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2009—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ESG评级表现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ESG评级表现越好,真实盈余管理水平越低。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激烈的行业市场竞争可以增强ESG评级表现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负向影响,而国有企业的产权性质会削弱ESG评级表现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负向影响。机制分析表明,ESG可以通过减少真实盈余管理动机和提高外部关注两方面效应来抑制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本文的研究揭示了ESG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验证了ESG具有传递出更高质量盈余信息的效果,也为我国ESG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7—2019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供应商视角研究了企业金融化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从供应商处获取的商业信用越少,且相比于短期金融资产,企业配置长期金融资产对商业信用融资的负向影响更显著。机制检验表明:企业金融化会通过“财务风险机制”和“资源挤占机制”影响商业信用融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规模较大和市场地位较高的企业中,企业金融化对商业信用融资的负向影响得到缓解。本文为全面评价中国企业金融化的经济后果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并从企业投资行为角度,为商业信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逻辑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企业ESG表现(即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治理水平方面的表现)在违约风险预警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关注。使用2020年和2021年共417家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探究ESG表现与企业违约风险之间的联系,构建加入ESG指标的企业违约风险预警模型,同时进行样本内检验和样本外预测。结果显示,ESG表现与企业违约风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较高的ESG得分对应着更低的违约风险,且这种负向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加入ESG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预警模型的准确度,有效降低第二类错误。研究结论为考虑ESG因素的企业违约风险研究提供了更有力的参考,并对ESG指标在金融市场上的应用提出了相关建议,对助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ESG表现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以获得政府实施ESG政策的启示,同时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发现:(1)ESG表现正向影响企业双元创新;(2)机构投资者持股在ESG表现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3)当上市公司透明度越高时,ESG表现对企业双元创新的正向调节作用越大;(4)ESG表现对颠覆式创新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以及污染行业企业中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石华军  张冶秋 《甘肃金融》2023,(6):21-27+78
本文以2011—2020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索分析师关注度、媒体报道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师关注可以显著提高企业ESG表现,且这种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媒体报道在分析师关注度与企业ESG表现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即分析师关注度通过提升媒体关注度可以对企业ESG表现产生影响。基于此提出:企业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分析师、机构投资者与财经媒体的影响力,监管部门做好资本市场守门员的角色,投资者应当着眼于企业的“长期投资价值”,国有制造业企业应积极提升其ESG表现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简称ESG)机构投资者既是ESG发展的推动者,也是企业重要的所有者和监督者,探究当前中国的ESG机构投资者是否对企业的ESG表现产生影响以及通过何种机制影响企业的ESG表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使用2015-2020年A股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季度面板数据,建立OLS和面板有序Logit模型,实证分析ESG机构投资者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并运用逐步回归法和Bootstrap检验分析了中介效应。研究表明:ESG机构投资者显著促进企业的ESG表现;ESG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约束大股东侵占行为(第二类代理问题)和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企业ESG表现的提升。因此,本文建议大力培育ESG机构投资者,同时完善ESG机构投资者参与企业治理的通道和法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外资本市场对ESG的关注度与日俱增,ESG理念的普及应用和相关信息披露正在重塑企业竞争力。本文以2018—2021年我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债务融资的角度,分析并检验了企业ESG表现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良好的ESG表现能够通过发挥信息增量、积极信号释放和声誉保障三重效应来增加获得长期信贷资源的可能性,从而促进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优化;企业ESG表现与债务期限结构的正相关关系在外部信息环境较差和非国有制的企业中更加显著;进一步检验证明,企业ESG表现对债务期限结构的优化作用最终能够缓解企业“短贷长投”的问题。本文对于理解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因素和ESG表现的经济后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绿色技术创新视角,利用华证ESG评分刻画企业ESG表现,以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上市公司ESG表现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企业ESG表现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活动,这种促进效应呈现出异质性效果,对非国有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环境规制强度低的企业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第二,ESG表现通过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价值两个作用机制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第三,ESG表现有助于促进企业开展实质性创新,对企业绿色发明专利和绿色实用新型专利的影响比较显著。上述结论的启示:一是引导企业增强ESG信息披露意识,将ESG理念有效运用于公司治理全流程,提高绿色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实效性;二是引导国有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和处于环境规制强度高地区的企业,在积极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企业ESG实践,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三是建立健全强制性ESG信息披露体系,强化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同时致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支持国内企业开展ESG实践和绿色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2013-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了环境、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ESG)表现对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良好的ESG表现能够发挥监督效应和声誉效应,即通过提高企业的外部监督和声誉水平,进而抑制其股价崩盘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信息环境越差,ESG表现对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越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高时,ESG表现对企业股价崩盘风险抑制作用越为明显。