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分析农地细碎化对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影响。研究方法:成本—收益理论,排序概率选择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细碎化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单位面积农业生产收益,对农户农地最优经营规模产生负向影响;(2)农地细碎化对农户转入意愿产生负向影响,使农地流转市场的需求量减少;(3)农地细碎化对农户转出意愿虽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农地流转市场的供给量增加,但农户转出意愿主要受非农就业影响。研究结论:为活跃农地流转市场,应采取农地整治等措施降低细碎化程度,鼓励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转入农地,形成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格局,增加农地流转市场的需求量;此外,应深化城市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提供更多更好的非农就业岗位,以吸引农民市民化,使更多的农民愿意转出农地,增加农地流转市场的供给量。  相似文献   

2.
农地规模经营非粮化有助于农民增收,但从长期来看,农地非粮化将可能危及国家粮食安全。本文针对农地规模流转中的非粮化行为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种粮成本高、效益低、风险大、融资难等是导致非粮化的原因,而发展冲动、粮补政策不完善、监管惩处不到位则是导致非粮化加剧的原因。应通过降低种粮成本、增加农业经营收益、规范耕地用途、改进粮补政策、增强金融支持、加强监督管理等应对非粮化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2021,(10):44-52
现阶段大量农地转入户未能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实现地块的连片集中。本文从地块规模门槛视角将农地特征划分为绝对连片、适度连片和分散化三种类型,并利用湖北省农地转入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块规模门槛标准下的农地连片情况,后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考察了各地块规模门槛标准下不同农业生产效率指标在三种农地连片水平间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农地连片集中有助于农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且适度连片的效果优于绝对连片。现行农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下,将最小地块规模增大到5~8亩有利于水稻种植户获得较高的综合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大小农户均可通过增大地块规模获得规模经济,且大规模农户无需追求地块的绝对连片。  相似文献   

4.
已有文献普遍认为,中国农地流转市场中存在大量熟人交易,且该类交易的市场化程度偏低。然而,鲜有研究从价格视角和解决流转对象内生性方面做出努力。本研究以市场交易的营利性特征为出发点,采用农地租金衡量市场化程度,并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1478户农地转入户样本分析了农地流转对象与农地租金的关系。统计显示,在熟人交易中,有52.5%的转入户是出于营利性动机转入的农地,且该类交易的平均租金达到了每亩320.165元。实证结果表明,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熟人之间交易与非熟人之间交易在农地租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还发现,营利性动机会显著提高农地租金。此外,多项稳健性检验均表明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本研究旨在说明,熟人间的农地流转已经呈现明显的市场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农业生产走规模经营的路子也是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作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手段不断被加以推广。新疆地区地域广阔,南北疆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大,因此不同区域农地流转条件和效果不同。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新疆的农地流转情况分为四大类型,统计分析农地规模,以探讨农地流转后是否能产生规模效益和农地流转的风险为主,运用DEA模型和案例比较的方法,对新疆地区农地流转的规模效益与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以玛纳斯县为代表的北疆棉区棉农在农地转入后,农地总面积增加、户均每块地面积也增大,这表明农地流转使得植棉规模扩大并且产生规模效益,南疆则存在一定流转风险,主要分3类:生计风险、经营风险和交易风险。因此应分区分类指导流转。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例,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农地细碎化、劳动力利用以及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估计结果表明,在人多地少并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定条件下,农地细碎化的存在,有利于农户进行多元化种植,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以维持或增加农户的种植业净收入。  相似文献   

7.
8.
梁伟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10):100-108
研究目的: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对农地细碎化治理实践进行实证分析,为破解农地细碎化困境提供一种新模式。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和经验归纳法。研究结果:(1)协同治理是克服农地低效利用问题的重要方式,侧重于解决农业发展面临的农地细碎化问题,有效推动了农地整合与整体流转。(2)依托于制度、政策和理念构建的特定环境,多方治理主体构建完整的组织结构和权责配置形态进而塑造农地细碎化治理秩序,在此基础上借助多元主体利益协同、多方资源整合和多重机制耦合持续优化协同过程,形成农地细碎化的协同治理效应。研究结论:协同治理模式能够揭示中国农地细碎化治理的实践机制,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地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自主治理:一种中国农地细碎化治理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运用自主治理理论对中国农地细碎化治理实践进行实证分析,为破解农地细碎化困境提供一种新模式,揭示中国克服农地细碎化问题的制度优势。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和归纳法。研究结果:(1)自主治理是一种有效克服农地细碎化问题的模式,侧重于解决小农户面临的土地细碎化问题,有效推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2)农地细碎化治理也是公共事务治理,其理论基础是自主治理理论。(3)农地细碎化自主治理模式采取"农民主体、村社主导、政府引导"的组织化路径,形成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风险机制和违约机制,建立在集体土地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基础上。研究结论:自主治理模式能有效阐释农地细碎化治理实践,也可以揭示中国克服农地细碎化问题的独特效果,还为土地资源利用和农村公共事务治理提供了借鉴价值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农地流转是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提高农业生产收益的手段,而流转后能否产生规模效益将直接影响农地流转的推进.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DEA模型对玛纳斯县下属5个乡镇进行农地流转规模效益分析.结果显示其中4个乡为DEA有效,1个乡为非DEA有效,并对非DEA有效决策单元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建议DEA有效乡镇继续适度增加投入,而非DEA有效乡镇节约成本和内部挖潜,以期规模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试图解决农地市场化流转中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政策激励与农民转出(退出)农地的生存保障问题,本文提出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对9个省(区、市)496户农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受访者中,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条件下愿意转入和转出农地的农户比例分别为57.8%和51.6%,表明该制度设想中针对农地转入方和转出方的激励与保障内容符合多数农户的利益诉求。运用Gologit模型对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条件下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户主年轻、有农地经营借贷需求、参加了农业保险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较高或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户,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条件下具有较高农地转入意愿程度的可能性更大;户主文化程度为初中和高中及以上、户主从业领域为兼业和非农业、没有过农地流转行为、没有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和家庭劳动力占比较低、认为社会保障水平较高、所在村到附近城镇的距离较近的农户,农地流转公积金制度设想条件下具有较高农地转出意愿程度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农地流转对农村减贫的影响。研究方法:利用2010—2018年中国30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模型,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村减贫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特征。研究结果:(1)中国的贫困发生率、耕地流转面积在省域层面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贫困发生率与耕地流转面积之间存在负向空间相关性;(2)农地流转对农村减贫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他省份的农地流转会间接促进本省的农村减贫;(3)农地流转促进农村减贫的过程存在门槛特征,在农业生产效率及经济发展水平两个门槛解释变量下,农地流转对农村减贫的促进作用分别呈现出持续上升和先升后降的特征;(4)农地流转对农村减贫的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在农林牧渔总产值较低的省份中农地流转对农村减贫的作用更强,而在农林牧渔总产值较高的省份该作用则相对较弱。研究结论:要解决好中国的贫困问题应全面统筹,注重农地流转对农村减贫的促进作用,因地制宜推进全国各省农地有序流转,促进农村土地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实现全面脱贫。  相似文献   

