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一些陷入危机的大型金融机构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问题进一步显现。通过对危机进行反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等国际金融监管组织提出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概念。本文介绍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标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带来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分析,对有关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改革建议进行了评述,并对加强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金融机构国别风险成为世界各国监管当局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国别风险的不可抗性、复杂性、危害性等角度分析了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监管的必要性。鉴于我国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监管体系不健全、法律基础薄弱、信息系统滞后,必须从树立国别风险理念、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监管体系、创建国际合作机制等方面入手,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监管体制。  相似文献   

3.
窦魁 《北方金融》2023,(3):10-13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其经营和风险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金融体系整体稳健性。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制度,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政策发展,分析了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面临的监管约束和资本补充情况,从加强内源性资本补充、合理推进外源性资本补充等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宏观审慎监管将整个金融体系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重点关注对金融稳定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并由监管当局采取针对性的监管措施,维护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包括宏观审慎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安排三大要素.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应从建立宏观审慎框架和宏观审慎分析系统着手,并注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5.
商业银行抵押贷款问题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抵押是商业银行重要的信用风险缓释技术之一。本报告分析了本轮经济增长中抵押贷款的增长趋势及其风险,比较了国内13家金融机构内部有关抵押的管理制度以及各监管当局现行的抵押监管要求和香港金融管理局抵押品监管指引,指出商业银行要根据抵押资产价格走势调整抵押率、准确定价、充足拨备,避免经营的剧烈起伏。监管当局也要加强经济景气分析和有关抵押资产价格走势分析,对抵押率进行监测,并制定有关抵押问题的监管指引。  相似文献   

6.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为增强金融机构经营的稳健性,各国监管当局普遍加强了金融监管力度。其中,通过压力测试考察大型金融机构在极端情景下的风险抵御能力,成为各国监管当局关注的重点。与国际银行业相比,我国压力测试工作的起步和实施时间较短,运行机制还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本文从基本特征、风险情景设定、风险传导机制以及风险抵御能力四个方面比较分析了美国、欧元区和英国银行业压力测试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中国银行业优化压力测试框架体系的五各方面:优化风险因子的设定、修订静态假设、构建统一透明的风险传导机制、完善测试结果评估、建立对不达标银行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7.
肖崎 《济南金融》2012,(1):17-22
金融市场流动性的逆转以及金融机构所具有的高杠杆率、高关联度特征,共同催生了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使得现代金融体系的风险产生和传递完全呈现出新的特征。监管当局需要研究现代金融体系中更为广泛的、复杂的系统性风险的触发点,加强对金融市场中系统性风险的认识和防范,协调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管理,加强货币政策的金融稳定职能。  相似文献   

8.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既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对金融稳定的挑战。报告按照经济职能和业务活动对金融科技进行分类,分析了网络信贷、机器人投资顾问、批发支付创新、数字货币、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重要的金融科技活动,以评估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的潜在正反面影响。金融科技的积极意义包括:去中心化,增加非金融机构中介,提升金融体系的效率、透明度、竞争性和韧性,促进普惠金融和经济增长。金融科技潜在风险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方面包括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杠杆、期限错配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宏观方面包括传染性、顺周期性、过度波动性和系统重要性等。报告建议各国应当将金融科技纳入现有的风险评估体系和监管框架,并对监管框架进行评估,以减少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并提高监管效能。基于各方研究与政策盘点,金融稳定理事会认为金融科技目前没有对金融稳定产生直接影响,同时研究确定了十个值得监管当局关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被视为确保金融稳定、促进创新和帮助各国当局努力建立更具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英国金融体系未能幸免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暴露出英国金融监管框架同样存在明显缺陷。为此,英国政府决心对其金融监管框架进行改革,将基于系统整体的宏观审慎监管与传统的基于单个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结合起来。文章介绍了英国监管当局对其旧监管体系的反思,及新监管框架的结构与运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国际金融业监管新趋势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陶诚 《福建金融》2013,(10):4-11
影子银行体系由于自身的脆弱性及处于监管灰色地带,潜藏着一定的风险隐患,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对金融体系稳健性和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概括了影子银行体系的类型、特点及国际监管经验,从信用创造机制入手,分析了其金融不稳定性及扩张机制,并提出防范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于金融体系设计,理论界一直存在两种观点,即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核心抑或以资本市场为核心,两种体系各有其优劣。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现状,并对其长远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融资需求多元化,准金融机构应运而生且发展迅速。准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满足了市场需求,但由此也引发了一些问题,潜在金融风险增大,给区域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新挑战。本文从描述福建省准金融机构的现状入手,分析准金融行业发展和监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结合福建实际提出创新监管体制机制、完善技术支持体系、强化风险管控制度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机构经历了争建网点、抢占地盘到精简机构、淡出市场的过程,这一过程说明我国金融机构网点设置缺乏总体规划,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和退出的监管亟待加强,商业银行必须调整自身的风点战略。按照效益性、分散性、重点发展、有利于竞争等原则设置金融机构网点;金融监管当局在审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和退出时必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并适当抬高市场准入的门槛,强化对金融机构网点的监管。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大的缺陷之一是金融机构行为风险管理不足,监管部门行为监管与消费者保护不足,工作中造成的被动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应该建立我国独立的金融业行为监管与消费者保护机构,强化行为监管工作体系,加强金融消费者、投资者保护。  相似文献   