研究基于企业ESG表现这一非财务指标,扩展了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肯定了良好的ESG表现在微观的企业层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对维护资本市场稳定、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ESG理念逐渐影响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已将企业ESG表现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企业ESG表现和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将对股价崩盘风险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选取2011—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ESG评级、财务信息和股价风险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企业ESG表现、机构持股意愿以及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影响逻辑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企业ESG表现越好,其股价崩盘风险越小;机构持股意愿越强对公司股价崩盘风险具有抑制作用;机构投资者对ESG表现好的企业存在一定的偏好,将其纳入投资组合,进一步降低股价崩盘风险。进一步地,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ESG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在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和非制造业中表现更强,这一研究结果对企业和机构投资者践行ESG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2011—2021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ESG表现对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以及生命周期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企业良好的ESG表现能够降低债务违约风险,生命周期在ESG表现影响债务违约风险中具有调节作用,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ESG表现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有显著缓解作用,而衰退期企业ESG表现对债务违约风险的缓解作用不显著。影响机制研究表明,ESG表现通过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治理水平,进而降低企业债务违约风险。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09—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ESG表现与组织韧性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ESG表现可以助力企业构建组织韧性,并且机构投资者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其中,长期主义型机构投资者通过“用手投票”“信息传递”“稳健资本”等方式助力ESG表现构建组织韧性,其影响大于短期主义型机构投资者。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与国有控股企业相比,非国有控股企业ESG表现对组织韧性的促进作用更强;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ESG表现对组织韧性的促进作用更强。研究结果对促进企业关注自身ESG表现,构建组织韧性,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会洪  张哲源 《武汉金融》2023,(2):37-43+64
ESG表现是由环境、社会责任和治理组成的综合指标,企业ESG表现是当下的全新理念和热点。本文使用2012―2021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研究企业的ESG表现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ESG表现对企业股价波动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创新效率在企业ESG表现和企业股价波动性之间起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非国有、董事不兼任经理、中高市场化程度和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其ESG表现均对企业股价波动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当下绿色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企业环保责任、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责任(ESG)的整体表现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2015—2022年我国非金融行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深入探析ESG表现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良好的ESG表现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具有显著的降低效应,且结果稳健可靠。经传导路径检验发现,良好的ESG表现能够通过提升年报文本语调的积极性来引导和改善债务契约关系,进而使企业获取低成本的债务融资。另外,通过分组检验发现,ESG表现对债务融资成本的降低效应,在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低的企业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高的企业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践行ESG理念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共同机构投资者作为资本市场重要参与者,能对企业管理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企业ESG表现。本文基于2010—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共同机构投资者与企业ESG表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共同机构投资者能够通过发挥治理效应和协同效应提升企业ESG表现,但其退出威胁并没有对企业ESG表现产生显著作用;进一步,对于融资约束较高和媒体关注度较低的企业,共同机构投资者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但只有长期共同机构投资者才能产生治理协同效应。本文结论不仅可以为企业制定ESG投资战略提供理论指导,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选取2018年第四季度至2020年第四季度发生违约和信用评级下调的企业债券为样本,利用Logistic模型探究企业ESG表现在债券信用风险预警中的应用,研究发现:(1)ESG表现越好的企业,其债券发生违约或信用评级下调的可能性越低.(2)在预警模型中加入ESG因素能够显著提升模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预测准确性.(3)利用ESG评级构建的预警指标有助于预测企业债券信用风险.(4)进一步考察ESG的分项指标发现,违约企业在环境表现和公司治理方面存在尤为明显的缺陷.研究结论为发债企业提升自身ESG表现,投资者充分认识ESG评级的"排雷"作用和监管部门将企业ESG表现作为审核发债的重要参考提供了支持证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2011~2017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商业信用再配置对企业研发(R&D)投入的影响机制,并探讨了投资者情绪在商业信用再配置与企业R&D投入之间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R&D投入与其在商业信用再配置中获得的商业信用显著正相关,投资者情绪在商业信用再配置与企业R&D投入的正向关系中具有负向调节效应,即高涨投资者情绪会弱化商业信用再配置对企业R&D投入的正向效果。研究结论有助于从非理性视角理解商业信用再配置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效应,对上市公司、政府监管部门进行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2013-2016年我国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投资者调研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以及环境不确定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调研与商业信用融资显著正相关,在非国有企业中,环境不确定性负向调节了投资者调研与商业信用融资之间的关系;在国有企业中,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进一步研究显示:投资者调研会促进企业获得较低成本的商业信用融资。  相似文献   

19.
李敏 《现代金融》2023,(4):49-57
ESG作为衡量企业环境治理、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表现的综合指标,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以2013—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构造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了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及影响路径。研究发现:企业良好的ESG表现可以显著提升企业价值。从ESG的影响机制来看,ESG表现可以通过增加分析师关注和降低融资成本从而提升企业价值。本文在双碳背景下研究ESG表现的价值效应,为ESG在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理论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视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1—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ESG表现,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只对东部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企业ESG表现起提升作用;并且相较于低碳城市企业、非国有企业和成熟期企业,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提升高碳城市企业、国有企业和衰退期企业的ESG表现,抑制成长期企业的ESG表现。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促进企业进行绿色创新、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从而提升企业ESG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