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空间差异格局与质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顺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和谐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在探讨基本公共服务内涵的基础上,以教育服务、文化服务、卫生服务、信息化服务、生态环境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社会保障服务7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我国市级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用熵值法对我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除拉萨)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城市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总体不高,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逐步降低的特点;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较高的城市呈"群"状分布,与城市群有较好的拟合;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城市规模存在对应关系;公共服务水平各单项水平不均衡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区域人类发展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覃成林  罗庆 《经济经纬》2004,(6):49-51,86
本文根据中国国情构建了一个新的人类发展指数。运用该指数对1992—2002年中国大陆各省区之间人类发展差异进行分析,获得如下结论:第一,全国及各省区的人类发展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同时,各省区之间人类发展水平的差异呈缩小趋势。第二,全国人类发展水平东高西低的格局不断强化。人类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集中在东部地区。第三,各省区间人类发展速度相差较大,大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第四,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内部人类发展的差异趋于缩小,但是缩小的速度不一。东部地区内部人类发展差异缩小的速度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小。第五,人类发展水平及增长速度按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东部、中部、西部。而且,东部与中部、西部的人类发展水平差异趋于扩大,中部和西部之间的差异基本保持稳定。第六,各省区之间人类发展总体差异在缩小的同时,出现了两极分化且程度扩大。因此,在未来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导向,把提高人类发展水平、缩小区域之间人类发展差异作为主要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测度及空间格局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山东省17个地市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集对分析模型对2012年山东省17地市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进行了测度,并对其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就基本公共服务类型划分而言,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优秀的为青岛、东营、济南、威海、烟台、淄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良好的地区为滨州、潍坊;基本公共服务中等水平地区为莱芜、济宁;基本公共服务较差地区为德州、泰安、日照、枣庄、临沂、聊城;菏泽基本公共服务最差。2就空间格局特征而言,呈现出沿着胶济线形成基本公共服务质量高水平地区,胶济线两翼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较低的特征;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相比,沿海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要远高于内陆地区;次级区域相比,半岛地区最优,其次是鲁中地区,再次是鲁西北地区,鲁南地区最差;就内部差异而言,半岛地区内部差距最小,鲁南地区次之,再次是鲁中地区,鲁西北地区最大。  相似文献   