15.
邹新京 《西南金融》2011,(11):54-56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监管缺失、过度自由化对一国金融体系可能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加强对金融业系统性风险的监管、遏制过度投机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新趋势。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完善金融业微观审慎监管、全面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大背景下,立足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上市金融机构监管为切入点,分析我国金融监管难点及其内、外部原因,并从总体策略和具体对策层面提出监管思路和对策建议,探索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效率和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增加了金融体系的关联性,加大了系统性风险。后金融危机时期,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对金融监管的缺陷提出了改革方案,强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以提高风险监管和危机处置能力。我国应借鉴欧美国家的改革措施,从宏观审慎的要求入手,关注可能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稳定的风险因素,从更为全局的角度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完善和提高我国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深刻认识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需要在现有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巴塞尔协议Ⅲ对全球银行业控制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提出了更严格的监管要求。本文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通过梳理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金融创新监管、影子银行监管等角度,对如何在遵循巴塞尔协议Ⅲ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充分发挥银行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毅 《武汉金融》2001,(6):31-34
金融机构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微观基础,其内部控制的完善与否直接着影响一国经济金融的稳定与发展,从整个金融监管的体系来看,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是全方位的,外在的监管,维护金融业正常运用的秩序,防止了现系统性或在区域性的金融风险,但其监管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金融机构实施谨慎经营来实现,金融同业自律组织的功能在于帝现行业内部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保护行业的整体利益,防止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的消极后果,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的作用则在于防范和规避风险,实现稳健与审慎经营,这是金融监管目标帝现的关键,也是监管当局监管的重点所在,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已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作为金融机构市场准入一项重要考核内容,也是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进行稽核检查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杨柳 《西安金融》2005,(10):24-28
本报告介绍了2004年11月成立的香港商业信贷资料库的涵盖范围、非法定强制、企业自主参加、银行全面参与、大型金融机构发挥积极作用等基本情况和银行共享信息、资料保密、信息利用等具体运行规则,HKMA也会根据银行向资料服务机构提供商业信贷资料及使用这些资料的具体程度,来评估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若HKMA认为某银行未适当使用资料服务机构的有关设施,HKMA可要求该银行限制其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以降低风险。对我们的启示:(1)征信业监管当局角色定位要准确;(2)金融机构必须明白信贷信息共享系统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公共产品,根本目的是为了金融机构稳健运行和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并不是在为央行等监管当局完成工作任务;(3)充分发挥大型金融机构在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存款保险机构等这些金融公共产品(金融基础设施)时的积极作用;(4)条件成熟时可推进我国征信市场体系的市场化运作程度;(5)征信体系的建设需要银行监管当局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空间维度宏观审慎管理这一角度出发.着重探讨了我国房地产业风险外溢对金融业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影响。通过深入分析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地方融资平台三者之间风险传导的机制和路径,本文认为,当前我国宏观审慎管理的空间维度需要重点关注金融机构共同风险敞口过度集中于房地产业及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并提出我国空间维度宏观审慎管理的相关政策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金融支持的严格监管。重点防控房地产信贷的集中度风险;同时,需深入推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防控,不断弱化投融资平台与金融体系之间的风险关联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