫困生的理论依据来源于国家的精准扶贫策略。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包括"奖、贷、助、补、减"等多种方式的混合资助体系,然而经过几年的运行,该体系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新时期高校贫困生的精准资助要做到:精准识别(这是资助工作的前提)、精准帮扶(这是资助工作的关键)、精准管理(这是资助工作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高校贫困生资助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往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主要集中在经济帮扶。当前,大数据平台给高校资助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精准帮扶的依据。文章通过调查地方高等院校贫困生资助现状,提出完善地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当前国家、社会和高校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国家为此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措施加强对贫困生的扶持和资助,然而,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高职教育发展程度不高等原因,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仍存在缺陷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资助体系,拓展资助工作的新内涵,建设一套科学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单一的经济援助弊端开始逐渐显现,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原有的高校资助体系已经逐渐不能适应新的形式,如何在原有资助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适应当前高校资助所面临的形式,成为摆在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一个逐步增大的难题,本文将在对现行高校资助体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探索新形式下的高校资助政策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李燕 《改革与开放》2014,(16):58-59
为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实行资助政策,促进教育公平。但在实际资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以完善资助体系。应该适当调整"奖"与"助"的比例关系、开拓勤工助学岗位、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努力提升资助政策的育人功效,切实解决贫困生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所建立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本文以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个案,着重分析了云南边疆高校少数民族资助政策现状和存在资金投入少、宣传力度不够,工作重视程度低、监督评估机制不完善,法律欠缺、政策倾斜不够等问题。同时,资助贷款也存在总量低、额度小;惜贷、拒贷;审批手续繁锁等类似问题,为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5.
陶勇 《新西部(上)》2013,(7):127-127,124
本文阐述了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基本状况,分析了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的对策。要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建立完善的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加强对贫困生的精神资助;加大对贫困生资助的社会关注度。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贵州省各个高校的贫困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来具体了解贵州省各高校贫困生的受资助状况,以及资助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资助工作中缺乏规范性、有些证明材料存在造假的现象、忽视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和资助政策的宣传不到位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完善分类资助的方式;建立自下而上的资助程序;构建分层资助体系和三位一体的网络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17.
姜欣 《理论观察》2013,(5):128-129
学生资助的功能包含解困,即解决其经济上的困难;助学,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从根本上增强其就业竞争力;育人,即注重道德素质、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作为一种德育资源,要发挥其德育功能、真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需要民办高校学生资助部门应探索更为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正确执行资助政策,在执行中渗透人文关怀,为贫困生提供个性化的资助,注重资助育人功能的发挥,为贫困生的成长成才搭建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已决定中央财政将于2006-2008年间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高校学生的资助力度。开始通过国家政策性银行直接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在政府、银行、高校和学生的博弈关系中.通过加大资助力度和政策性银行直接发放助学贷款等举措,无疑将有助于短期资助的直接目标(贫困生上得起学)实现,促进教育公平以及和谐社会建设:但由于继续存在基于目前的信用性政策定位而导致的约束不足,未能完全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生的有效资助和综合素质培养问题;同时.新措施对学校的要求与激励仍显不足。  相似文献   

19.
建立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本文基于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展开,分析了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历史演变及存在问题,从五个方面提出健全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对策,呼吁全社会都为高等教育事业出一份力.  相似文献   

20.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高质量地完成贫困资助工作的首要前提.目前的贫困认定体系由于获取的贫困生信息的不完全,导致认定体系的甄别效率下降,从而需要从认定方法上进行重构.文章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构建高校贫困认定灰色评价模型,选取Y大学S学院作为算例,通过评价模型的实际使用来讨论模型的适用性,最终为实现高校贫困生认定方法的重构提供一个可靠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