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尹庆民  卢鹏 《水利经济》2023,(6):12-19+110
为探究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基于SBM-ML指数测度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绿色发展效率,运用调节效应和门槛回归等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了绿色发展效率,但中上游地区的提升效应要强于下游地区,起到了填平区域间绿色发展差距的作用;长江经济带的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均负向调节数字经济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但两者发挥调节效应的作用区域有所差异;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数字经济对绿色发展效率呈现正向边际递增的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刚性约束条件的背景下,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促进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江经济带2007—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综合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中介模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探究新型城镇化对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以及用水效率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对地区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用水效率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性。据此提出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动用水效率提升、强化地区联系、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基于2006—2020年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在其中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方法:多期双重差分方法、三重差分方法与门槛模型。研究结果:(1)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这种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和批次异质性,数字经济发展对中部地区和第二批试点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影响更为显著。(3)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经济发展和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主要呈负向调节效应,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负向影响最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次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最末。(4)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经济发展和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调节效应具有“由边际效益递增到边际效益递减”的单门槛非线性特征。研究结论:促进具有技术嵌入和环境赋能作用的数字经济发展,对提升中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水平提升和效益转化还有待重视和加强。  相似文献   

4.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的进步,而工业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工业废水排放的增加及对水环境的破坏。通过建立城镇化与工业废水排放之间的STIRPAT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工业废水排放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及长江经济带整体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废水排放之间存在着倒N型关系,长江上游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废水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对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长江经济带及各区域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工业废水排放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采取政策扶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调整产业结构及加速技术创新等措施,以期减少工业废水排放。  相似文献   

5.
城镇的形成与繁荣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水环境压力。以新型城镇化内涵为依据,通过熵值法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生态5个维度分别测度了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水平,利用门槛模型分析多维度城镇化的发展对废水排放的长、短期作用。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5种城镇化指数均呈现为逐年波动上升的态势,各维度城镇化标准差椭圆均呈现出由“东北”向“西南”的移动趋势;人口城镇化发展对废水排放量存在“抑制—促进—抑制”的双门槛效应,经济城镇化存在“促进—抑制”的单门槛效应,空间城镇化存在“抑制—更抑制”的单门槛效应,社会城镇化存在“促进—抑制—更抑制”的双门槛效应,生态城镇化存在“强抑制—弱抑制—强抑制的”双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文章在构建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竞争力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剖析农产品品牌对农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方法]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利用2011—2019年县域数据,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范围纳入到农产品品牌的测算中,实证检验了农产品品牌对农业竞争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1)农产品品牌的提升能有效提高农业竞争力水平,川南经济区的农产品品牌对农业竞争力促进效果显著,而成都平原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不能有效促进农业竞争力水平;(2)农产品品牌与农业竞争力之间存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门槛效应,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时,农产品品牌与农业竞争力之间呈现非线性增长,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时,农产品品牌与农业竞争力之间呈现正“U”形关系;(3)在低分位点上,农产品品牌对农业竞争力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在高分位点上,农产品品牌对农业竞争力的影响不显著。[结论]因地制策,充分发挥农产品品牌对农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量体裁衣,创新农产品品牌与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协同发展机制;因势制导,推动农产品品牌从政策化迈入市场化。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10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基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均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且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科技创新提升地区经济质量的重要路径。产业结构升级对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单门槛效应,随着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提高,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能得到更为充分的释放。基于研究结果,文章从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重视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发展等角度提出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2011—2020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并利用系统GMM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深入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数字经济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现“U”型关系,即数字经济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分地区而言,东部、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能有效收敛城乡收入差距,且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作用大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收敛作用却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城镇化水平表现为单一门槛效应,消费水平表现为双重门槛效应。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文章从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努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等角度提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的时空分异规律,探究影响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的主导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的真实空间交互效应,以期为新时期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2000—2018年长江经济带市级面板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时空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结果 (1)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呈波动增加的态势,对全国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不断下降,各省份粮食生产状况差异较大;(2)粮食高产市域数量增加,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北偏移,生产空间分布呈西南—东北趋势,整体呈收缩集聚态势;(3)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存在显著的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从直接效应来看,土地规模、化肥投入、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结构调整对当地粮食生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劳动力规模和人均GDP水平对当地粮食生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非农就业机会和非农产业地位对当地粮食生产的影响不显著;从间接效应来看,土地规模、劳动力规模和人均GDP水平具有溢出效应,对相邻地区粮食生产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他因素的溢出效应不显著。结论 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空间集聚日趋明显,要继续加强高产集聚区域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提高高产集聚区域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也要适当引导其他区域积极发展粮食生产,防止“去粮化”现象发生。