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善农地产权保护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农地“非粮化”问题日益被学界关注,但较少有研究分析农地确权对农地种植结构的影响。基于中山大学公布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年数据,采用IV-2SLS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地确权对农地种植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农地确权总体上会正向显著影响农户粮食作物种植。(2)农地确权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要素配置,进一步影响农地种植结构,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力配置在影响机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农业资本投入为遮掩效应。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力投入正向影响农地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农业资本投入负向影响粮食作物种植比例。(3)农地确权对农地种植结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差异,对未发生过农地调整的村庄农户粮食作物种植行为影响更显著。因此,农地确权会诱导农地种植“趋粮化”,而不会带来“非粮化”问题。完善农地流转市场、适当鼓励外出劳动力返乡,将有助于抑制“非粮化”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农村土地政策稳定性,避免频繁的耕地调整,可以有效保障农地确权政策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耕地是粮食生产之根基,研究治理耕地撂荒问题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文章使用2021年全国16省506个样本微观调查数据,分别运用Logit、Tobit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地产权稳定性与耕地撂荒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其内在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农地产权稳定性能显著正向影响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确权时间越长的地区农户撂荒的可能性越大。(2)机制检验表明非农就业是农地产权稳定影响农户耕地撂荒的重要途径,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即农地产权稳定性还能通过农户非农就业间接促进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发生。(3)异质性分析表明,农户家庭中有老年人时,农地产权稳定性对其耕地撂荒的影响更小,能有效缓解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对此,要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提升农户土地制度认知;整合细碎土地促进土地流转;完善农村机耕道等基础设施,方便老年人耕种等,以抑制农户耕地撂荒行为。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地抛荒现象逐渐产生,抛荒面积持续扩张将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文章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采用Probit和T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农地抛荒的影响,并引入劳动力转移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资本对农地抛荒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资本越丰富的农户抛荒农地的可能性更大。(2)劳动力转移在社会资本对农地抛荒的正向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社会资本促进劳动力转移,从而间接导致农地抛荒现象加剧。(3)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社会资本对传统农耕家庭、经营规模较大的家庭抛荒农地的影响更明显。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社会资本对农地抛荒的不利影响,搭建农地流转平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高机械化水平,促进农地流转,实现农地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4.
已有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能促进农地转出而抑制农地转入,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主体是不熟悉农活的年轻人,他们的非农就业不会减少家庭种粮人员数量,从而并不必然会抑制农地转入。基于此,本文利用广东省农户调查数据,从农活熟悉程度的视角,在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地转入的影响。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并开展多项稳健性检验之后,研究结果显示:(1)不熟悉农活的非农劳动力数量越多显著的提高了农户转入农地的概率,熟悉农活的非农劳动力数量越多则对农地转入产生负向影响但不显著,表明非农就业并不必然抑制农地转入。(2)非农就业与农地转入的关系受到家庭种粮人员结构的影响,如果家庭只有老人种粮,不熟悉农活的劳动力非农就业则不会显著促进农地转入,反之则促进农地转入。  相似文献   

5.
农地流转收入分配效应研究较为丰富,但既有文献大都关注其平均效应,忽视了农户个体异质性结果。基于2010年和2014两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利用贝叶斯估计方法下的"反事实"检验思想,实证检验了农地流转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及农户异质性。进一步,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对相关结论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农地流转显著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无论是转入户还是转出户,农地流转的收入效应都比较显著;但是,农地流转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效应高于低收入群体,农地流转市场的出现扩大了农村收入差距,这意味着农地流转政策面临着"效率"与"平等"两者的权衡。政策启示是重点关注并帮扶低收入农户,在乡村振兴中做好精准扶贫,发挥好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上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探讨耕地细碎化对农户家庭兼业化的影响及机制,为推动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和保障农民收入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9—2020年的12期面板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模型筛选变量,实证检验了耕地细碎化对农户家庭兼业化程度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1)耕地细碎化显著促进了农户家庭兼业化。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2)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耕地细碎化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成本、降低种植业收入影响农户家庭兼业化程度。