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义 《全国商情》2007,(2):52-53
2006年是我国《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颁布并实施后的第一年,两部法规的出台对维护正当直销活动、打击非法传销、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直销模式提供了法律保障,使直销业在法律上享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时标志着政府对直销从此开始进入法制监管的时代。对于直销员来讲,他们也有了判断直销企业、选择直销企业的依据和标准,有了识别正当和不正当、合法与非法的武器。对消费者而言,两《条例》的出台更是切实地保护了他们的利益。此外,两部法规的颁布结束了中国直销业长期鱼龙混杂的局面,使行业良性发展成为一种可能,也标志着中国直销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龙赞 《全国商情》2010,(12):1-1
2005年11月1日,我国的《禁止传销条例》正式实施,同年12月1日,《直销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由此,拉开了中国直销法制化的序幕。掐指一算,整整五年过去了。站在这个富有历史纪念意义的五周年的时间端口,中国直销产业的参与者不可能没有诸多感悟和感想。  相似文献   

3.
《全国商情》2007,(11):28-28
写这篇文章源于最近和老朋友对过去的一句流行的革命口号的争论。这句革命口号想必很多人都会感到如雷贯耳,那就是“大河无水小河干”。这句话看似很有道理,实际上却是违背客观规律和自然常识的,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是非颠倒的谬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刘颖 《全国商情》2011,(4):20-23
中国直销发展的历程,是一个风雨历程;两个《条例》颁布实施以后,直销行业的合法生存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对好不容易拿到经营许可证的批牌直销企业,在开展正常业务时更是常常处于尴尬的境地。对此,众多业内人士忧心忡忡,有一位直销企业家,在经过深入研究和探索后,  相似文献   

5.
截至今年1月9目,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网站上公布的拿牌直销企业数量已经达到14家,其中外资企业10家,内资企业4家。由于《直销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申请直销牌照的外资企业都必须拥有国外3年以上的直销经营背景,因此获牌的10家外资企业基本上都是业界人士耳熟能详并在国际直销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大牌企业,包括雅芳、安利、如新、玫琳凯等。而相比之下,4家获牌的内资企业无论是在基础实力、品牌知名度,还是在直销经营管理经验上都无法与这几家拥有国际背景的企业或者说竞争对手同目而语。这一方面说明,只要达到《直销管理条例》规定的条件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申报,很多中小型内资企业就有机会获得直销牌照;另一方面,则要求中小型直销企业在获牌后必须下大力气对自己的直销运营系统进行调整和改造,否则就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最终被市场“摘掉”自己那张来之不易的直销牌照。  相似文献   

6.
《全国商情》2011,(12):86-87
很多人玩过《大富翁》的游戏,列其中的人物、角色都了然于心。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房地产、股票等多种商业形式赚取资金。而直销行业中,经销商们通过各自不同的努力也都获得了直销公司给予的各种形式的奖励。  相似文献   

7.
议论这样一个话题,在很多人眼里,也许完全多余。因为稍谙中国直销行业发展现状以及中国政府对于直销行业监管原则的朋友,都会气壮山河地给出正确答案:这还用问吗?当然是政府,中国政府!道理明摆着,政府给你发放了《直销经营许可证》,你企业就等于被发放了生存牌照;如果政府没有给你发放这一纸许可,那就说明你的企业在中国直销行业没有生存权。  相似文献   

8.
《全国商情》2010,(8):84-85
企业宣传作为一种沟通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消费者的桥梁,对企业形象、知名度提升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其也是一把“双刃剑”:有效的宣传可以促进企业的生产销售,提高竞争力,但不切实际的夸大宣传则会带给企业毁灭性的打击。  相似文献   

9.
胡开俊 《全国商情》2009,(11):78-79
笔者在四川省工商局直销监管处工作期间,经常接到基层执法单位和一些直销员关于直销员超出核准的直销区域开展直销活动如何定性处理的咨询电话。针对这一点,其实《直销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直销行业服务网点设立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但市场上为什么还有这样的疑问呢?  相似文献   

