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畜牧业现代化转型是未来发展方向,识别我国畜牧业及其各部门发展的优势区,对各地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采用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对2003—2017年我国畜牧业及其部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进行分析,并总结畜牧业发展优势区域。[结果] 31个省(市、区)畜牧业增长主要依赖于全国畜牧业的发展,并且畜牧业发展兼具空间结构优势和空间竞争优势的综合优势区仅包含吉林、黑龙江、陕西、山西、内蒙古、贵州、宁夏、西藏和新疆,分布在东北区、黄河中游区、大西南区和大西北区。对不同畜牧业部门,因自然、资源、技术、经济等条件不同,各地生猪饲养、草食畜饲养和家禽饲养部门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表现存在差异。其中,生猪饲养没有综合优势区;草食畜饲养综合优势区省市较多,包括吉林、陕西等9个省市;家禽饲养综合优势区仅有陕西、云南等6省市。[结论]该研究认为各地应规划确定主导畜牧业发展部门,借鉴邻近地区畜牧业发展成功经验,发挥对邻近省市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区域性现代畜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人均耕地资源、非农收入比重、粮食单产、成灾面积、畜牧业发展状况、复种指数、经济效益比等都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其中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和经济效益比的影响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明确其区域差异和空间收敛状况,对中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国2009—2020年30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西藏)面板数据测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区域差异和收敛性。结果 (1)2009—2020年中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指数由0.354上升到0.416。(2)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但区域内差异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逐渐扩大。(3)各区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α收敛演变,同时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落后省域对领先省域的追赶趋势明显。(4)全国及各区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政府投资、饲料资源显著正相关,牧区发展水平还与产业结构相关,城郊农牧结合区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正相关。结论 建议加强畜禽养殖绿色技术创新、因地制宜采取行动、优化政策环境以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胥刚  任继周  韩建民  汪玺 《中国农史》2015,(2):131-136,122
我国进入畜牧业文化遗产整理时期,本文尝试对中国畜牧业文化遗产进行了区域划分并简要概述其整体特征,以利对我国畜牧业文化遗产的采撷与理解。从分布地域、经营方式、经济地位、畜禽品种、文化类型五个方面的差异,可将中国畜牧业文化遗产划分为农耕畜牧业文化遗产区和草原畜牧业文化遗产区两大部分。再依据立地条件、家畜种类、生产结构、民族文化等差异,划分出南方农耕畜牧业文化遗产区、北方农耕畜牧业文化遗产区和蒙古高原畜牧业文化遗产区、青藏高原畜牧业文化遗产区和西北内陆地区畜牧业文化遗产区的二级分类。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京津冀畜牧业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明晰畜牧业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促进畜牧业低碳可持续发展。方法 文章基于2000—2020年京津冀13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EBM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畜牧业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1)2000—2020年京津冀畜牧业碳排放效率均值由0.45增长至0.88,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地区之间的碳排放效率差异呈现缩小趋势。(2)2000—2020年京津冀畜牧业碳排放效率呈现由“低值区集中连片,高值区分散”的格局向“高值区集中连片”的布局过渡的趋势,且相异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减弱。(3)乡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畜牧业碳排放强度分别为当地碳排放效率的主要驱动与抑制因素,城镇化水平和乡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能改善邻近区域碳排放效率值。饲料用量、畜牧业技术进步、畜牧业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效率的阻碍作用逐步显著加强;畜牧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政策对其的驱动作用逐步显著加强。畜牧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畜牧业产业结构对邻近区域碳排放效率的负向影响逐步显著加强。结论 京津冀畜牧业碳排放效率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并加强区域合作,推动畜牧业低碳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现代畜牧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综合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EBM模型、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空间马尔可夫链等方法,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2002—2018年中国31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畜牧业生态效率的动态演化特征,并联立STIRPAT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的溢出效应。结果 (1)中国畜牧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阶梯性,逐渐形成“俱乐部收敛”式两极格局;(2)西部地区是畜牧业生态效率提高的重点区域,有加速向东部转移融合的趋势;(3)中国畜牧业生态效率的提升是一个长期且相对稳定的过程,地理空间格局对其影响显著,难以实现跨越式转移;(4)财富、人口、技术等方面因素对畜牧业生态效率表现出不同的短期和长期空间溢出效应。结论 中国畜牧业要走协同发展道路,注重生态补偿与区域联动,切实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在各影响因素间寻找均衡点,构建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竞争有度的产业生态体系,稳步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切不可急功近利。  相似文献   

7.
