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乐 《魅力中国》2014,(23):111-111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经过魏晋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达到第一个高峰。其中统治时间最长的北魏(386-534年)王朝为中国的佛教文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很多梵文经典都是在那个时期翻译成汉文;同时石窟寺建造,佛教造像,壁画绘制等活动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艺术。但是佛教在北魏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历史上四次灭佛(史称“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之一,也是最残酷严苛的灭佛事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1~452年在位)灭佛,即对北朝的佛教活动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2.
魏艾 《开发研究》1992,(5):32-33
<正>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反复表明,集中相当的力量开发河西地区,是实现甘肃经济发展战略第二步目标的必由之路,本文试从决策研究角度,就河西地区经济走高新技术开发之路和开发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孟开  苏文 《开发研究》1998,(1):28-29
一、河西旅游资源存量分析河西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资源富集、分布相对集中、特色突出、种类丰富、知名度高、开发利用价值大等特点。区内共有各类旅游资源点约99个,占全省总数的31%,其中人文旅游资源61个,自然风景类38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34.1%、30%。人文类旅游资源是全省最富  相似文献   

4.
贾芳 《开发研究》2004,(5):66-67
甘肃省河西地区因自然环境的独特与历史发展的久远而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具备发展现代旅游业的优越条件。但该区域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不充分,原因之一是河西五地(市)缺乏整体开发的思想,未能打破即得利益、部门利益、地区利益的界限。笔者认为,进行整体开发,形成连线成片的经济规模,是河西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试图通过对资源特色及客源市场的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 历史上,在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繁衍生息的主要是少数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主营畜牧业,间或从事农业,是河西走廊地区的主要开拓者。传说舜时,有三苗迁徒三危。三危,即今甘肃教煌县东南三十里的三危山。实际在瓜、沙、敦煌等州。商朝,西羌据河西地。《后汉书·西羌传》云:“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说文解字》释:“羌,西戎牧羊人也。”所以,较古的河西牧人是“羌”。羌、姜上古同音,互相通用,羌人原为姜姓民族。居住于张掖、酒泉、敦煌一带的羌人就是姜戎,即是羌戎。羌人建立的国家为“行国,逐水草而居”,绝大多数居于山谷之间,从事畜牧业生产,牧养牦牛、羊、马、猪等。他们食肉和乳酪,饮乳浆,习惯  相似文献   

6.
古代开发河西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荣 《开发研究》2003,(3):61-62
本文论述了古代开发河西的决策失误及其负面影响 ,这对于今天的西部大开发和河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扬 《发展》2008,(7):136-137
本文梳理有关史籍和考古资料,对河西走廊2000多年来农田水利开发经营状况做了较系统的探讨。文章着重论述了河西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耕地的垦辟、先进农具的使用、农业开发的成效及其评价等方面问题,以尽量复原其历史面貌,对于今天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 东晋十六国时代,在今甘肃、青海境内的河西地区,曾先后有五个凉国割据政权建都立业。这五个凉国是:汉族张氏建立的前凉,氐族吕氏建立的后凉,鲜卑族秃发氏建立的南凉,汉族李氏建立的西凉,匈奴卢水胡沮渠氏建立的北凉——简称为五凉。五凉时期,河西文化事业取得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页,在十六国时代居于北中国文化中心的显赫地位。  相似文献   

9.
西夏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业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爬梳有关史籍和考古资料,对于西夏统治河西走廊近200年来的开发经济状况做了较系统的探讨,文章着重论述了西夏在河西行政军事建置的设立、劳动力资源的移增,水利建设的兴盛、耕地的垦辟、先进农具的使用,农业开发的成效及其评价,以及畜牧业的发展等方面问题,以尽量复原其历史面貌,并对于今天正实施的西大开发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0.
甘肃河西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甘肃河西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河西地区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和以培育主导产业、主导产品 ,加强商品基地建设 ,抓好龙头企业建设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  相似文献   