10.
政府公关,在直销行业是一个较为流行的词,并被企业广泛运用。与政府管理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这是无可非议的,也是任何企业经营者都要考虑的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就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直销公司的问题,笔者想了又想,相对于企业的品牌、实力、运作经验、管理团队、产品等因素,我的回答还须从《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中寻找答案。笔者理想中的直销企业,首先应当有直销经营许可证,这是一个先决条件,更是决定企业能否长期经营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叶军 《全国商情》2007,(2):30-31
直销产品的核心,在于产品的物超所值及其包含的附加价值,对于直销企业如何提升产品本质价值的问题,我在这里把自己的经验跟大家共享。 直销行业两个《条例》的颁布,使中国数以千计的直销企业走入了一个有法可依的时代,也为中国直销企业长达17年的不合法划上了一个句号。在直销企业的审核上,国家除了对企业资金实力有所要求外,对产品质量也给予了很大的重视,由此可见产品在直销企业经营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金士力佳友作为一个非常年轻的直销企业,在规范产品标准、提升产品质量方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我建议立法以后的直销,应该回归到产品上来,走真正以产品销售为导向的路子。在这一点上,直销企业要承担起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的责任,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和行业形象。  相似文献   

13.
这篇分析本来早就要写,一是所涉内容当以新年伊始公布为佳,过了大半年再来分析趋势难免受人遗笑;二是去年年末就坚请《全国商情·分销时代》杂志执行主编罗婷女士帮我整理2009年度的系列文章结集出版,当时约好以该篇分析做序,以承前启后。罗婷催了我好几次,不好意思再给我压力。今日我虽心有愧意,但还是要在动笔之时说明拖延理由,以示坦荡。理由有二:一是办公场地搬迁及春节放假;二是吾一岁小儿生病住院,近日才康复,遂挥笔完成作业,成此文。  相似文献   

14.
“二十多年前,著名作家柏杨写了一本书,书名叫《丑陋的中国人》,该书将中国人的显著缺点公示出来,引起了很多中国人的震惊和反思。在今天,我和企业进入直销行业,慢慢地知道这个行业要做什么,这个行业缺乏什么,尤其是我们企业的法人要知道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还有我们一批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和系统领导人的做法都要进行探索…一因此,我也发现中国直销行业也存在着很多的丑陋现象,尤其是缺失诚信和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15.
刘淼 《全国商情》2010,(6):28-29
最近,笔者接到某孙姓经销商爆料,“天福茗茶于去年11月份试水直销了”。该经销商自称为中国直销行业资深人士,曾与不少直销企业合作过,今年1月份与天福茗茶合作。时隔不久,某王姓经销商又向记者爆料,天美仕于去年11月份正式向外界公布试水直销。该王姓经销商花1.4万元报单成为该公司会员,并声称已经拿到天美仕普洱茶产品,不过产品包装上印有“天福天美仕”标志。  相似文献   

16.
朱珂 《全国商情》2007,(2):40-41
作为第二家获得直销经营牌照的企业,如新公司在中国4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倡导并且实际推动着中国直销行业的一个主题,这就是健康直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郑林国 《全国商情》2009,(12):73-74
名著《菜根谭》有云:“天然真机,造作减味”,意指事物出于天成自然才显现真正机用,如若加以安排处理、分布安置,趣味意境就减少了。今见世人对直销众说纷纭,人人皆想拔云见日,但确使得初入直销的朋友更是云里雾里。纠其原因就是某些人把一些直销的真谛打造成貌似高深的条条框框,品之虽然五味俱全,但确只是穿肠之食。  相似文献   

18.
郑凤强 《全国商情》2010,(11):86-87
综合近几年一批新的直销企业,特别是民族直销企业成功的经验来看,后来者进入直销行业已经失去了市场的先机和渠道的规模优势,要想冲出阴霾,杀出自己的广阔天地,就必须走特色发展道路,实施差异化战略。为此,笔者总结五个策略,以供实用。  相似文献   

19.
《全国商情》2007,(12):128-133
自《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颁布实施起,近两年来,“规范直销市场”和“打击传销行为”,就一直成为中国直销业界中两个无法分割的主题。不仅如此,“传销”如今已经进一步演化成为一个全社会所关注的目标,甚至出现在温家宝总理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政府在2007年中无论是对“打传”的重视程度,还是种种“打传行动”的系统性.组织化程度和投入力度,都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但尽管如此,“打传”在中国依然还面临着“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局面……[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全国商情》2011,(12):74-75
2005年,对于准备或者正在抢占中国市场的直销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直销管理条例》出台,这部条例更加规范了中国直销市场,也改写了很多直销企业在中国的命运。于是,无论本土亦或外资直销企业,纷纷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然而,纵使千方百计,最终也是黔驴技穷,转身对中国直销市场说再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