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2022年是能源监管“效能提升年”,切实提升监管效能是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7月16日,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行业市场主体信用数据清单(2022年版)》和《能源行业市场主体信用行为清单(2022年版)》,进一步明确了能源行业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范围和来源,统一确定了能源行业失信行为不同程度的具体分类,从信用角度为提升能源监管效能提供了重要支持,也从能源监管角度为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2.
能源行业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领域,推进能源信用体系建设是促进能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面提升能源治理效能、加强能源安全保障的重要手段。今年印发的《应用清单》与2022年印发的《数据清单》《行为清单》相互衔接,形成了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配套制度体系。“三清单”分别从信用数据、信用行为、信用应用三个层面进行了规范,对能源领域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目录、信用行为的分类规范,以及根据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结果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进行了明确,提供了规范性指引。  相似文献   

3.
<正>近期,国家能源局发布了《电力行业信用状况年度分析报告(2022)》,《报告》依据归集共享的信用信息,对近6万家电力企业2021年度的信用状况、持证企业类别、派出机构辖区、电力集团及其所属企业等多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为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原《报告》附表较多,在此不做赘述,摘取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正>1月16日,国家能源局资质管理中心发布了《能源行业信用状况年度分析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2018年,能源行业信用信息平台共归集市场主体(含行业协会及企业)81181个,其中电力行业市场主体34111个,占归集市场主体总数的42%,较2017年增长超过3倍。同时,归集各类行业评价以及公共信用评价信息48000余条,数据归集工作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正为鼓励和引导能源行业失信主体主动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形成良好的行业诚信氛围,4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行业市场主体信用修复管理办法(试行)》。《修复管理办法》提出能源行业市场主体申请信用修复的条件。即失信信息所涉及的行政处罚、行政检查、行政裁决等行政决定明确的责任和义务履行完毕,并经作出行政决定的单位确认;按要求作出信用承诺。除规定  相似文献   

6.
政策     
<正>国务院要求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7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创新事前环节信用监管。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探索开展经营者准入前诚信教育,积极拓展信用报告应用。要加强事中环节信用监管。全面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建立健全信用信息自愿注册机制,深入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大力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要完善事后环节信用监管。健全失信联合惩戒对象  相似文献   

7.
国家能源局电力业务资质管理中心和各派出机构贯彻落实局党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简化许可、深化信用、强化监管、优化服务,在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探索创新信用监管、实践“互联网+监管”方面取得新的进展,电力业务资质许可制度在助力清洁能源实现快速发展、助推电力系统支撑和调节能力持续提升、助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稳步推进、助推电力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8.
国家能源局正在就加强开放监管,油气管道向第三方市场主体放开的新政策——《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行业各方意见,该办法有望于2014年1月1日起实行。  相似文献   

9.
行业     
《中国机电工业》2013,(12):20-20
监管办法征求意见 油气管网垄断破冰 国家能源局日前就《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根据《监管办法》,油气管道未来将对第三方市场主体开放,能源局将加强对管道的监管。此举被认为是国内油气管网垄断破冰的信号。  相似文献   

10.
《水利技术监督》2014,(5):34-3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SL691—2014)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相似文献   

11.
正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要求,我国开展了以电力市场化改革为核心的电力体制改革。在改革的28项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伴随着电力市场建设的持续深入,电力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已经进入第三年。在三年的实践中,云南电力市场以市场信用评价为核心,在全国率先递延构建了"信用评价机制+信用保证机制+负面行为观察机制"的整体评价体系,与社会信用体系的交互不断加强,并在信用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在全国首创电力市场负面行为清单,信用评价机制不断优化提  相似文献   

12.
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切实加强信用社会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加快适应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使有不良行为记录付出代价,名誉扫地,甚至绳之以法”。随着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企业的信用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已成为依法治企和以德治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正>为切实提高全国碳市场碳排放数据质量,完善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强化数据质量日常监管,增强相关制度规范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征求意见稿)》(简称“2023年版《发电核算指南》”),并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修订背景数据质量是保障全国碳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生命线,是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影响当前全国碳市场碳排放控制成效的突出问题。全国碳市场扩容、增加市场活力都需要建立在全面准确真实的碳排放数据基础上。碳排放数据核算与核查是决定碳市场数据质量的关键环节,技术性强,需要进一步加强核算与核查规范,增强透明度,接受各方监督。  相似文献   

14.
实施14年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迎来首次“修订”。3月31日,国家食药监总局正式发布新版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将于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业内人士认为,新版条例的实施,意在“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高风险医疗器械的监管将进一步趋严。  相似文献   

15.
信用电建     
<正>随着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市场主体发展活跃,电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及任务。为落实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大部署,结合电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实际,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日前制定了《关于协同推进电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是继《电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指导意见(2015~2020)》收官后,面向“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电力信用体系建设的又一重要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6.
动态     
正电力业务资质管理和能源行业信用状况年度报告发布7月28日,国家能源局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由国家能源局电力业务资质管理中心(以下简称"资质中心")编制的《电力业务资质管理年度报告(2021)》和《能源行业信用状况年度报告(2021)》。《电力业务资质管理年度报告(2021)》从持证企业分布与发展、市场主体特征与结构及资质管理与能源改革发展三个方面,对4万多家持证企业的区域分布、市场准入退出情况、业务规模结构及其变化情况等进行梳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一一一一一国家能源局电力业务资质管理中心依托国家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共享归集能源行业失信联合惩戒对象信用信息,每月编制《能源行业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统计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月度报告"),定期发送至国家能源局专业司、派出机构、重点能源企业和行业协会,为预警信用风险、提升监管效能、服务企业需求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截至目前,已编制月度报告20份。  相似文献   

18.
<正>开展信用监管,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信用制度建设,保障政府信用监管依法依规;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信用监管实践做法,采用信用大数据分析、信用清单制管理等新型管理手段,提高政府监管效率,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供电监管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的施行对规范供电企业行为、保护电力使用者合法权益以及维护良好的供电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淮北供电公司在领悟好、结合好、落实好上下功夫,做好”三个结合”,严格按照《办法》的规定,向客户提供更为规范、优质、真诚的供电服务。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以下简称《计价规范》),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是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和招标投标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要求。作为建筑市场主体的施工企业,必须熟练掌握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方法。在清单招标过程中,由于我国清单计价起步晚。施工企业已习惯于依赖定额计价模式,能否迅速接受和应用工程量清单报价,建立合理的企业定额,提高投标报价水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解决。现就工程量清单计价与投标报价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