(3)异质性分析发现,耕地细碎化对农户家庭兼业化的促进作用在二兼农户、“离农”氛围浓郁以及位于丘陵山区的村庄中更为突出。研究结论:应从推动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促进种植业生产节本增效以及因地制宜保障农户差异化生计需求等方面破解耕地细碎零散、农户分化延缓的问题,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农地流转的现状,研究该区域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效应。[方法]以内蒙古3市为研究区,利用调研数据,并借助Logit模型分析农户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计算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倾向值得分,运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法(PSM)计算了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效应。[结果](1)土地流转转入主要受户主年龄、家庭劳动力数量的影响,且为正向影响;土地流转转出主要受家庭人均资产价值的对数值、家庭非农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村庄经济发展水平和村庄土地流转价格的影响。(2)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较流转前而言,农地流转能够使转入户家庭收入有效增长0.202 0万元,使转出户家庭收入有效增长0.244 1万元,因此,农地流转对转出户家庭收入增长影响效应要大于转入户。[结论]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应根据区域农地流转实际情况,有针对性采取相关措施,鼓励农户参与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甘肃省Y县J村的农地抛荒现象为个案分析,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典型的抛荒案例,运用实地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一个以交易成本分析农地抛荒原因的解释框架。实证研究表明,农户选择抛荒农地最重要的原因是农地流转与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与缔约成本、执行成本与违约成本以及运输成本)过高。通过分析农地抛荒的生成机理,提出必须推广"土地银行"、成立农地流转中介机构、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解决措施,以期降低农户的交易费用,缓解农村耕地大面积抛荒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基于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480份调研问卷获取的相关数据,引入DEA-Tobit模型对比分析普通农户、耕作大户、农业合作社三种经营主体的耕地利用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农业合作社与耕作大户的耕地利用效率明显优于普通农户;农地经营规模、农业收入占比、农地细碎化程度、政府政策补贴、经营主体意愿是影响耕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考量,我国农业应在确保普通农户为主体的基础上,通过适度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改善耕地细碎化状况,扶持并引导合作社与耕作大户,探求多元新型经营主体,提升我国耕地利用效率并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推拉理论剖析了村庄产业融合对农地再配置的影响,并利用2021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的微观数据,采用Tobit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村庄产业融合对农地再配置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总体上看,村庄产业融合对农户退出农地经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并未促进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扩大农地转入规模;村庄产业融合促进了农地从低生产效率农户流入高生产效率农户;农地细碎化程度和生产性固定资产规模均在村庄产业融合对农地转入情况的影响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地方组织干预强化了村庄产业融合对农户退出农地经营的促进作用,弱化了村庄产业融合对农户扩大农地转入规模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产业融合进程中,应高度重视外来资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转入农地方面的重要作用,适时引入地方组织干预,重点关注如何保障农地细碎化程度较高和生产性固定资产规模较大的农户进行规模经营,从而实现农地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1.
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息息相关,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是否会形成对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替代正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的数量和质量双重视角,使用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CRHPS)的农户面板数据,运用世代交叠的农户效用最大化模型和农户固定效应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上检验了农户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对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的影响。研究发现,中青年人的社会养老保障水平提高总体上并不会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发育,但在面临较小规模的农地流转时会起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于老年农户来说,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的提升确实能对农地流转市场发育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为此,本文认为相应的政策应更加关注高水平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同时重视城乡区域的平衡发展以及相关社保与土地政策的联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城镇化进程中农户乡城迁移和农业转型发展要求农地流转出发,首先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农地流转不畅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然后利用中国黄淮海农区5省18县(市、区)708户小麦种植户的一手调查数据,在处理内生性和选择偏误的基础上,采用处理效应模型估计了农地流转不畅造成的小麦产量损失,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想流出或流入农地却不能实现,会显著影响农户的小麦产量。从平均处理效应(ATE)看,想减少或扩大经营规模的农户不能流出或流入理想规模的农地,会造成12.16%的小麦亩均产量损失。基于加权最小二乘(WLS)估计的稳健性检验发现,这一结论具有很好的可靠性。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率,应尽快消除农地流转的各种障碍,推动农村人地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3.