13.
农地细碎化的缘由与效应——历史视角下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首先通过与农地细碎化相关的国内外的历史学和社会学的文献的梳理,发现农地细碎化的存在与土地的私有或者公有没有任何关系;它的产生和中国极高的人地比例、传统的诸子均分财产制度以及投资性质的不在地地主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农地细碎化的存在还受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直接影响.通过对相关经济学文献的整理,证实了农地细碎化的存在阻碍了农业生产规模效益的提高,降低了农户收入水平,浪费了农村劳动力;但是农地细碎化也有正面效用,如提高了农户收入水平、缩小了农民间的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14.
农地流转呼唤严格的农地产权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地使用权流转,作为克服农地平分制度下所带来的种种弊病,一直被各方寄予厚望。然而,由于农地产权不明晰,导致现实中集体推动型农地流转难以避免农民的利益被侵害;农民自发型农地流转不能有效地克服土地细化,农业效率低下等问题;农地流转呼唤严格的农地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5.
近40年来中国农地细碎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总结近40年中国农地细碎化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未来研究趋势和重点关注方向,以期促进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文献计量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近40年中国农地细碎化研究受社会经济背景及政策导向影响,可分为3个阶段;(2)研究内容集中在农地细碎化的概念与内涵、测度与评价、成因与效应、治理措施与路径等方面;(3)研究方法由定性探讨向定量评价转变,研究视角及尺度相对独立,亟待耦合性研究。研究结论:(1)农地细碎化内涵包括物理属性(地块)、空间格局(景观)和社会属性(产权)3个层面;(2)受自然、社会、经济、制度、历史背景等多维要素交互共同作用,区域农地细碎化主导成因不尽相同;⑶因研究区背景、研究尺度及视角不同,学术界关于农地细碎化效应方向、强度等存在争议,既存在积极影响,也存在消极影响;(4)未来农地细碎化研究需要在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多源数据库建设、农地细碎化治理与乡村振兴联动等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6.
17.
农地大规模流转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农地流转的大规模流转模式,是就流转的规模而言的。与农户之间以亩为单位流转不同的是,大规模流转动辄以百亩、千亩为单位。笔者迄今遇到的最大规模的流转项目甚至高达1.5万亩!这种流转模式出现得不多,但其受关注程度、影响与后果也是那种几亩地、几十亩地规模的流转所不能比拟的。为此,有必要对大规模流转模式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新疆农地流转不畅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流转作为实践中产生的新生事物,在取得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亟待明确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旨在应用产权学理论对这些问题加以深层次的分析,说明农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的客观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大量熟人间“零租金”和“低租金”形式的人情租现象,这往往被认为是农地流转市场发育不完善的表现,从而讨论人情租与农地流转市场发育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角度出发构建农户收益理论模型,利用微观农户地块层次农地流转数据和村级农地流转市场发育指标,探究了不同市场环境下农户农地流转中人情租金变化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农村中依然普遍存在人情租现象,但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对人情租产生了显著影响,农地流转市场发育越完善,亲缘和地缘关系对农地租金的影响越弱。本文结论对于重新认识农村中存在的农地人情租现象及未来我国农地流转市场的正规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地流转缓慢问题,制约了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如何构建高效农地流转机制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归纳,分析了影响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通过将拍卖市场规模以及农地产权束完整程度两个主要变量嵌入到拍卖交易模型之中,对这两个变量进行了研究。结论表明:拍卖市场的建立能够使拍卖双方达到共赢,并且随着拍卖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农地产权束完整程度的增加,拍卖效率能够得到提升,市场的价值会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