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是我国精准扶贫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决策,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现实困境提供解决方案.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时期,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地区后续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刘明 《山西农经》2022,(11):52-54
截至2020年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全面完成,成为脱贫攻坚战的标志性工程。但易地扶贫搬迁不是“一搬了之”,对于搬迁移民后续发展的关注和扶持是更重要和艰巨的任务。文章以河南省L村易地扶贫搬迁为例,分析搬迁后带来的生活成本上升、收入增长保障不足、搬迁户社会交往和心理适应、安置区管理等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提升搬迁移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3.
易地搬迁政策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意义重大.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多年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外与之相似的是生态移民.本文以苏丹达尔富尔北部地区生态移民为案例,结合中国实际,提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的多元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作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改革开放以来就备受瞩目。X县在“十三五”期间制定落实约20,000多户贫困户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但如何安置这些缺乏专业知识技能和文化素质低的搬迁户,帮助他们适应新区生活是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5.
6.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文中以腊尔山片区的搬迁农户为例,从农户视角出发构建不同特征群体适应性分析框架.分别从受教育程度、性别、职业、年龄结构四个不同特征,分析比较不同农户适应性差异及背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高、年龄小、从事非农业的群体更容易接受政策,并且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除此之外,在性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易地扶贫搬迁是助推村域重构、促进村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分析典型案例的经验与不足,对于全面实现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 文章基于吉林省通榆县陆家村的实地调查,客观分析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与成效,总结易地扶贫搬迁的模式、经验、存在问题,剖析易地扶贫搬迁促进贫困村域发展的机制。结果 陆家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村内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更为健全、建设用地更为集约、集体土地实现股份化改革、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乡村治理结构有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集体收入和农民人均年收入均大幅提高。结论 易地扶贫搬迁可有效促进贫困村域在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组织上全面重塑提升,但当前模式存在资金筹集难、房屋不动产登记慢、原地不搬迁户的后续处置问题,在推广中应注意农民财产补偿、后续产业发展、政策适用区域、集体资产处置等事项。易地扶贫搬迁促进贫困村域发展机制为:以人为核心的政府、村委会、农户、合作社等多元主体在精准扶贫相关政策与资金的统筹支持下,将农民补偿与安置搬迁相结合、土地整治与产业发展相衔接、新村建设与生态修复相关联,形成多重保障多轮驱动的发展链条,有效消除或改善了村域致贫因素,促进村域人口—土地—产业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从而实现村域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改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是移民搬迁至城镇安置点后融入迁入社区的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过程。文章基于无结构访谈资料,对贵州省S市X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在生计方式、消费支出、心理文化、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社会融入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整体融入性较强,基本融入了城镇生活,但部分移民的社会融入性程度低。基于此,进一步讨论了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需要关注的问题,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融入城镇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 农户搬迁后在安置地的融入和发展是决定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分析安置方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有利于为实现农户更好融入新环境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文章从社会融入角度出发,通过构建搬迁农户社会融入指标体系,利用8省16县969户的搬迁农户样本和多层模型分析技术,实证检验了安置方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 与村内安置相比,外村安置、乡镇安置和县城安置对搬迁农户的社会融入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增大,具体表现为对搬迁农户经济融入、社会交往融入以及心理融入的影响。机制分析得出:安置方式通过影响农户的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其经济融入,通过影响农户的旧关系网络和新关系网络的建立影响其社会交往融入,通过影响农户对新环境的适应程度影响其心理融入。结论 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施策开展帮扶,满足搬迁农户的安置需求,促进农户融入新环境。  相似文献   

10.
易地扶贫搬迁是五个一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的独特优势,能够有效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目前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进入到以做好后续扶持为重点的新阶段,需进一步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后续脱贫发展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  相似文献   

11.
易地扶贫搬迁意味着将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地区的贫困农户搬迁出来,并实现增收脱贫。本文基于实地调查数据,系统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的六大特征:迁移作用力以迁出地的推力为主;安置方式以城镇化集中安置为主;生产方式以非农化为主;劳动力转移方式上县内就地转移与外出异地转移并举;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成为重要支撑;面临经济融入和社会融合两大命题。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要实现其与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协同并进,同步推进就地安置与劳务输出,扶技、扶志与扶业并重,加快安置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加快易迁贫困人口的社会融合,盘活用好迁出地的各项资源。  相似文献   

12.
易地搬迁是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湖北省十堰市龙韵村115户搬迁农户为研究对象,对其搬迁前后的生计资本、生计策略以及生计结果分别进行对比,分析政策实施对搬迁农户生计的改善情况,并通过移民农户对扶贫搬迁政策的满意度评价扶贫效果。结果表明:(1)易地扶贫搬迁促进了移民生计资本的增加,改变了农户生计策略,优化了贫困户整体生计结果,精准扶贫效果显著;(2)农户对易地搬迁扶贫政策效果的整体满意度较高,均值为3.71,提升了贫困户的获得感及幸福感;(3)易地搬迁可持续减贫仍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需要防范返贫风险。  相似文献   