扎龙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生态风险研究可以为保护区域景观生态系统健康,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本文以扎龙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手段提取研究区1995年和2010年的景观类型信息,定量分析了不同时期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和动态演变规律。根据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特点构建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对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95~2010年研究区景观总体格局和各景观类型格局均变化显著;景观生态风险随时间变化而升高,沼泽地、水域和耕地这三类主要景观的生态风险变化是研究区生态风险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分布大体符合由中心向四周、由高风险向低风险的环形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畜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与资源环境有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摸清生猪和家禽规模养殖的格局,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对走好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对2013年广东省猪禽规模户(企业)数量和养殖水平进行格局分析,勾勒出目前猪禽生产的分布特点,进而为广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导致猪肉等畜产品市场供需结构性、区域性失衡,进而导致肉类价格大幅波动,不利于畜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通过构建覆盖全国30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西藏),包括猪牛羊和白条鸡四大肉类价格和非洲猪瘟疫情指数的动态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研究非洲猪瘟疫情对猪肉等主要肉类价格的冲击和影响在重点、约束、适度发展区和潜力增长区(1)的区域异质性。[结果](1)非洲猪瘟疫情对不同区域不同肉类价格的影响存在着正负向不趋同的方向性差异,在冲击程度大小和时滞期上均存区域异质性;(2)区域间和区域内不同省份间猪肉等肉类生产流通和供需形势、及非洲猪瘟发生发展程度的差异是非洲猪瘟疫情对这些肉类价格冲击影响异质性产生的主要原因。[结论]非洲猪瘟疫情对肉类价格影响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亟需进一步优化生猪等畜牧产业布局,加快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立多方协同联动机制;完善市场风险预警调控机制,加快实现产需顺畅匹配,确保畜产品市场总体平稳运行和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畜牧业比重区域格局变化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省和县为单元对我国畜牧业产值比重区域分布规律和区域变化进行了分析,对“十五”期间我国畜牧业产值的区域变化作了预测,并据此提出了发展区域畜牧业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是稳秩序、保民生的现实需要,科学设计评价体系和开展测度分析是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方法 文章依据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构建涵盖绿色循环发展、供给提质增效、经营管理优化3个维度的中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对2010—2019年全国及31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结果 (1)2010—2019年全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19.20%,时间上具有向好发展态势,空间上呈现自西向东发展水平依次提高的格局;(2)全国发展水平具有空间非均衡性特征,总体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东部地区内差距扩大态势明显、东部与西部两地区间差距最大,地区内差距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3)全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单极化趋向逐步凸显,从长期看三大区域均存在发展差距扩大的倾向,但呈现中东部趋向多极化、西部趋向单极化的变化态势。结论 发展畜牧业应当坚持生产规模与资源环境相匹配,因地制宜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方向的生态生产型体系,积极发挥好东、中、西部地区在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探索种养结合、草牧一体的现代畜牧业。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频繁,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探究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密切联系,为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以内蒙古赤峰市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基于1997年、2004年和2011年的三期TM影像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估算出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研究区3期的耕、林、草面积均占土地总面积的90%左右;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在1997~2011年耕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林地面积一直持续增加,草地面积不断减少;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长趋势,草地和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占总价值的85%左右;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所采用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可信度。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直接影响,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区域草原资源和促进经济发展。[方法]以内蒙古高原温带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系数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进而通过加权函数法计算可持续发展指数综合评价值。[结果]要素层和指标层中权重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要素层的权重从大到小依次为自然资源(0309)、社会因素(0278)、草原资源(0267)和经济因素(0146),说明自然资源对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最大,而自然资源中气温的权重最大(0115),社会因素中草原产权制度的权重最大(0104),草原资源中牧民草场面积的权重最大(0094),经济因素中饲草利用率的权重最大(0072)。