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南 《商务周刊》2008,(5):29-34
2月18日,刚刚过完78岁寿诞的吴敬琏决定接受《商务周刊》采访,谈谈改革开放三十年。吴敬琏面容清矍,但气色甚好,当进入谈话主题后,神采顿时飞扬起来。由于前四十年的荒废,这三十年对他而言几乎就是学术生命的全部。  相似文献   

2.
争鸣     
《中国市场》2007,(16):6-7
<正>吴敬琏:不应征利息税应征资本利得税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指出,利息税征收受影响最大的是中小储户,这些人本身就没有多少储蓄,利息税的征收反而  相似文献   

3.
争鸣     
《中国市场》2004,(7):8-8
<正> 吴敬琏:经济已经过热不排除调整利率的可能 吴敬琏认为,目前央行已采用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等方法来控制货币的供应。央行的意图十分明显,那就是先通过小步微调的货币政策,来观察调控效果,一旦效果不明显还会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不排除对现有利率作出调整的可能性。吴敬琏还对国内的经济政策作了评述。他认为,中国经济在2003年的下半年已经开始出现了过热现象,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了24%,2004年一季度更是到了43%。另外,广义货币从1998年开始也一直在增长,每年的速度  相似文献   

4.
争鸣     
<正> 昊敬琏:人们对影响经济走势因素的分析有片面性 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2000年以来,尤其是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之所以大大超乎许多人的预测,是由于人们在做出预测时低估了改革、尤其是民营经济在改革中的迅速成长对中国GDP增长所起的积极作用。”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对GDP的预测出现偏差?吴敬琏认为,主要是人们对于影响经济走势的因素的分析具有某种片面性。吴敬琏认为,近期影响中国经济走势的主要是两方面因素:一是企业外部的因素导致的需求增加,例如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造成的投资需求增加,以及由东亚与其他西方国家经济短时期缓解而拉动的出口需求扩大;另一方面是由于  相似文献   

5.
争锋     
<正>吴敬琏:中国经济面临资产泡沫和通胀双重危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指出,单纯依靠向国民经济注入流动性的短期政策来保证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采用增加海量投资和贷款的办法来增加需求,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6.
如果人人迁就环境,环境就永远得不到改善;从我做起,不同流合污,就是改造环境的一种力量,不能一味迁就环境。——吴敬琏几年前有企业家跟吴敬琏老师交流说,知道给当权者送礼获得批条不对,可是不送礼又没法做事。请吴老先生给指条明路。吴老先生当时说,去送礼是不对的,你可以好好跟他谈淡心,大家都是为国家建设出力嘛。几年过去了,吴敬琏对当年的说法之软弱无力还是耿耿于怀,以至于在日  相似文献   

7.
争鸣     
<正> 吴敬琏:中国经济正处在重要关口据中新社报道,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出席”世界2004中国年会”时表示,中国经济正处在重要关口,是否能实现软着陆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是成就长时期稳定增长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报道说,近一段时间,中国连续出台各项政策以完善市场经济改革。吴敬琏认为,解决中国经济社会中深层次矛盾、保持宏观经  相似文献   

8.
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吴敬琏是美国间谍?最近,三个相关的流言在国内国际惹出了大风波. 一个流言是,摩根大通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发布研究报告称,中国政府可能在考虑救市,投入规模在2000亿~4000亿人民币之间,龚身份虽为海外投行研究人员,但市场传言其获得了相当可靠的信息渠道;另一流言是,龚的消息来自于著名经济学家、上届中央政府经济智囊之一吴敬琏老先生;紧接着第三个流言是,由于吴敬琏向美国有关组织透露了不当信息,被有关部门当做间谍审查.  相似文献   

9.
声音     
《华商》2010,(2):23-23
关键词:“吴市场” 关键人物:吴敬琏 背景:“吴市场”的由来:1989年7月15日,《人民日报》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也是一种市场经济》为题,发表了吴敬琏和胡季的那篇报告,这也是中央党报上第一次正式出现“市场经济”这个名词。  相似文献   

10.
吴敬琏作为重要证人是否上公堂,也许将成为此案关键,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将是对吴敬琏这位80岁老人的一次考验。  相似文献   