土地确权登记是充分保护农民权益、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和促进农地经营权市场化交易的重要措施。本文在梳理学术界有关新一轮农地确权研究的主流观点及其理论依据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了确权与农地抛荒的逻辑关系。在确权的不同阶段,确权政策使农地抛荒减少的影响存在差异:在确权实施阶段,确权引致的产权不稳定诱发农户对抛荒农地复耕;而在确权过后,随着产权排他性增强,农地流转交易费用的下降,农户会权衡收益对农地使用方式进行重新调整。基于来自四川、河南和山西3省645个农户的系统抽样问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农地确权显著减少了农户的农地抛荒行为。但是,农户减少农地抛荒主要是通过增加对自有农地的耕作,而非通过农地流转实现,表现出暂时性复耕的特征。必须将农地确权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地市场发育、规范农地使用立法以及提高群众认同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分析农地流转对不同类型农户的农地投入行为的影响。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1)不同类型农户的行为目标不同,农地流转对其农地投入的影响存在差异;(2)农户的农业生产行为市场化程度越高,农地流转对其农地投入的影响就越大,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就越明显;(3)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和农户农地流转的市场参与程度,对不同类型农户农地投入行为都有影响。研究结论:完善农地流转市场,规范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对引导不同类型农户进行农地的合理投入、促进农地可持续利用、提高农民收入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助于2010年对贵州省农村三个行政村的全住户调查数据,通过计算土地的基尼系数(Gini)和广义熵指数(GE),旨在分析"生不增、死不减"农地模式中人均耕地的不平等状况、影响因素及其原因,以便为完善该农地模式提供经验证据。研究发现,村庄内人均耕地的不平等状况较为严重,土地的Gini系数高达0.52、GE指数0.30,即仅靠土地继承和农户自发的人口控制难以确保人均耕地的基本均等。土地不平等影响因素中,家庭规模越大、农户的人均耕地就越低;实施该农地模式后,通过婚嫁方式人口增加的家庭人均耕地明显偏低,即嫁入女子的土地权益难以保障;农户在村庄内的政治资本可以显著提高家庭的人均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识别出农业生产激励、交易费用、交易价格以及农村要素市场联动四种中间传导机制,构建了"农地确权—中间传导机制—农地流转"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本文基于2011年和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全国追踪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农地确权影响农户农地流转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农地确权在整体上并不影响农户农地转出,但会抑制农地转入;(2)对于发生过农地调整、有公交车到达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的村庄,农地确权更能促进农户农地流转;(3)农地确权通过农业生产激励和交易费用机制抑制农户农地转出,并通过交易价格机制对其产生促进作用;(4)农地确权通过农业生产激励促进农地转入,并通过交易费用机制对其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广东249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构建二元logit模型,实证检验农地确权对农户参与土地合作社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地确权对农户参与土地合作社有显著促进作用,且PSM检验结果稳健。户主文化程度、家庭总收入与承包地质量对农户参与土地合作社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就业技能培训频率、收入水平与上年相比较等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参与土地合作社。可见,持续深入推进农地确权,完善农地确权工作,可有效增进土地合作社发展,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分析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社会互动效应,以期更好地解读农户的行为决策,为农地流转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离散选择互动模型,Logit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转出行为存在显著的内生互动效应,同村庄其他农户的转出行为正向影响个体农户的农地转出概率。(2)内生互动效应存在区域差异,西部地区的农户对他人转出行为更敏感,流转决策的依赖性更强。(3)非农经营具有正向溢出效应,经营非农产业不仅影响自身的农地流转决策,还会提高其他农户的农地转出概率。研究结论: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并非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的,相关政策可以通过优先干预部分农户、鼓励非农创业的方式促进农地使用权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引入心理账户理论探讨社会养老保险如何影响农户农地转出决策,并利用2019年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通过区分缴费型与非缴费型两种养老金收入,实证研究不同类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对农地转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领取缴费型养老金对农户的农地转出没有显著影响,而领取非缴费型养老金会显著提高农户的农地转出概率,但对农地转出规模没有显著影响。本文基于心理账户理论的机制分析发现,相比于缴费型养老金带来的收入效应,非缴费型养老金能通过稳定农户的未来养老收入预期,使较低的养老保障水平对农地转出决策产生显著影响。本文研究认为,社会养老保险对农地养老功能的替代关系并不成立,只有“临时的”非缴费型养老保险方案可以影响农户的农地转出决策。本文既是对制度性养老与农地养老是否存在替代关系的再检验,也是基于心理账户理论视角对社会养老保险影响农地转出决策的新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农户农地转入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系统讨论了规模经济激励、劳动力资源约束以及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和市场活跃程度等外部市场条件对农户农地转入决策的影响,并利用农户农地转入的实地调查数据检验了相关研究假说。研究表明,农户家庭经营农地规模及非农就业状况是影响其转入农地的重要经济激励因素,但这种转入农地的行为受其劳动力资源禀赋的约束和非农就业机会成本的影响,而农地细碎化由于凸显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资源的约束而对农户转入农地产生负向影响。村庄农地流转市场的活跃程度是农户能否转到所需农地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村民参与非农就业市场的程度是决定村庄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