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农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因此我们给其一个特殊称谓——失地农民。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具有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双重功能。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依靠,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仅靠征地补偿费用是远不能维持长久生活的。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它不仅仅是个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失地农民各类问题中的重中之重,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透视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城市化健康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农民问题主要是指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问题以及农民进入城市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问题形成的根源--农民的"非自愿"进城和农民的贫困,并提出了彻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问题的对策,即以市场化为导向,改革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赋予农民土地永久承包权,物化农民土地使用权,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盘活农村具有"巨额"潜在价值的土地资产.  相似文献   

3.
农民问题一直以来是当代中国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一方面,农民从土地上走出来,进城打工,形成了民工潮;另一方面,农村的城镇化占用了农民大量土地,由此形成了大批的失地农民。而实现失地农民顺利就业是一个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通过对失地农民界定及就业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4.
张智强  王光花 《价值工程》2012,31(13):273-274
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社会和谐和稳定的严重问题。因而从城市化与市场化、公共事业用地、各项制度及征地补偿等方面来分析产生失地农民的原因,继而通过合理规划,消除制度性障碍,完善补偿机制等方面的措施,达到少占用农民土地,尽可能不占地,并切实提高已占用土地的利用效率,这样既保护了有限的土地资源,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又减少了一大批新的失业大军,使农民有所依靠,从而也保证了社会稳定,这也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征用转为非农业用地。农民不得不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变成失地农民。据估计,目前我国完全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可能高达6000万人,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出现了大批因征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文章通过分析当前社会上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提出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支持体系;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保障机制;实行覆盖广,多档次的保险缴费制度,解决失地农民医疗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7.
完善我国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失地农民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因城市化和工业化用地而产生的失去土地的农民.由于国家在征用农民土地的过程中以及征用后,农民权益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致使很多失地农民处于"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境地(白津夫,2005年).那么,如何保证农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权益不受损失,如何解决农民在土地征用后的社会保障问题,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稳健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将大量被征用,在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民一旦失去土地,便处于无土地、无工作、无保障的"三无"状态,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因此,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便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论失地农民长效保障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征用了大量的农村土地,从而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目前我国大约有4000万的失地农民,而且这一数字正在以每年250万~400万的速度增长着.我国目前的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给大量的失地农民带来了许多困难,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对社会的稳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着力构建失地农民权益的长效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外企业》2004,(1):1-33
土地在现阶段既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又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日益凸现。建立失地农民的保障机制,是当前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路优先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与我国失地农民的再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加快推进,造成大量失地的农民。同时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及观念的落后,农民在失地之后出现了就业危机。解决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生活,更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文章从失地农民再就业困境入手,阐述解决我国农民再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提出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转变就业观念、培养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强化就业培训制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成为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对于劳动力需求的加大,更多的农民到城市就业,土地不再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而解决失地农民养老的关键在于城市的发展,保障为城市发展出力的农民有与市民同等的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日益增加,他们的生活面临着危机,失去了土地对于农民来说相当于失去了经济来源,为了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亟待解块.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中,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成了影响农村社会繁荣与稳定的关键,也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加快,城市边缘的土地也随之被大量地征用,大量的农民被动地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进入到城市中开始新的生活,而对于从农民到新市民的转变,大多数的人所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对于新生活的不适应性,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情境对于失地农民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以探讨社会情境对于失地农民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障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怡 《价值工程》2011,30(19):309-310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释放出来成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就业障碍问题凸显,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就业制度及自身因素三方面。针对这三方面因素采取措施,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障碍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正处在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伴随这一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部分地或全部地失去土地,失地农民能否顺利实现再就业是农村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此,如何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成为新形势下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成为了失地农民.就现阶段我国的实情,失地农民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农民就业观很难有根本性转变,就业困难,生活质量下降;政府补偿形式单一,社会保障覆盖面窄、水平低.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现今征地制度还存在缺陷,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所以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必须要建立新型就业培训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型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温家宝总理曾多次指出,不妥善解决农民的生计,造成农民失地失业,危及农村社会稳定。在所有的资源中,土地是我们最为基本也最为根本的资源之一;在所有的依靠中,土地是人类最为牢固也最为亲密的依靠之一。对于农民尤其如此。土地是农民的生活,甚至就是农民的生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生存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表现之一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从理论上讲,失地农民应该得到更加文明和富足的生活;从现实来说,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完善其社会保障要做的工作很多。对于有着4000万失地农民的中国来说,工作尤为艰巨。关…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国的城市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必然带来耕地被大面积征用、失地农民增多等问题.今后,我国每年城市建设用地需250万亩到300万亩.按城郊农民人均1亩耕地推算,就意味每年将有250万到300万的农民失去土地.农民失地既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使我国社会稳定面临着重大难题.因此,对保护农民利益的问题加以研究和解决,是进一步推动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