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治理"脱实向虚"这一经济热点问题,本文探究企业金融化对审计延迟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显著增加审计延迟.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经营风险、代理成本、业务复杂度的增加成为企业金融化增加审计延迟的可能路径,而且从金融化现象的时间轴(流动性)看,相对于短期金融资产,持有长期金融资产更能增加审计延迟.研究表明,审计延迟作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控股股东金融性质为切入点,实证考察了控股股东金融性质如何影响企业金融化。研究发现:(1)控股股东金融性质显著提高了企业金融化程度。(2)控股股东金融性质会影响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结构,主要提高了保值性金融资产的增长率;同时本文发现,控股股东金融性质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融资约束程度较轻的企业。这说明,金融控股股东投资金融资产的主要动机是利润追逐。(3)作用机理分析表明,增加母公司层面金融机构和房地产企业的股权投资,是金融控股股东提高企业金融化程度的重要影响渠道。(4)异质性分析发现,控股股东金融性质对企业金融化程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低、实体投资环境不佳以及不存在信贷歧视的企业。(5)经济后果分析表明,企业金融化与投资效率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且在金融股东控股的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边际效应更大。本文从控股股东金融性质的视角拓展了企业金融化微观驱动因素的研究,对政府引导经济“脱虚向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7-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债权人的视角,考察企业金融化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导致债务融资成本增加,且这种影响主要源于企业配置的长期金融资产而非短期交易性金融资产.从作用机制上看,企业金融化提升了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债权人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导致债务融资成本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缓解企业金融化对债务融资成本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文章以2007-2018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金融资产配置与盈余价值相关性关系,验证有效市场与功能锁定假说的适用性.结果 显示:金融资产配置显著降低了盈余价值相关性,支持有效市场假说,而非功能锁定假说.机制检验发现,挤出实业投资、加剧经营风险与降低盈余信息质量,是有效市场下实体企业金融化造成资本市场信息效率损失的作用路径.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资产配置与盈余价值相关性的负向关系更可能表现在可持续盈余、标准化交易类金融资产与非战略性金融资产上,同时受金融市场化水平与金融活动阶段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中国会计准则变迁缓解"功能锁定"问题及保障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内在逻辑,从金融化趋势下的信息环境视角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效果提供间接证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A股非金融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18年非平衡面板数据,研究金融资产配置对企业杠杆率的影响,探究了在融资约束条件改变及所有权性质不同时,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杠杆率的影响效应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金融资产配置的降杠杆效应对于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有所不同.2016年以前,金融资产配置降低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中表现更显著;2016年以后,融资约束有所缓解,非国有企业降杠杆效应相对减弱,降杠杆效应在国有企业中表现更显著.本文认为,非货币性金融资产快速增加是非国有企业金融资产配置降杠杆效应减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A股非金融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18年非平衡面板数据,研究金融资产配置对企业杠杆率的影响,探究了在融资约束条件改变及所有权性质不同时,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杠杆率的影响效应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金融资产配置的降杠杆效应对于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有所不同.2016年以前,金融资产配置降低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中表现更显著;2016年以后,融资约束有所缓解,非国有企业降杠杆效应相对减弱,降杠杆效应在国有企业中表现更显著.本文认为,非货币性金融资产快速增加是非国有企业金融资产配置降杠杆效应减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随着金融资产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多,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出现使企业在享受高杠杆效益的同时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一些国际巨头公司纷纷倒闭,更引发了新一轮全球金融动荡.金融资产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企业应从完善企业外部金融市场环境和加强英自身风险应变能力两方面进行金融资产管理.  相似文献   

8.
如何认识影子银行在经济健康发展中的影响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的视角考察了影子银行发展对企业投资行为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影子银行发展使得企业更加倾向于实业投资,而非金融投资.机制检验发现,影子银行发展通过提升企业现金流水平,进而促进实业投资,并提升了企业未来业绩,而对金融资产的投资则降低了企业未来业绩.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长期金融资产,影子银行发展对企业持有短期金融资产行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同时银企关系是影响影子银行发展与企业投资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本文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影子银行与企业投资行为选择的关系,同时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定位和实业脱实向虚风险的防治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选娟  林宏妹 《金融研究》2021,490(4):92-110
作为我国重要的住房保障制度,住房公积金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鲜有研究。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probit和tobit模型,检验住房公积金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住房公积金能显著提高有房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可能性和投资比重,但是对无房家庭的风险金融资产投资则无显著影响。研究其影响机制发现,住房公积金会提高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户主风险偏好,从而促进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本文研究结论对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引导居民家庭合理投资风险金融资产和实现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07~2018年我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估计法,研究杠杆率在金融资产投资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的中介效应影响,分析金融资产投资、杠杆率、企业风险承担三者之间的传导链条。研究发现:杠杆率在金融资产投资与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金融资产投资增加会直接导致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上升,同时也会通过提高杠杆率间接地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本研究丰富了实体企业金融投资后果的相关文献,为实体企业的投资决策以及风险管理提供了参考,也为监管部门去杠杆防风险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许阳  赵爽 《金融与经济》2021,(12):23-30
