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结对帮扶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和关键创新。后扶贫时代结对帮扶机制完善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更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河南省潢川县为案例,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剖析县域结对帮扶组织过程,并基于现存问题构建衔接路径。研究发现:脱贫攻坚时期,县域多元主体参与扶贫过程,通过稳定结对、持续帮扶等方式,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促进了区域产业发展。但目标考核导向下的个体脱贫成效聚焦,导致政策实施瞄准欠佳,引发扶贫资源配置倾斜及区域发展失衡。结合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的特征,提出结对帮扶的“角色转型—信息化改造—体系重构”框架,依托“县—乡—村—组”多维尺度,构建乡村治理精细化目标导向的县域结对帮扶网格化管理体系,助推结对帮扶模式转换与政策衔接,促进后扶贫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扶贫车间是长期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中所产生的新的扶贫平台,能够实现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的有机统一。文章重点从扶贫车间的作用、运行模式、成效、存在问题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能为扶贫车间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7,(12)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程度的贫困户,开展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鉴于此,文章以扶贫、脱贫、返贫阻断理论为指导,以福建省建瓯市为例,对精准扶贫过程中返贫阻断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提出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阐述建立返贫阻断长效机制的若干建议;通过创建健全的动态管理体系,从而促使城乡的经济发展达到小康社会的目标,希望对扶贫、脱贫、返贫阻断提供可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全面小康后云南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14年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云南省取得了显著的脱贫成效,实现了绝对贫困人口的基本消除.2020年全面小康后,云南省即将面临相对贫困的治理问题.文章分析了云南农村相对贫困的总体趋势,通过调研发现治理的四大难点: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差,贫困地区的教育基础薄弱,农村贫困地区医疗保障能力不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问题,提出治理云南省农村相对贫困的可行路径为:优化产业扶贫的发展路径、强化对"扶智"的重视、增强基本医疗服务供给、构建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构建精准扶贫政策影响益贫式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2016—2019年宿迁市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数据,检验精准扶贫政策对村级益贫式增长与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1)在精准扶贫政策干预下,村级实现“强益贫式增长”,其机制在于,改变低收入农户生计模式、强化“三保障”、提升收入稳定性,而增强收入稳定性的中介效应最强;(2)帮扶措施实施广度与精准度较低造成扶贫项目收益减贫成效不足;(3)救助补助类收益能明显提升教育与医疗保障水平,但住房保障益贫性有限;(4)精准扶贫政策能促进较低收入农户实现更快增收,也呈现较强的县域益贫性。这意味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仍是难点,因此,应加大经济薄弱村产业帮扶力度,在提高贫困标准、强化分类施策的同时,提高帮扶精准度,探索建立综合性社会保障体制,提升精准扶贫政策的益贫式增长成效。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予了精准扶贫全新的机遇与挑战。该文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剖析了大数据与精准扶贫的关联本质,阐述了大数据驱动精准扶贫的内在机理。依托我国现阶段扶贫开发的现实背景与实践需求,以农村扶贫对象精准识别与返贫防范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多学科分析方法,围绕扶贫与脱贫这一精准扶贫中心工作,提出了大数据驱动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包括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扶贫方案的精准设计、脱贫成效的精准判别以及返贫行为的精准防范,旨在为我国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引。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后文简称《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即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按现在的标准,此次"脱贫攻坚战"的任务是实现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比英伦三岛总人口加起来还多700万.面对艰巨的任务,以习近平同志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伟大战略构想,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基层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诸如:部分扶贫政策不接地气,缺乏可操作性,帮扶力量不均,缺乏全面性,政府主导,贫困户缺乏主动性,返贫问题突出,缺乏长效性等问题.针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和不足,笔者从4各方面简要分析了一下原因.  相似文献   

8.
如今,我国的"精准扶贫"已进入攻坚脱贫阶段,精准帮扶力度空前,导致扶贫工作人员压力过大,加之贫困户自主选择困难难以为其推荐最合适的帮扶政策.因此,帮扶政策智能推荐技术为实现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这一目标提供了一定帮助,根据贫困户各项特征推荐最适合的帮扶政策从而制定最可行的脱贫计划.本文结合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技术,利用神经网络分类算法实现贫困户与帮扶政策智能匹配.  相似文献   

9.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降低了脱贫的质量与效果,加大了返贫的概率,在后疫情时代如何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是现阶段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政治任务.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例,结合相关文献及有关数据,归纳梳理了返贫的原因及疫情对返贫的影响,同时对后疫情时期返贫的治理进行探讨,从助力产业扶贫,强化产业升级;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完善风险灾害补偿机制;加强政策保障制度;建立返贫预警机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策略六个角度提出对策,从而破解返贫风险,巩固脱贫成果.  相似文献   

