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乡村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举。数字时代技术赋能乡村治理以“价值—制度—技术”三重内在逻辑为遵循。然而,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实践面临观念与思维转向滞后、主体与权力关系失衡、制度与结构冲突制约、技术与资源整合阻滞等层面的赋能困境。为此,数字时代技术赋能应以理念为前提,突出价值引导与思维转向;以组织为根本,调整优化结构与参与机制;以规范为关键,明确主体地位与技术定位;以保障为基础,强化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为纾解路径,以此赋能乡村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2.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彰显出技术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的融合效应,折射出国家政权深度介入基层治理的制度导向以及善治转向。在国家政策关照下,智慧农业建设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保障;数字乡村工程为城乡共同富裕奠定技术基础;职业农民培育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技术主体。然而,在技术深度嵌入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延展出基层数字治理体系构建的各种问题场域,要求以系统思维、科学思维和法治思维为指导,通过党建引领下的规则治理、政府助推下的合作治理、安全保障下的技术治理以及村社主导下的文化治理,保障农村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信息安全,进而增进农民权能,推动城乡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社会力量作为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主体,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政府对乡村治理的有效补充。社会力量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生态效益、促进文化传承与融合、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丰富农民增收途径等作用于乡村产业、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乡村治理和乡村人才等多个方面,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对社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进行了实践探索,并且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政策法规迟滞、主体意识不强、乡村融入困难、监督激励缺位等突出问题,需要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主体意识、探索融合路径和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举措,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文章以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为研究对象,聚焦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以期通过分析青山村“未来乡村”发展模式及相关做法,为全国各地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进行有益探索,也为新时代贯彻“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提供借鉴样板。 相似文献
6.
7.
本文以陕西YL现代农业园区西村为典型案例,以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为社会背景,以农业技术为切入点,以文献分析、村民访谈与实地调查的有机融合为研究方法,通过对农业技术应用的社会基础与运作机制的描述与分析,探讨乡村社会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产业结构等方面变迁的内在实践和逻辑,以及乡村社会发展变迁的动力与趋势,从而认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寻求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本土化解释。 相似文献
8.
数字赋能已成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支持,其关键不仅在于数字技术广泛内嵌于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服务于数字技术应用与治理数字技术的制度容量至少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从理论层面看,受数字技术运行机制与乡村治理客观规律的双重制约,数字技术通过提供信息、重构流程、促进互动、强化监管赋能乡村治理,但其存在明显的能力边界;从实践层面看,由于数字技术变革与乡村治理制度变革的不一致以及赋能过程中技术逻辑与治理逻辑的相冲突,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逻辑链中存在着技术能力与制度容量之间的严重失衡。消除数字赋能治理的多重困境,需要建立一整套与技术能力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构建涵盖保障数字赋能、治理数字赋能、超越数字赋能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9.
数智赋能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当前数智赋能乡村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引进数字人才、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加强数据支撑体系建设等路径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10.
预制菜加工是食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新型态,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本文基于乡村产业振兴产业体系构成、产业要素支撑和产业功能作用的视角,构建了预制菜加工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框架,剖析了赋能作用产生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聚合经济和分工经济四大增效机制,并对预制菜加工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以预制菜加工为依托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要分类有序推进产业技术研发创新、加强标准制定和行业监管、强化产业发展规划引领、增强乡村经营主体参与预制菜加工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乡村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促进农作物丰收,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虽然短时间可以达到丰收增产的目的,但是造成水污染、土地板结、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绿色种植技术是采用综合技术,其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生长的环境,降低农药化肥的用量,降低农作物的...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在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次飞跃。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技术以多种形态嵌入乡村产业发展实践中,从多维度赋能产业发展。文章试图通过地域特点,深入实地考察,收集整理真实的数据信息,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乡村振兴现实发展图景提供基础研究;紧扣实际成效,从典型案例出发,探析黔南州乡村振兴发展创新典型经验,为破解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困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基层治理呈现新的治理形态。本文基于对杭州市涝湖村“鹰眼盯”数字治理模式的案例分析,提炼出乡村基层数字治理的三重实践机制。研究发现:互动是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数字赋能使得乡村基层组织与村民之间的互动朝着互动主体自主化、互动方式技术化和互动内容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传统信任模式逐渐向数字信任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乡村基层治理透明性和回应性的提升促进了村民信任重建;整合则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动态过程,通过数字赋能,乡村基层实现了空间、结构和数据的再整合。此外,数字技术嵌入也给乡村基层治理带来种种挑战,如数字“负能”、“数字形式主义”、村民数字素养差异以及长效发展困境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将“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继续部署乡村振兴战略主要任务,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农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具有强大生态、经济功能的林业资源禀赋可以很好地赋能乡村振兴。文章以绵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调查数据为例,分析绵阳市林业生态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与困境,提出了林业生态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对策,以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近代山东农业仍属于传统农业范畴,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如气候、土质、河流、灾害影响极大,农民只能“靠天吃饭”,因而极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这种改造自然的能力较之中国古代仍没有根本的改观,农业技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与此相适应,近代山东农业更表现为一种“绝对过密化”(即亏本),这在家庭式农场(包括佃农农场和小自耕农农场)与经营式农场都是相同的,甚至后者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持续降低表明我国的农业技术路线可能出现偏差,这不仅会制约乡村产业的发展,甚至还有可能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为探索新时期中国农业技术路线,文章首先提出"质量导向"与"成本导向"两条技术路线,并以"成本导向"技术路线为基础,推演中美农业比较优势变化,提出乡村振兴技术路线假说;其次,收集中美两国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实际验证,结果表明:成本导向技术有效提升了美国的农业竞争优势,但降低了中国农业的竞争优势;最后,对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技术路线进行了探讨,指出"质量导向"技术路线更有助于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乡村地区面临着人口流失、农业发展困难等问题。基于此,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实现城乡发展协调、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兴起,为解决农村发展困境、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可以丰富农村发展模式、提升农村经济效益、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产力分化的农村社会阶层重塑及其影响——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观察》2017,(5)
农业改革的推进使农业经营者呈现以生产力的分化为基础的阶层重塑,这种重塑对农业经营者和农业经营过程影响深刻。各阶层因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生产目的的不同而产生了异质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其中以大资本为基础、以企业式规模经营为手段、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大规模经营与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其它阶层的需求之间存在本质性冲突,即资本大生产与家庭小生产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具有不可调和性,并且这种冲突由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层面扩展至了社会层面,加剧了阶层间的冲突。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呈现出反映阶层力量结构的重塑趋势,即朝更有利于资源俘获能力更强的大规模经营者的方向重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