而内蒙古高原温带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428,说明目前该地区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也就是说仍需进一步加强建设,以达到较高或高水平。[结论]基于评价结果,提出内蒙古高原温带草地畜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为该区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川西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今后治理川西地区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在分析川西高原农牧业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基础上,运用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构建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农牧业与生态环境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2000~2013年川西高原农牧业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耦合度在14年间基本保持在0.49左右;耦合协调度呈反复上升下降的波动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变化率极小,耦合协调度的类型14年间都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结论]农牧业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二者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两系统耦合协调等级较低,均濒临失衡,而农牧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对比关系类型逐渐由生态环境敏感型转变为生态环境风险型,有向生态环境恶化型转变的趋势,各地区当中阿坝州的恶化情况最为严重,攀枝花市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深化畜牧业国际合作是促进我国畜牧业向现代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方法 文章简述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畜牧业发展以及双边畜产品贸易概况,并运用兰氏距离法、产业内贸易指数法以及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从不同视角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在畜牧业领域的合作潜力。结果 (1)金砖各国畜牧产业发展比较优势明显,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畜产品贸易份额持续上升;(2)中国与巴西、印度在畜牧业生产要素方面的互补指数分别为1.296和1.037,具有高度互补性,与俄罗斯、南非的互补性指数为0.707和0.391,处于中等偏高度水平;(3)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在畜产品贸易中整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贸易互补性较强,尤其是在肉类、奶类、蛋类产品上有很大的贸易互补性;(4)双边畜产品贸易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效率水平较低,还有极大的畜产品贸易潜力可挖掘,贸易可提升空间巨大。结论 我国要积极与其他金砖国家在畜牧业资源、畜产品深加工、牲畜养殖、技术装备、畜产品贸易等多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实现畜牧业“走出去”与“引进来”,打造畜牧业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草食畜牧业是甘肃省传统优势产业和基础主导产业。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加强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草食畜牧业,引起各方关注。[方法]文章依据面板数据,分阶段总结了甘肃省草食畜牧业(以牛羊为主)的发展历程,梳理分析了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及限制因素,并结合资源优势及生态特点,探索提出甘肃省草食畜牧业优化发展的措施。[结果]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呈现出产业布局逐步优化、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程度明显提升、全产业链模式逐步形成、草畜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也凸显出产业链条短、发展动力弱、品牌效应不明显、科技支撑作用不强、产业化水平低、环保问题多、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生态压力大等系列问题。[结论]今后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应采取建立健全草食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草食畜牧业科技支撑体系、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产业化经营管理体系、草产业开发体系等生态循环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7.
西北特色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以阿拉善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发展西北特色农牧业,充分利用当地特殊资源条件,增强西北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西北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方法]文章对西部农牧业整体分析和阿拉善盟特色农牧资源开发案例剖析。[结果]西北特色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亟需从模式创新、产业创新、体系创新以及完善理论和方法上寻找突破口,合理谋划应对方略。[结论]西北特色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通过发展高效生态科技构建以生物农牧业和物理农牧业为主体的现代生态农牧业模式,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三型农牧业"发展要求,形成动静脉产业联合体,创新农牧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8.
该文在分析栾城县现代畜牧业发展及农牧结构演变的基础上,对当地1984~2006年畜牧业饲料供需平衡及能流效率计算,结果表明:1993年以前域内饲料供给可以基本满足当地畜牧业需要,之后供需差距拉大,蛋白饲料短缺是增加系统外压力的最重要来源。畜产品产出能量的商品率由1990年75%上升到2006年93%,能量产投比先上升后下降2000年后趋于稳定。因此粮食主产区现代畜牧业具有高度开放的特点。随着现代畜牧生产机械化、大规模商品化发展,农工牧良性循环对实现现代集约农牧结合起重要作用,并提出能效分析中重视农牧生态系统环境效应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