11.
《四川物价》2008,(5):40-41
阅读:据《中国经济报》2月5日报道,经济学家吴敬琏不久前在北大演讲时指出,“转变发展的模式,并不是一个新提出来的口号。”只不过口号虽早已提出,却长期没有做到。原因是存在体制障碍。吴敬琏回忆说,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就要求在“九五”期间转变增长方式。10年以后,到了2005年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候,又再次提出要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心。为什么早就提出了正确的解决办法,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呢?吴敬琏认为是体制障碍。  相似文献   

12.
经历素描:抗争命运吴敬琏1930年1月24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市,祖籍是武进(今江苏常州市)。他的父亲吴竹似曾在中央通讯社工作过,后与好友陈铭德一道创办了《新民报》,在开启民风、传播真理方面成为当时颇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此报至抗战胜利时已拥有五社八报的规模,成为当时最大的民间报业集团。受前辈和家族成员爱国富民传统的影响,吴敬琏一度沉迷于实业救国的理想,热衷攻读"数、理、化、生",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吴敬琏的择业目标。1947年,生母邓季惺因国民党轰炸解放区在立法院会议上指责腐败当局而招致经营多年的报社被查封,这一变故使吴敬琏意识到若社会制度不进行彻底的变革,科学与技  相似文献   

13.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界的良心,成为老百姓的代言人,甚至成为大众传媒追捧的明星。对于这位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来说,这80年是一个与自己的国家图强求富、蹒跚前行的80年。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史上,吴敬琏之重要性在于,他几乎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所有的经济理论争议,由他的思想演进出发,可以勾勒出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大致曲线。  相似文献   

14.
铺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基,吴敬琏以真知灼见助推一个转型时代的滚滚车轮;摇举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旌旗,吴敬琏尽匹夫之责加注一个起飞时代的勃勃量能;透视游离于市场背后的暗影,吴敬琏用率真良知廓开一个裂变时代的重重混沌。作为凡人,86岁的吴敬琏拥有的不只是耄耋之躯,更坚守着质朴至真的不老风骨;作为学者,吴敬琏拥有的不只是书翰墨宝,更占据着高屋建瓴的思想飞地;作为智囊,吴敬琏拥有的不只是影响之力,更彰显出超凡脱俗的艺德品行。走近吴敬琏,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一位经济学大师高山仰止的学术造诣与家国情怀,更能饱览到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激荡风云。  相似文献   

15.
吴敬琏     
中国的事情有时候变得很突然,现在已经出现了好苗头。21CBR:如何评价过去十年市场化改革的成绩?吴敬琏: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很可惜这个决定执行得并不好。有些改革进展缓慢,有些改革没有进行。一个中央全会的决议,没有落实。21CBR:铁道部裁撤,新成立的铁路总公司最难处理的是什么问题?吴敬琏:问题有两方面,首先是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一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作为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见证人,回顾一下我们国家三十年商业体制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探索的阶段,这是1979到1992年;第二个阶段是突破的阶段,从1992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三个阶段2002年到现在是大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声音     
《华商》2012,(4):28-28
关键词:改革 顶顶层设计 关键人物:吴敬琏 背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68次提到了“改革”,关于改革的内容也占据了很大篇幅。改革是中国目前的共识,但具体怎么改,需要什么样的顶层设计,关键在哪里,至今仍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3月17日,2012年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就改革问题提出了“顶顶层”设计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进出口经理人》2005,(4):21-21
3月9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吴敬琏在铁道大厦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回答了当前公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对于记者们普遍关心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吴敬琏的回答是:人民币会升值,但目前没有时间表。  相似文献   

19.
<正>1978-2008,这是中国本土商业力量生成与壮大的三十年,我们将视为中国商贸勃然兴盛的黄金三十年,三十年间,中国经济社会已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  相似文献   

20.
推荐理由: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了30年之后,中国走到了转型的重要时刻,这场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既在于要破除既得利益者设置的障碍,也在于要创造一个能吸引人才的环境,在最新一期的《南方周末》,根据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口述记录整理的一篇文章中,吴敬琏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经济转型说了27年,什么时候能够真正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