10.
陈杰  朱红根  翁辰 《财经科学》2021,(11):106-117
在后扶贫时代到来之际,有必要科学评估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户的增收效应,探讨增收机制,从而为后续的防返贫工作提供指导.利用2018年实地调查的微观数据研究发现:建档立卡政策的确能够有效提高贫困户的家庭收入.无论是建档立卡政策还是贫困村政策,其最终的落脚点均在于开发式扶贫.在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上,产业扶贫、金融扶贫以及就业扶贫均产生了正向作用,首先为产业扶贫,其次为金融扶贫,最后为就业扶贫.自2020年后,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要有效融合产业扶贫、金融扶贫与就业扶贫,努力保证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培育起来的扶贫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穷困区域、不同贫困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贫困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作为“互联网+”国家战略之一,“互联网+精准扶贫”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本文以武汉市渔樵村、罗汉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村进行全面实地调研,做出“互联网+精准扶贫”可能行之有效的路径探析,并基于政府的视角对农村扶贫工作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虽然集中连片少数民族困难地区每年脱贫的人口很多,但是低收入群体的返贫率非常高。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一种“扶贫、脱贫、再返贫”发展怪圈现象,贫困的脆弱性正是农村“扶贫、脱贫、再返贫”怪图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龙海波  黄纯 《发展研究》2017,(10):88-91
正安县作为武陵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同时也是贵州省“深度贫困县”,近年来在产业精准扶贫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主要包括:依托返乡创业示范,重塑正安创业精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推进特色产业联动,以文化引领产业发展;夯实产业文化基础,构建可持续扶贫模式.总体来看,通过精准招商实现吉他产业“从无到有”、推动吉他产业集群发展、依托吉他产业扶贫帮扶,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正安县脱贫攻坚的产业路径选择不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对其他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提供了四点启示:一是抢抓外部资源实现产业无中生有,二是依托特色文化筑牢产业扶贫根基,三是推进产业融合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四是整合要素资源联动推进脱贫攻坚.  相似文献   

14.
中国消除绝对贫困是对世界发展的重大贡献。 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精准扶贫方略的施用, 但根本上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功能发挥。(1) 制度取向是绝对贫困问题的综合施治与系统解决, 是短期纾困与长效赋能、政策兜底与内生脱贫的统一, 是普惠支持与精准施策的均衡。 (2) 制度建构逻辑是政府发挥战略先导作用与市场对发展脱贫渐进起决定作用的耦合互动。 中央统领与对口支援、 地方能动 “三位一体” 的举国扶贫体制, 从扶贫到脱贫的主体化、内生化发力, 从系统变革到微观干预的全方位帮扶, 从瞄准到施策、 赋能的一体化操作, 推动绝对贫困问题的超常规破解。 (3) 制度效能体现在脱贫退出的高质量、 长效性与内生动力上。 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政治保证的精准扶贫行动扭转了形式主义扶贫趋向, 相比其他国家取得了更全面、 彻底的脱贫成效。 贫困性质正发生新的变化, 防疫常态化带来新挑战, 消除剩余贫困, 提升脱贫质量、 管控返 输入为主的超常规减贫, 转为科技基建、 制度供给为主的乡村振兴与相对贫困管控, 实现贫困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扶贫“双到”开发工作启动以来,汕尾市克服贫困面大、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帮扶单位经费紧张等各种困难,在依靠自身努力和中山市的鼎力支持下,2010年底已使超过800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占全市总贫困户数的34.2%。汕尾市摈弃以往财政资金“撒胡椒面”式的“输血型”扶贫,注重完善制度,通过抓产业扶贫、建立扶贫基金会等帮扶方式,取得了良好成效。其经验可概括为以下五方面:  相似文献   

16.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举措。以贫困家庭发展韧性为切入点,构建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家庭发展福利的长期影响分析框架,并基于2011—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双重差分(PSM-DID)方法实证考察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精准扶贫政策显著提升了贫困家庭发展韧性,提升幅度达到6.86%,这一结果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的动态效应分析显示,精准扶贫成效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强化,政策实施后的第五年,贫困家庭发展韧性提升了11.66%。作用机制分析发现,精准扶贫效果兼具时效性与持久性特点。从静态视角看,精准扶贫政策提升贫困家庭发展韧性主要有提高家庭资产积累与促进人力资本培育两条路径;从动态视角看,精准扶贫政策有序保障了贫困家庭向上流动,从长远上降低了返贫概率。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地区的效果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该结论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塑造“韧性小农”以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反贫困斗争历经60年的风风雨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一直难以消除贫困人口返贫的现象,而返贫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理想的实现。经研究发现,导致农村返贫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贫困人口、扶贫资源、自然生态"三者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只有通过建立和推行"人口——资源——生态"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才能实现农村扶贫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进而遏制脱贫人口返贫。  相似文献   

18.
农业产业扶贫是我国多数贫困地区主要扶贫手段之一。在脱贫攻坚关键阶段,系统梳理我国农业产业扶贫相关研究,总结关于农业产业扶贫的组织模式、实现路径、存在问题以及长效机制等研究成果,剖析已有研究成果,理解相关经验启示,探讨今后我国农业产业扶贫研究趋势和重点领域。结果显示,今后我国农业产业扶贫研究应重点关注农业产业扶贫多元参与主体的互动复杂性问题,识别农业产业扶贫潜在风险,以提升农业产业扶贫绩效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9.
首先介绍中国低保制度与扶贫就业制度的历程,然后分析这些制度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新的政策,完善配套措施.结合不同的人群给出对策,政府政策帮扶与促进自我脱贫相结合,争取有条件的个人通过就业改变贫困,对于特殊困难帮扶也无法自主解决的,政府要重点扶持.低保政策和水平也要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9,(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理论,是我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部署。山西省是我国重点贫困区域之一,是"十三五"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扶贫脱贫任务非常艰巨。文章总结了近几年来山西省精准扶贫工作在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政策兜底扶贫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深刻剖析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