13.
十三五时期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已经全面完成,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已经进入到加大后续扶持力度,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阶段。文章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为调查对象,对其在后续产业培育过程中形成的发展模式、主要举措、内在机制和成效进行总结。同时也深入分析了安置区后续产业培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最后,从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等方面,构建了后续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也为其他地区的后续扶持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完成“搬身体”“搬物体”后的易地搬迁安置社区仍然面临“搬文化”“搬人心”,以及内生动力激活及社区秩序重建等现实挑战。在构建“空间-主体-公共性”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基于贵州省黔东南州S社区的个案经验,考察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从现实经验来看,易地扶贫搬迁首先表现出搬迁群众主体在承包地、集体资产、公共服务、家庭生计、户籍身份等方面,依然延续着迁出地原村庄空间导向的行动逻辑,使得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秩序重建面临“无主体性”困境。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秩序重建表现出“组织翻牌”与居委会“缺位”“意识阙如”与业委会“缺场”,以及“大杂居、小聚居”与行动网络“内聚”等“半融入”特征,导致安置区空间导向的社区公共性无法重建。另外,“无主体性”与“半融入性”在实践中会诱发安置社区返迁、返贫以及其他社会稳定风险。因此,要突破“无主体半融入社会”秩序重建困境,必须遵循易地扶贫搬迁的基本规律,聚焦搬迁户主体性再造与安置社区公共性重塑,从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治理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协同发力、整体推进,既要转变治理...  相似文献   

15.
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战五个一批中的一项重大举措,搬迁后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须从实践层面探索两者衔接的有效路径。黄河滩区作为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通过大规模易地搬迁寻求一条既能保障滩区群众免受洪水威胁又能让滩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根据河南黄河滩区9县(市、区)易地搬迁实地案例,从产业发展、居住环境、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建设和群众生活五个方面阐释易地搬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匹配性,为今后易地搬迁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提供了路径:做好统筹规划、营造良好社区环境、抓好产业支撑和加强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6.
易地搬迁大中型集中安置区脱贫户离农现象普遍,对迁出区土地利用产生连锁冲击,用好迁出区耕地资源,事关搬迁脱贫户可持续生计以及脱贫成果巩固。本文建立生计分化、组织嵌入和耕地撂荒行为的理论框架,并利用四川和贵州24个大中型安置区827户搬迁脱贫户微观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以非农活动增加与身份认同加深为表征的生计分化,加剧了搬迁脱贫户撂荒耕地发生率,其中身份认同加深对耕地撂荒的影响更大;组织嵌入能显著抑制搬迁脱贫户耕地撂荒行为和因生计分化而引发的耕地撂荒比率,进一步考察异质性组织嵌入的调节作用,发现其负向调节效应主要源自林果类组织。基于此,创新迁出区农地流转服务,依据移民生计分化鼓励内部定向流转,同时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农业生产托管,结合区域特色优势扶持发展省工性林果业复合经营,尽快走出迁出区耕地撂荒与资源错配困境。  相似文献   

17.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务。区别于“在地性”的就地脱贫模式,“流动性”的易地脱贫在接续乡村振兴的适配度上容易产生地域性社会张力,形塑了乡村图景的不同侧面。贵州以城镇化集中安置为主的易地扶贫搬迁实践,为深入考察易地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范本。研究发现: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流出地乡村收获了乡城连接、空间重组、生态修复、资本积累和价值重塑的溢出效应,同时也面临治理成本增加、产业布局受限、人力资本匮乏、组织基础弱化的现实挑战。基于此,要立足城乡融合视野,明确乡村治理的权责归属,优化产业布局,双向赋能人才培育,借助他组织与自组织引领,扎实推进乡村地域社会的发育及振兴。  相似文献   

18.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稳得住”“能致富”成为搬迁群众翘首以盼的首要大事,推动实现后续发展已成为解决易地搬迁系列问题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农发行贵州省分行支持全省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为例,立足当前实际,分析面临形势,针对困难和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更好服务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做出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70年易地扶贫搬迁的就业减贫历程回顾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  张琦 《农村经济》2020,(1):39-45
易地扶贫搬迁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之一,面对不同时期国内外环境、扶贫重点、物质基础等条件的不同,各阶段采取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法有着特有的特点。本文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易地扶贫搬迁的就业发展变迁历程,从搬迁后农户就业安置模式角度分析各阶段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实施及对减贫开发的推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全面小康社会的减贫新趋势,提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就业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减贫政策创新提出了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20.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缓解了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在易地搬迁扶贫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以湖南省慈利县为例,阐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在易地搬迁扶贫工作中实施的成效,分析了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