4.
熊兴  余兴厚  陈伟 《技术经济》2016,(8):99-105
在分析三峡库区地区特殊性的基础上,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视角,构建了三峡库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TOPSIS综合评价方法,探讨了三峡库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现状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就空间格局特征而言,三峡库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就基本公共服务内容而言,三峡库区的基础教育均等化程度较高,但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基础设施的地区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系统科学视角,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8—2017年我国31个省(市、区)(不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与城镇化质量、区域经济质量的发展变化特征之间具有一定关联性,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滞后于其它两个子系统发展,且滞后期大约为2年;②2008—2017年,我国各省(市、区)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关系总体比较稳定,且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明显;③从风险因子探测结果来看,人均GDP、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货物进出口总额是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因子交互探测结果来看,双因子交互作用要强于单独因子作用;④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是由基础设施支撑力、资源集聚力、经济拉动力、政府调控力、市场推动力、社会促进力等多元驱动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顺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和谐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服务、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作为一级指标,配合采用16个二级指标构建了省际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用泰尔指数对我国2000-2012年各省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项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省际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非均等化现象严重,而且不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等化现状及趋势存在显著差异,省际间经济发展与财政能力的差异以及政府决策者的执政理念与行政作为成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非均等化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7.
该文采用全国大规模调查数据,检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分布水平。结果表明:我国公众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整体水平不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基本公共服务分配不均衡和享用不普惠较为明显;资源配置区域差距大,表现在东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充足、分配均衡、获得可及和享用普惠的程度显著高于东北、西部和中部;住房保障服务、劳动就业服务、基本社会服务与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满意度较低;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与客观绩效并非正向关联,揭示东部和城镇居民公共服务需求可能已由规模效率的追求转变为质量的渴求,西部和农村居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尚停留在保基本和均等化的数量层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性公共服务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综合测度中国各省区社会性公共服务水平和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对1990年以来其特征和变化的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社会性公共服务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有一定的耦合性,但经济发达地区社会性公共服务总体水平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社会性公共服务区域差异小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区域间差异总体上偏大且近期呈逐步扩大态势;社会性公共服务区域差异的变化过程受区域经济差异、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和社会性公共服务发展的滞后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9.
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2010—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及环保减灾五个维度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熵值法、Moran指数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总体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但维度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服务和环保减灾服务是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升的核心驱动力,而教育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则成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升的短板。(2)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区域差异显著,整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分布格局,且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关系。(3)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本地区和邻近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升具有促进效用;农村人口密度则对本地区和邻近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升具有负面影响;城镇化对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具有相反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鹏飞 《时代经贸》2009,(11):42-42,46
我国由于东部中部及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在公共品供给方面就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距带来了区域之间的不和谐,不和谐影响了社会公平,制约了经济进一步发展,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不利于落后地区的发展。因此,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尽快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积极而稳妥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由于我国实行社会保障属地化管理原则,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由地方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障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小、水平低、负担重、抗风险能力差,这不仅不利于区域社会协调发展。而且背离了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完善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是缩小社会保障制度区域差异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地带性差异和省际差异,然后选用了各省、市、区2001,2003,2005,2006,2007五个时间断面有关入境旅游业、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交通运输水平、旅游接待水平、旅游资源等方面的指标,用SPSS软件做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入境旅游业发展受到对外开放水平的影响最大,其后依次是旅游接待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水平、旅游资源.文章还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对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时空演化及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公共服务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既是加速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也是大众旅游时代的必然选择。文章把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看做包含服务主体、设施、方式和制度的有机体,构建了旅游公共服务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2010—2014年我国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和时空分异的演化分析。研究表明:我国旅游公共服务空间分异明显,"东—中—西"三大区域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差异随时间不断增大;2010年以来我国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其相对差异呈现"N"型,绝对差异呈现"倒U"型,旅游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存在障碍。最后,文章引入生态系统评估的"障碍度"模型,从影响区域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主要微观因素、宏观因素层面上进行了探讨,拟为我国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论构建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经济由各地区区域经济有机耦合而成。区域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平稳、健康、高效运行的前提。作为地区经济很不平衡的多民族大国,区域协调发展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亦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区域协调发展,除依靠科学布局、制度建设、政策支持外,还有赖于区际良性互动机制的健全,最主要的是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我国各省(市、区)域内部发展条件地区差别大,现有发展状况差异和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水平的差距亦很显著,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推进省(市、区)域内部区域协调发展,同样是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王鹏飞 《时代经贸》2009,(12):15-16
我国由于东部中部及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在公共品供给方面就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这就要改革公共品的供给机制,通过对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改革,完善我国的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全国31个省区1993—2011年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系统面板数据,借鉴物理学领域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GIS分析对全国各省区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演变格局分析。研究发现:(1)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发展上升态势且发展态势趋同,二者阶段之间及内部发展速度存在差异,入境旅游流发展水平阶段增长率较区域经济阶段增长率快,且阶段发展水平标准差极化态势较强;区域经济阶段标准差极化态势较弱。(2)各省区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较为一致,耦合协调度阶段增长率均在20%以上,阶段标准差演变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增速在减小。(3)各省区耦合协调度格局实现了由严重失调至初级协调区间的跨越,总体向协调趋势继续演变,但阶段内部二者协调度类型又有所交叉。(4)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区域政策等因素是造成区域耦合协调度格局及其差异的主要因素,但在不同阶段,上述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研究结果对进一步丰富旅游流研究内容,明确各区域耦合协调度阶段发展特征及其差异性,耦合协调度格局层次性及演变趋势有一定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的城镇化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核心,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则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核心环节。本文采用2003年-2013年的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研,究城镇化中政府公共投资和城乡人口迁移的相关性,分别运用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的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研究结果发现城乡人口迁移和公共产品供给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但在东中西部则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而提高城市公共供给水平可以有效促进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  相似文献   

18.
通过选取15个副省级城市为研究对象,使用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和法,测出1997—2003间各城市年度区域城市化综合水平。比较综合水平空间差异得出,东部发展持续领先于中西部城市,但中西部城市之间差异并不明显;由南至北的梯度差异格局显著,中部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城市群间差异较为突出。通过比较城市化子系统水平空间差异及其变化,发现城市化空间集聚水平与综合水平差异较为一致,经济增长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及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空间差异较为突出,但社会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较小。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城市化历史基础、全球化的区域响应、制度创新的地区差异以及城乡与区域管理体制是空间差异形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许月卿  贾秀丽 《经济地理》2005,25(5):600-603,628
选取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社会经济指标,通过计算其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威廉森系数、最大与最小系数,对中国1978-2002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行了动态时序分析,定量评价,了近20年来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采用经济区位酶指标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990年以前中国经济区域差异程度在减小,1990年以后经济区域差异程度扩大,社会消费水平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在空间格局上,经济发达区由过去的东北地区扩展到东部沿海地区,1970-1980年代区域差异表现为经济发达区、经济发展区、经济落后区之间的差异,而到1990年代主要表现为经济发达区和经济落后区之间的差异,两极化趋势明显,区域差异程度加大。  相似文献   

20.
运用综合指数法构建了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指数,考察了2007—2015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绩效水平,并采用泰尔指数法对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省际差异进行测度与分解。结果显示:中国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绩效存在较为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绩效水平整体上高于中、西部地区,且该差异在样本期间呈U型扩大态势;平均68%的总体差异来源于区域内差异。最后指出,在环境分权体制背景下,政府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和环境治理努力程度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