以企业配置金融资产作为研究对象,选用2009—2018年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探究金融资产配置水平对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性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企业配置金融资产与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性之间呈倒"U"型关系,且真实盈余管理在其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企业配置金融资产与分析师预测准确性间的倒"U"型关系主要存在于内外部治理程度较差的企业.同时,分析师实地调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对过度配置金融资产企业盈余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具有金融经历的董事长是否显著影响企业金融资产配置?通过区分董事长是否具有金融投行工作经历,利用中介效应、分组检验以及多种稳健性检验方法,实证研究发现民营企业董事长具有金融经历促进了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具有投行经历对长期金融资产配置的促进作用更强,主要的作用机制是“套利动机”而非“储蓄动机”;董事长金融经历的作用在成熟期企业中、营商环境较好的地区更显著,并且能降低金融资产配置导致的财务风险。通过研究丰富了高管特征经济效应及企业资产配置领域文献,为宏观“脱实向虚”的微观成因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实体企业信用风险视角,本文探讨金融资产配置效果,并考察管理者团队特征对金融资产配置效果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增加金融资产配置可减少实体企业信用风险,但长期看,金融资产的风险缓冲作用在逐渐减弱;管理者团队年龄越大、任期越长的企业,越倾向于增加金融资产配置,这有助于减少实体企业信用风险,而管理者团队学历对金融资产配置与信用风险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董事长年龄越大、任期越长,管理者团队的年龄及任期对金融资产配置效果的影响越弱。本文研究拓展了实体企业配置金融资产的经济后果分析,对优化管理者团队结构、降低企业信用风险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企业进行金融资产配置,一方面能够为企业提供流动性,缓解融资约束;另一方面也因投机动机而占用企业流动性资源,加剧融资约束,对实体投资造成挤压。这是形成企业金融化的"投资挤出效应"和"蓄水池效应"两种现象并存的内在机制。为衡量这种内在机制,本文使用2007—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样本,对金融资产配置的流动性管理效应展开分析。结果显示: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收益会推动超额现金的持有,通过超额现金的中介效应引致了融资约束程度的缓解;而企业持有金融资产行为则产生相反的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典型的公司治理机制中,无论是外部股东的投票机制,还是来自内部的代理成本与高管持股机制,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金融资产配置产生的流动性效应。  相似文献   

15.
企业遭遇非处罚性监管后,在金融资产配置上会作何调整以适应压力情境下自身的投融资需要呢?本文基于交易所发放财务报告问询函的实证研究发现:财务报告问询函会提升上市公司金融资产配置水平,并且短期金融资产增长更快.进一步,问询函中即使涉及金融资产问题,企业金融化水平仍会提高;压力情境下,企业金融化内在的真实动机在于发挥"蓄水池"作用,融资约束发挥了部分中介机制.最后,遭遇问询的实体企业通过"盲目"的金融化并没有改善整体业绩,却损害了未来主营业绩.本文从企业金融化视角对非处罚性监管的经济后果研究形成有益补充,同时对强化证券交易所一线监管职能,关注重点企业"脱虚向实"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融资挤占视角研究发现:地方债扩张会抑制企业持有金融资产尤其是短期金融资产,这表明减持金融资产在信贷环境紧张时发挥了流动性补充功能;这一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小规模企业、实体投资较多的企业中更显著;在市场化水平更高、政府与市场关系更友好的地区、企业所在地级市与外省相邻以及货币环境相对宽松时,上述抑制作用更小。这些结论为辩证看待企业金融化、政府转向精准用债、保护市场主体和推动信贷市场统一建设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7.
杜勇  眭鑫 《会计研究》2021,(2):102-119
本文从股权质押的视角切入,基于2007-2016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与实体企业金融化呈倒U型关系,即随着股权质押比例的增加,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比例先增后减.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此外,进一步识别了在股权质押下控股股东的"掏空"动机与规避控制权转移风险动机.在金融化偏好检验中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更可能促使企业配置具有投机性的、容易变现的短期金融资产,从而规避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风险.在经济后果检验中发现,股权质押比例较高时,企业会持有更多现金以预防不利情况.本文研究结论对于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控股股东专注于企业长远发展和投资者做出合理投资决策均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09—2020年沪深A股2462家非金融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从企业金融资产持有和金融渠道获利双重视角出发,实证检验我国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无论从企业金融资产持有角度还是从企业金融渠道获利角度衡量企业金融化,均发现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活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融资约束、现金持有在企业金融资产持有和企业创新活动之间存在遮掩效应,现金持有在企业金融渠道获利和企业创新活动之间存在遮掩效应,融资约束、盈利能力在企业金融渠道获利和企业创新活动之间存在中介效应,盈利能力在企业金融资产持有和企业创新活动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企业金融化在创新技术依赖程度、企业成长性、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资本结构方面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家庭金融资产持有与居民收入阶层变化密切相关,家庭个体特征、教育与金融素养、信息获得均对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产生影响,但近年来金融体系中最大的变化是数字金融的发展,投资便利性大大增强,投资体验不断提高,居民随时随地即可完成金融投资。因此,本文从金融供给侧角度,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的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对家庭金融资产持有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影响了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持有比例,并提高了风险资产投资占比,其中数字金融对农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更大,发挥了普惠金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层次和市场结构升级的深度。本文在分析我国金融资产结构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优化的可能性,认为中国的金融资产结构调整应该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改革入手,加大改革力度,改善经营质量,通过金融创新丰富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增加赢利空间来提高运营效率。同时拓宽非国有企业融资渠道,深化资本市场建设,发展资产证券化,由此提高金融资产的整体质量与稳定性和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