11.
<正> 甘肃河西走廊气候干燥,雨量稀少,但南面终年积雪的祁连山每到春夏,冰消雪化,百川汇集,大水从山中奔泻而出,滋润着片片绿洲.所以从古代起,这里便有了比较发达的灌溉农业.明清时期,河西走廊人口增加,兼之统治阶级用兵西北,缺乏军粮,因此河西的荒地得以大量开垦,水利也相应得以大规模开发,河西水源主要是祁连山雪水,为了引水灌溉田地,这一时期不仅修筑的河渠  相似文献   

12.
农村制度变迁:甘肃河西地区的案例研究●敏行聂正彦(西北师范大学政法系兰州,730070)甘肃河西地区土地资源丰裕,农业发展条件较好,是国家和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在河西地区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0年代初期以来,...  相似文献   

13.
杨兴茂 《发展》2009,(12):29-30
民国前期,由于军阀割据,政局不稳,水利事业不被重视,甘肃从省到县没有专门水政机构。民间自发开办的工程,大都是修理旧渠,小打小闹,零星分散,处于自生自灭、凋敝衰败的无序状态。20世纪40年代初,国民政府从战时的军需出发,把长江和黄河上游列为大后方生产建设首选目标,予以投资开发。此后,甘肃全省特别是河西水利出现了一个大开发的良好势头。除河东地区一般性兴修和整修的湟惠、  相似文献   

14.
雷定安 《开发研究》1995,(1):63-64,F003
发展河西走廊旅游业的两点建议雷定安地处古丝绸之路黄金段上的河西走廊,有着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河、丰富的文物、众多的景观和神奇的传说,是发展旅游业的理想地区。如何使该地旅游业能在现有基础上产生一个大的飞跃?笔者想根据自己的实地考察,并参考许多专家学者的...  相似文献   

15.
海西地处高原,地大人少,不仅矿藏多,水土资源也比较丰富,草原宽广,可利用草原1.33亿亩,牧业人均7282亩,气候适宜牧草生长,饲放牛羊.外来污染少,空气、水质好,草食畜产品有特色,牛羊肉鲜美,毛绒保温性能好,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有竞争力,发展条件优越.发展草食畜牧业,草是关键,水是根本.灌溉草原可提高产草量四到八倍多,改良种优良牧草,亩养羊一到二只多.海西所有弃耕地都可改良种牧草,我们有责任用好水土资源,开发更多的低产草原,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提高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服务.  相似文献   

16.
刘秉琪 《发展》2004,(10):62-63
甘肃河西地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是甘肃省河西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之一,该项目利用河西地区计划、农牧科技等部门现有信息网络和人员优势利用国家引导资金,在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金昌五市建立农业信息交换中心,在临泽等20个县(区)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在南华镇等54个中心乡镇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站,形成以五个市级信息交换中心为核心,以县级农业经济信息网为主体,以重点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为基础的三级农业经济新信息网络,达到互通信息、强化市场、扶优扶强,提高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 ,河西地区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 ,需要解决“入世”与“入市”的关系问题 ;战略性调整与适应性调整的问题 ;结构调整与如何发挥资源优势的问题 ;结构调整与市场导向的关系问题 ;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与照搬外地经验的问题 ;结构调整与科技进步的关系问题 ;尊重农民意愿与政府决策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适应河西地区开发的17个科,近30个种类的野菜资源的形态特征,营养成分,食用方法以及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19.
张世俊 《发展》2001,(7):35-36
主 要 特 点      (一 )、城乡市场商品供应充足,较好地满足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近两年来,河西地区的商业流通部门和流通企业,以及各种经济成份的流通组织,积极组织适销对路的商品,满足市场供应。 2000年河西地区三地两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73.46亿元,同比增长 12.47%。同时,围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千方百计把当地的产品,特别是农副产品向外销售,解决农民的“卖难”问题,呈现出购销两旺、市场繁荣的新景象。   (二 )、流通改革进一步深化   河西地区流通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产权…  相似文献   

20.
汉置河西四郡的意义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静 《开发研究》2000,(5):64-64,F003
西汉“河西四郡”的设置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的设置 ,促使了河西地区封建制度的确立 ,创造了高度发展的封建文化。本文着重就四郡的设置对中原文明格局的影响 ,四郡的设置对于加强河西的开发 ,以及西北部地区在中国古代中所占有的重要的经济、军事地位等展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