同时,各区域要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要素互补,并基于市场机制来调节长江经济带粮食供给与需求,以实现区域内粮食供需均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借助熵权法和EBM-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厘清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绿色集约化影响理论机制的基础上,运用动态面板模型、非线性中介效应模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多维度实证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绿色集约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绿色集约化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绿色集约化呈显著的正U型非线性影响,且当前黄河流域大部分地级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尚未跨越促进农业绿色集约化发展的拐点,对这一结果进行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缓解农业资源错配三重非线性机制赋能农业绿色集约化发展。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仅在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对农业绿色集约化有显著的正U型影响,对上游和下游地区的影响不显著;在高水平的农业绿色科技创新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周边地级市的农业绿色集约化存在倒U型的空间溢出效应;长期效...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代表性省份,数字普惠金融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基于广东省2011—2020年市级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协调发展存在显著促进作用,该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结构异质性、区域异质性和网络覆盖异质性,即在覆盖广度、欠发达地区和网络覆盖低水平地区更明显;(3)资本要素资源提升效应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效应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传导机制。因此,须持续深化金融体系改革,以提升省际层面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不断凸显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与数字化程度,着力培育欠发达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增长极,全面构建金融线上服务平台,以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发挥资本要素资源提升效应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效应,以保障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02~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在运用熵权TOPSIS测算农村基础设施综合能力的基础上,采用面板平滑转化模型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减贫质量和数量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农村基础建设能力较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能力与农村减贫质量和数量之间存在不同转换机制下的非线性影响,均呈现单门限特征,对减贫质量影响呈现显著的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曲线,发生门限转换的位置为0.4056;对减贫数量影响的促进作用逐步增大,发生门限转换的位置为0.3440,转换过程较快。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1~2018年全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对数字经济是否促进地方税收进行回归估计。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税收的影响显著为正,但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及区域异质性,仅在东部地区为正向作用,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向作用,其中东北地区的负向效应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2004-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中国渔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将环境规制细分为命令型环境规制、市场型环境规制与自然型环境规制三种类型,分别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综合考察技术创新与环境规制对渔业碳排放效率的单独以及协同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从地区分布来看,中国东部地区的渔业碳排放效率值最高,其次是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最低。就时间演变趋势而言,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渔业碳排放效率均呈逐渐提高的态势。(2)面板回归结果显示,技术创新能够与三种环境规制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从而促进渔业碳排放效率提升。(3)面板门槛模型结果表明,将环境规制作为门槛变量时,技术创新对渔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门槛效应。(4)空间计量模型结果显示,技术创新与环境规制的互动协调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特征。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文章以中国30个省份2005—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用熵值法测算了数字经济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回归模型和门槛效应回归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间数字经济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显著差异,具有东高西低的特点;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以及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非线性影响,影响程度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因此,应加大对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各地区资源要素的配置和联动,加快农业技术科技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了解公路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可以为城市规划和交通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本文基于201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耦合协调模型测度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研究公路基础设施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重庆和成都远高于其他城市,其余协调发展水平较好的城市主要集中于“双核”周围;公路密度与城市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人口密度为负相关,而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教育水平等都呈正相关;长期来看,公路密度的增加对城市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依然显著,且呈现边际效用递增的趋势;当公路密度小于2.043时,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系数为0.118,而公路密度超过2.043时,影响系数则增加到0.144,说明公路密度对城市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呈现出逐渐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当地应长期重视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响应国家路网建设,差异化制定投资发展规划,推动交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基于土地市场交易和城市创新指数数据,从工业结构调整视角,探讨地方政府选择性供地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路径。研究方法:中介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研究结果:地方政府选择性供地能显著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尤其是对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促进作用更明显。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工业结构调整是地方政府选择性供地影响城市创新的重要路径,同时该影响路径存在非线性效应,即当工业结构优化度超过门槛值时,选择性供地对城市创新具有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应结合地区发展定位和比较优势引导地方政府合理选择供地策略,完善财税制度和政绩考核体制,约束地方政府无差别供地行为;完善工业用地差别化供给政策,构建企业准入门槛体系,引导地方政府选择性供地策略促进城市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骏  彭苏雅 《水利经济》2021,39(4):8-13
基于我国2010—2019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新型城镇化、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新型城镇化、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新型城镇化、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本区域和相邻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交互作用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推动相邻地区的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面临转型的当下,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化解水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的资源供需矛盾,提高经济生产效率和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03—2014年中国省际年度数据,采用面板随机系数模型实证检验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显著的影响为正,而中部地区为负。在此基础上,采用了门槛回归模型,进一步验证了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经济增长效应的因素的门槛特征,并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技术吸收与创新能力这三个方面分别测定了引发对外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门槛水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理论阐述数字化发展、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共同富裕三者关系的基础上,以200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了农村数字化和共同富裕发展指数,运用系统GMM、中介效应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农村数字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农村数字化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正向作用在不同地区间具有一致性;数字技术还可通过赋能农业生产间接促进共同富裕,即农业技术进步在农村数字化促进共同富裕中具有中介效应,其占比达21.63%;农业技术进步对共同富裕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农村数字化双重门槛效应,随着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农业技术进步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不断增大;此外,当前农村数字化与农业技术进步间的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大发展潜力,且二者在不同共同富裕发展层次上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因此,应积极推进农村数字化建设,加快区域间农业技术的创新、转化与扩散,提高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的耦合度,助推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