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和一般的输入式扶贫方式不同,它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扶贫方式,是精准扶贫一个长期有效的方法。本文基于中国精准扶贫的背景,对寿县的旅游扶贫资源、目标人群等进行了识别,提出了市场识别机制和模型并构建了科学的框架。研究发现,寿县旅游业的发展在扶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直接惠及寿县人民。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越发提升。乡村旅游一直都是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能够有效带动地方的经济建设,为公民提供更为广泛的经济收益。而旅游电子商务+技术的出现则为当前乡村旅游以及精准扶贫的融合带来了更为巨大的推进作用,本文简单叙述了旅游电子商务+的基本特点,着重分析了在其背景下乡村旅游以及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的策略,以求能够为相关单位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振兴乡村的高度重视和美好愿望。而旅游精准扶贫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种极具创新性的重要途径。方法/过程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出发,梳理旅游精准扶贫的定义与相关理论,利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2001—2016年四川省的GDP和旅游收入两个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结论实证结果表明,四川省的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和单向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旅游扶贫效果的差异,对四川省的旅游精准扶贫提出相关建议: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发展高端绿色产业;创新旅游消费模式;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等。  相似文献   

4.
5.
6.
东川区是昆明市的贫困县区之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因此,针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现状,走出东川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困境,规划东川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发展路径,打造东川区的特色乡村旅游,使之成为旅游村中的精品,是加快该地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东部地区"富可敌国"的同时,河南、四川等中西部地区贫困问题依然严峻。当前,旅游业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之一,"旅游精准扶贫"一经提出,备受专家学者的关注。信阳市地处我国南北自然分界线上,作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有着不可比拟的区域交通优势、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以及深厚的红色文化内涵,但在实施发展旅游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过程中,还存在帮扶主体单一、政府主导化严重等问题。本文通过旅游精准扶贫内涵研究、国内外旅游扶贫经典案例借鉴,对信阳市旅游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8.
在全国积极推进精准扶贫的社会常态下,旅游产业在农村的精准扶贫发展战略中作了重要部署。旅游扶贫是一种新型的扶贫方式,其优势在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外力输血为内在造血,变被动生存为主动发展。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凭借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原始风貌的居住环境、古老的传统生活习俗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能够通过精准扶贫的协助,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本文通过对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的了解,根据研究地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德夯村旅游产业的基本现状,主要分析德夯村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的成效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而探讨提升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精准扶贫成效的建议。以此来说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下,旅游产业扶贫的实践对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在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及取得的成效为研究背景,分析将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有效衔接,并从发展区域经济、完善区域建设、挖掘文脉资源等方面提出对策,尝试为相关部门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精准扶贫政策要求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与精准考核,但地方政府实践中却存在着不精准执行现象,出现"任人唯亲"式脱贫、"靠贷"式脱贫、"低保"式脱贫和"捐款"式脱贫等错误行径。此现象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之结果,主要有对精准扶贫认识尚不到位,精准扶贫考核机制不科学,精准扶贫过程公民参与少,扶贫干部的素质高低有别以及扶贫反馈救济效果不显著。倘要在精准扶贫中消除这种不良现象,须推进全面认识精准扶贫步伐,改善精准扶贫基层考核机制,引入公民参与精准扶贫过程,规范扶贫干部的选培与退出,落实扶贫反馈的甄别与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前,创新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成为金融脱贫的重要战略取向。对于贫困人口众多的河南省来说,研究河南省金融精准扶贫的模式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河南省金融扶贫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并对河南省金融精准扶贫四大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可获得的金融资源较多,但创新能力不足。第二,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资金来源最多,但覆盖面最小。第三,以企业为主导的扶贫模式,自控性较好,但灵活性不足。第四,以社会扶贫组织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能充分利用社会上的资源,但管理机制不到位。本文在对四个主要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扶贫有利于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龙州县乡村旅游扶贫效益进行调查,发现在龙州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中,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参与满意度良好。龙州县乡村旅游扶贫经济效益获得认可,社会效益前景乐观,文化效益、环境效益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13.
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为了彻底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乡村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消除贫困,推进精准就业扶贫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的就业扶贫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实现精准帮扶,助力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并且要采取积极的对策应对。  相似文献   

14.
中国精准扶贫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减贫成绩向世界提供了贫困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支撑中国取得减贫奇迹的正是独特的制度优势与有效的治理体系,尤其是举国体制发挥了关键作用。自精准扶贫战略提出以来,党中央从扶持谁、谁来扶、如何扶及如何退等方面全面创新制度设计,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参与其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精准扶贫以党主导、高位推动、层层落实责任,以建档立卡和动态调整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因地制宜、多主体多举措精准帮扶,政府、市场、社会力量有机互动、相互协作,形成强大帮扶合力。另通过第一书记制度助推扶贫政策落实,通过加大资金供给与统筹使用强化投入保障,通过严格的监督问责与考核评估保证扶贫的准与实。精准扶贫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为世界贡献中国减贫经验等方面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精准扶贫是当下农村问题的一个热点,既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大事,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远期目标的切实有效的路径,它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而提出的一项贫困治理战略。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已有6年,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工作,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扶贫绩效考核中的各种原因,导致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因此,只有对精准扶贫的工作绩效考核标准进行准确研究,找到合适的考核标准,才能全面掌握扶贫效果,为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政策提供依据。为此,本文以精准扶贫工作绩效考核为理论依据,分析精准扶贫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1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我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而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关键。目前,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阶段。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利辛县长期以来都在为脱贫攻坚而努力。笔者通过实地走访深入了解当地致贫原因、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情况以及扶贫过程中的问题,针对问题加以分析总结了一些建议及对策,希望能为消除贫困和乡村振兴的实现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随着2020年的临近,各地区的扶贫工作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进入决战之年,电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十大工程之一,正在从政策、产业、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发挥着作用,带动着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电商扶贫体系地有序运行包括了很多方面,从农产品的供应到各渠道的销售以及各环节的服务支持,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农村电商主体的全面参与。本文以辽宁为研究对象,以政府、农户、企业等农村电商扶贫主体为基础,分析参与主体的互动与作用模式,分析电商扶贫微观体系运行模式,对今后电商助力辽宁省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金融精准扶贫一直以来都是各国所关注的重点话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致力于探索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途径.发达国家日本推出的农协合作金融模式,发展中国家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贷款模式已经帮助这些国家在解决贫困人口资金短缺的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国也在积极探索金融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宁夏"互助资金"金融扶贫模式、甘肃"双联惠农贷款"扶贫模式都为我省实施金融精准扶贫措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只有持续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才能够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才能让农民生活更富裕,才能让农村建设更美好.但因为多方因素的影响,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没有持续发展,还有可能存在倒退的情况.对此,应积极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高度关注农村集体经济,整合农村资源,优化农村产业,以此来改善农村发展现状.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农村集体经济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